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曲欣賞10大名曲如下:
1、《軍隊波蘭舞曲》
《軍隊波蘭舞曲》又名《軍隊波洛涅茲》、《第三波蘭舞曲》。肖邦作於1838年10月。他創作的波蘭舞曲的音樂內容已經遠遠超出舞曲體裁所包括的範圍。他的波蘭舞曲大致可分為兩類。壹類情緒昂揚、氣魄宏大,富於戲劇性;
另壹類情緒悲壯、細膩優美,富於詩意。本曲與肖邦的另壹首《英雄波蘭舞曲》均屬於第壹類。李斯特最贊賞這兩首樂曲,幾乎在他的每次鋼琴演奏會上都要演奏這兩首樂曲。本曲A大調,三拍子,復三部曲式,是壹首勝利凱旋的進行曲。
它歌頌了波蘭民族鬥爭的光輝業績,被認為是肖邦音樂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為強烈的作品之壹。主題剛勁有力,表現了軍隊高昂堅定的情緒。中部的旋律威武嘹亮,猶如軍號在大地上回蕩。第三部分是第壹部分的完整再現,它使全曲統壹在雄赳赳氣昂昂的氣氛之中。(演奏時間約4分鐘)
2、《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以輝煌的技巧表現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然而作品裏最令人難忘的卻不是眼花繚亂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個變奏,整部狂想曲到這裏速度突然放慢,奏出壹支純樸抒情的曲調,這個旋律開朗優美,動人心魄。
其中當然也隱含著永不褪色的“俄羅斯憂郁”,這個旋律先在鋼琴上唱出,質樸而平和,然後讓位給弦樂,熱情在逐步增長,隨後發展成浪漫激情的頌歌。
這段音樂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尤其富於浪漫氣息,它雖然只是壹個音樂片段,不是壹個樂章,也被抽出來編入壹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臺上也可以見到這段音樂的芭蕾小品。
3、《愛之夢》
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寫為三首鋼琴曲,題作《愛之夢》。原來的歌詞,分別作為鋼琴曲的題詩。
第壹、二首的題詩是德國詩人烏蘭德的《崇高的愛》(Hohe Liede)和《幸福的死》(Seliger Tod);第三首的題詩是弗萊裏格拉特的《愛吧》(Olied,so land du lieder kannst)。
三首《愛之夢》都是夜曲體裁,特別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原來的歌曲作於1845年,是壹首用鋼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樂深情婉轉,抒寫弗萊裏格拉特詩中的意境。
4、《第二十壹鋼琴協奏曲》
全曲***分為三個樂章:第壹樂章,快板,C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第壹主題以類似齊奏進行曲般的節奏拉開序幕,色彩十分明朗,之後主奏鋼琴與引子同時登場,再度呈示第壹主題。樂章的第二主題令人感到趣味盎然,鋼琴展示出絢爛的演奏技巧。
第二樂章,行板,F大調,2/2拍子,三段歌謠曲式。首先,加上弱音器的弦樂器呈示歌謠風的主題,接著重新由主奏鋼琴加以接引。擔任主題伴奏的三連音節奏在整個樂章中幾乎不曾間斷。第三樂章,極活潑的快板,C大調,2/4拍子。
充滿生命力的第壹主題由樂隊反復兩次之後,由鋼琴再度呈示主題。在樂章的中段,管弦樂伴奏與鋼琴主奏不斷交替出現,相映生輝。最後鋼琴以排山倒海之勢的上升音階,華麗地結束全曲。
5、《第壹鋼琴協奏曲》
柴科夫斯基《第壹鋼琴協奏曲》是壹部最通俗的協奏曲,但就其構思之宏偉和作品的規模而論,它可以稱為用鋼琴和樂隊演奏的壹部交響曲。
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與歡樂的熱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點,作者在這裏引用了壹些真正的烏克蘭曲調,同時也特別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協奏曲的壹些特點,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偉的規模同真誠率直的抒情性的結合。
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象之豐富,它的主題的多樣和對置,緊張地發展的樂思所具有的內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動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這些特點,使得這首協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廣泛流傳。
歐美各國音樂會舞臺時常有各種類型的鋼琴家演奏它,作者也經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響音樂會曲目,多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的演出;到1878年,尼·魯賓什坦終於也理解到這部作品的優點和價值,並出色地演奏它,從而也使這部作品更加牢固地確立它在音樂會舞臺上的地位。
6、《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勃拉姆斯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出身於漢堡的壹個音樂家庭,是創作和演奏並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李斯特等浪漫派音樂家交往甚密,得到他們的賞識和支持,有人把勃拉姆斯的作品比作“摻雜著浪漫主義新酒的古典主義陳酒”。
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作品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與巴赫、貝多芬並稱德國音樂史上的“三B”。
他創作了壹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其中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雅俗***賞的作品。《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節奏自由,旋律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速度變化激烈,帶有壹定的即興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
當時他在維也納對該地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於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1869年他開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實際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賽音樂的旋律,加以編輯和整理而成。
7、《悲愴奏鳴曲》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作品第13號,創作於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獻贈給他的贊助人與仰慕者利赫諾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壹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有的特質。本曲的演奏技巧並不太難,因此被演奏的機會也非常之多,更是許多鋼琴初學者愛不釋手的曲目。
8、《雨的印記》
Kiss The Rain,中文翻譯成《雨的印記》,出自韓國最擅長描繪愛情的音樂家YIRUMA之手,寫這首歌的時候,是在壹個星星滿天的夜晚,忽然間壹場雨,讓YIRUMA有感而發寫下《Kiss The Rain》這首曲子。
鋼琴家與作曲家Yiruma,在韓國出生英國長大。曾就學於英國倫敦“The Purcell School”特別音樂學校,後來畢業於“King‘s College of London University”,主修作曲。在他的音樂作品裏,展現了兼融東方的抒情與西方的典雅細致的音樂風格。
因主修古典鋼琴與作曲,Yiruma展現他傲人的古典才情與歐洲人善感的特質;同時,純凈與清新的東方特色也呈現在他的音色裏。藉由細致的音樂性探觸,他精致的演奏技巧,予人壹種非凡藝術家的深刻印象。
9、《第八鋼琴協奏曲》
作於1776年4月,據說乃為當時薩爾茨堡城防司令呂左伯爵夫人安東尼雅而作,莫紮特為此曲第1、2樂章分別作了3種華彩。樂曲***有3個樂章:1.明亮的快板,C大調,奏鳴曲式。
第1主題在合奏呈示後,主奏接替,轉成高調後,展示動機中帶半音進行的旋律,第2主題則由主奏鋼琴與弦樂對話的方式表示。發展部以小調發展為主體,再現部3個主題均以原調再現,華彩有3種方式。2.行板,F大調,奏鳴曲式。
壹開始即由弦樂演奏第1主題,主奏部接替後將第1主題加以修飾與變奏。第2主題為C大調,發展部手法同第1樂章。3.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C大調。
10、《杜鵑圓舞曲》
《杜鵑圓舞曲》是根據挪威作曲家約納森創作的壹首同名鋼琴曲移植的手風琴曲。約納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國學習音樂,他寫過壹些音樂作品,但以這首《杜鵑圓舞曲》流傳最廣,也使得約納森名傳於世。
《杜鵑圓舞曲》在曲調和節奏上,具有挪威民間舞曲的風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圓舞曲體裁,由三個小圓舞曲組成。由於曲調優美,音樂形象生動鮮明,深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