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美蘭音樂是種多音色合奏音樂,組成樂器包括有鐵琴、木琴、竹笛(suling),鑼、人聲、撥弦樂及拉弦樂等。叫做“kendhang”的手敲鼓控制音樂的節拍與節奏,及曲目之間的銜接,而與此同時,壹種樂器提供主旋律音軌來表現壹部分的章節。
主要的樂器有鋼片琴類、木琴類、鼓、鑼、竹笛、撥弦及拉弦樂器,有些曲目亦可以加上演唱者。甘美蘭是整隊組合的名稱,“甘美”(gamels)在印尼語解作敲擊,而字尾“朗”(-an)用來標示名詞,合起來即敲擊樂的意思。
甘美蘭除了成為印尼的宮廷和宗教音樂,也對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影響很大。
擴展資料:
對西方音樂的影響
在1889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中,壹隊爪哇甘美蘭樂隊的演出吸引到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和埃裏克·薩蒂(Erik Satie)的註意;
德布西後來在自己的作品應用到五聲音階、支聲復調的織體以及鑼的音色,其中最明顯受到影響的是他的鋼琴作品《版畫集》(Estampes)裏的樂章“涼亭”(Pagodes)。薩蒂在其鋼琴曲集Gnossienne裏不停重復的樂段亦有像甘美蘭的效果。
到了二十世紀,更多的作曲家受到甘美蘭音樂影響,包括約翰·凱吉(John Cage)、奧利維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科林·麥克菲(Colin McPhee);
斯蒂夫·萊奇(Steve Reich)、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利蓋蒂(Gy?rgy Ligeti)等等。
在流行音樂方面,亦有民謠吉他手John Fahey、搖滾樂隊Sonic Youth等等受到甘美蘭影響。吉他手King Crimson嘗試把巴厘的兩組音準的概念運用到兩支吉他上制造拍頻效應。
壹些西方音樂家甚至創作樂曲給甘美蘭樂隊。甘美蘭這種充滿金屬和敲擊的音色也常常在電子音樂裏聽到。
日本1988年的動畫電影《阿基拉》裏亦以甘美蘭音樂來描寫科幻的主題。樂曲由作曲家及工程師大橋力(Tsutomu Oohashi)創作,由藝能山城組(Geinō Yamashirogumi)演奏。這出電影讓甘美蘭音樂被更多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