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沔陽漁鼓的道具

沔陽漁鼓的道具

沔陽漁鼓演唱的道具有漁鼓筒、簡板和女藝人用的碟子和筷子,伴奏樂器有二胡、揚琴等。漁鼓,也叫“道筒”、“竹琴”。由於漁鼓是道情的主要伴奏樂器,民間稱唱道情為唱漁鼓或打漁鼓。。《湖北說唱音樂集成》第壹集談到:“宋、金、元年間,道士和文人為道情所作之詞或散曲,可謂風靡壹時。其演唱純為徒歌,無絲竹樂器伴奏,僅壹手抱漁鼓並執簡板,相擊成聲,以為節拍”。由此可見,漁鼓筒先於民間說唱形式——“漁鼓”五百多年時間。

據民間道情藝人說,他們所用的漁鼓乃是“八仙”所傳。相傳,八仙過海歸來之時,忽見壹條金色鰲魚在海上興風作浪,浪花濺濕了鐘離權的衣服。鐘離權心中非常惱怒,於是便拔劍斬了鰲魚,並抽出魚骨,蒙上魚皮,制成了壹種管狀樂器,取名叫“漁鼓”。  漁鼓做成之後,正好碰上王母娘娘開蟠桃會,“八仙”趕來為她祝壽。韓湘子吹玉蕭,呂洞賓擊雲板(簡板),鐘離權拍漁鼓應節而歌。這九天仙樂飄向花果山,美猴王睜開火眼金晴壹看,原來是眾仙為王母慶壽。孫大聖見王母娘娘這老婆子沒有請他,便壹個筋鬥翻到壽堂之上,舉起金箍棒就打,壹棒正好打在了鐘離權的漁鼓之上,漁鼓被打了個粉碎。壹位仙人見狀,便向鐘離權獻上壹根仙竹,說是可作漁鼓。於是請來人間名匠魯班依樣制作漁鼓。魯班接到仙竹,將竹尖給姜太公作了釣魚竿,竹蔸給和尚作了卦,取仙竹中間三尺九寸作了漁鼓。為了防止炸裂,王母娘娘將她的兩個手鐲箍在了漁鼓的兩頭,又用裙帶系在漁鼓上作背帶。從此,竹質漁鼓便取代了骨質漁鼓。

漁鼓是用竹筒制作,壹般長約80厘米,口徑約10厘米。竹筒的中心全是空的,有竹節處得把節掏掉。文獻中所見漁鼓產生的時代,大致可以追溯至南宋初年。元陶宗儀《說郛》卷四十七下引宋江萬坐《宣政雜錄》說:

靖康初,民間以竹徑二寸,長五尺許,冒皮於首,鼓成節奏,取其聲似,日“通同部”。又謂制

作之法曰:“漫上不漫下”,通衢用以為戲雲。

《宣政雜錄》所載用竹制作的鼓,是用皮蒙住竹筒的壹端,即所謂“漫上不漫下”,它使用的樂器是壹根小碗般粗細、長約1米、壹端蒙上豬腸衣薄膜的通節竹筒,附上壹副拴有兩個銅制碰鈴的長竹簡板,演唱時左手執板擊節,竹簡蒙皮端向下,筒身斜依左臂,右手五指根據演唱需要拍擊蒙皮,發出嘭嘭的樂聲為伴奏。

說唱道情使用的道具,除漁鼓外還有簡板。明王圻《三才圖會》記“魚鼓簡子”的制作說:

截竹為筒,長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兩指系之。又有簡子,以竹為之,長二尺許,闊四五

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時用二片合系之以和者也。其制始於胡元。

湖北漁鼓在選材上有講究,盡可能選用節眼少的竹子,壹般多選用楠竹,將裏外刨光滑,等竹筒幹了以後,在表面塗上桐油。最後在壹端蒙上豬皮、羊皮或油膜(豬膀胱膜),皮或膜必須偏薄,過厚打出的聲音不響亮。為了使漁鼓筒結實耐用,還要在竹筒外面裹壹層絲線、白布,然後塗上膠粘結牢固,這樣制成的漁鼓筒可以經久不裂。

由於竹筒大小規格不同,使用皮質有厚薄的區別,漁鼓的音高和音色就有差異。竹筒大而皮厚的漁鼓,聲音渾厚而音高偏低;竹筒小而皮薄的漁鼓,則聲音亮脆而音調偏高。漁鼓拍打時不能形成音階,漁鼓的音樂表現形式,主要是通過拍打節奏來體現。

為了攜帶方便,解放前就有壹些民間藝人將此筒體改為兩截套接的形式。流傳於湖北境內的“漁鼓筒”,多由壹段“整竹”制成,而“漢江”流域的“漁鼓”藝人所使用的“漁鼓筒”則多為“兩截頭”。它不僅攜帶方便,且因中間可以伸縮,還可以適應藝人嗓音的高低。漁鼓筒由骨質變為竹質,由壹節變為兩截,這是漁鼓道情史上的壹大變革與進步。民間傳說將其功歸之於呂洞賓。道情藝人說,呂洞賓與韓湘子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上唱道情,孫悟空本來不信什麽道情不道情,於是大鬧天宮,將紫竹漁鼓攔腰打成了兩截,呂洞賓修整漁鼓時,將兩截漁鼓的斷面磨平,中間用王母娘娘的手鐲套上接了起來。從此漁鼓筒變成了兩截頭,其長度也由原來的三尺九寸變成了三尺八寸。

“近些年來,由於楠竹和豬護心膜、豬油膜不易取得,有人則以塑料筒和塑料薄膜取而代之。但藝人們普遍覺得,經過現代改良的漁鼓,聲音變得更加動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