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尋找姓琚的人

尋找姓琚的人

壹.姓氏淵源:

單壹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上大夫蘧伯玉,屬於以先祖名字簡筆為氏。

蘧公伯玉,名姬瑗,今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生卒待考,曾輔佐衛國三公(衛獻公姬衎、衛襄公姬惡、衛靈公姬元),因賢德而聞名於各諸侯國。史籍《淮南子·泰族訓》裏稱姬瑗為:“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魯,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寧衛,而天下莫能危也。”。

蘧伯玉賢名聞於遐邇,人們十分敬重他。衛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多次向衛靈公舉薦,但衛靈公不聽。史魚臨死采用“屍諫”的辦法力薦蘧伯玉。他告訴兒子:“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我死後,妳不必將我的屍體‘治喪正堂’,可以置於窗下,等靈公問起來,再將實情告訴他”(古人稱這種方法為“屍諫”)。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衛靈公前來吊唁,對屍體置於窗下非常奇怪,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告給衛靈公。衛靈公醒悟道:“是寡人之過也。”於是啟用了蘧伯玉。

孔子聽到這件事,對史魚和蘧伯玉都很贊賞。他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意思是說:史魚真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壹樣剛正;國家無道,也像箭壹樣剛直。蘧伯玉也真是壹位君子啊,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國家無道時,把正確主張收起來辭官隱居。

蘧伯玉當政後,仍舊十分謙虛。壹次,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先聽到轔轔的車聲,可車聲到宮門時卻消失了,過了宮門後又響起來。南子說:“這壹定是蘧伯玉的車隊從此而過。”衛靈公問道:“妳怎麽知道?”南子說:“君子非常註意自己的生活細節。車走到宮門口時,沒了聲音,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用手扶著車轅慢行,怕車聲打擾國君。我聽說蘧伯玉是壹位很有道德操行的君子,所以我才敢斷定過去的是蘧伯玉。”衛靈公事後派人打聽,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積極協助衛靈公,把衛國治理得日益強大起來。當年晉國大將軍趙簡子原想討伐衛國,派人到衛國探視。探視的人返回後告訴趙簡子:“蘧伯在衛國當政,國正人和,無法加兵。”趙簡子遂馬上取消了進攻衛國的計劃。

蘧伯玉謙虛謹慎,他經常反思自己,“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經常鞭策自己,典籍《莊子?則陽篇》中記載:“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說他年已六十歲還能與日俱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蘧公伯玉的後裔傳二十七世至姬璦,曾任唐朝的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後在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三姓即為“蘧(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壹家。

“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意在願後人不做官、不坐車,做布衣平民,耕讀傳家;加玉旁,意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北宋錢塘儒生編撰的《百家姓》,最初所載只有四百十壹姓,第三百零六姓即為“璩”姓。

“琚”即為“璩”的簡筆字,族稱琚氏,即蘧氏、亦即璩氏。

得姓始祖:蘧伯玉。

璩氏的先祖為春秋戰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傳二十七世至“璦”,曾任唐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於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氏為“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壹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加玉旁,意為不忘先祖“伯玉”,願後人不做官、不坐車,做布衣平民,耕讀傳家。因此“璩”氏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

二.琚氏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東、江西、浙江、江蘇等等省。璩氏的望族多出自黎陽,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壹帶。

河南焦作孟縣有璩溝,幾乎全為琚姓。

北京密雲縣大城子鎮墻子路村有琚姓。

山西陽城琚姓較多。

浙江常山常山縣何家鄉琚家村。

湖北棗陽市琚灣鎮的琚家族比較多。

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琚姓,有二百余人。

安徽桐城琚姓很多。

江西廬山琚姓有八百余人。

山晉城西現在好多地方都有琚姓。

河南唐河源潭琚莊,琚姓有四百來人。

浙江衢州江西南昌琚姓較多。

湖南益陽有個琚家村。

河南省鶴壁市石林鄉有個南唐宋村,多數村民姓琚,琚姓占大數

浙江衢州五縣壹區,琚姓族人有三千余,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區縣,最早的在宋朝時期就遷至衢州了,隨後又向各區縣間的搬遷。

浙江江山琚豐村有壹琚源寺,該寺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距今已有壹千多年,吳越王錢弘佐賜額"琚源善政保安禪寺"。現在琚源寺廟堂依然,龍湫泉潭如故,可為特開發的旅遊勝地之壹。江山現有幾百琚姓後人。

浙江金華蘭溪水亭聖山的琚氏據說是從山東移民來的,在浙江慈溪衢州常山龍遊有個琚村,村民都是琚姓。

吉林省省四平市有部分琚氏家族成員。

明朝“燕王掃北”以後,琚姓有人遷徙到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居住,主要集中在壹個村落,大約有人口六百人左右,是琚氏後人的集中地。

湖北武昌鬧市有壹“琚瘋子”燒烤店。

山東省諸城市有壹村那裏三分之二都姓璩,璩和琚通用。

東章丘縣木廠澗村蘧姓。

二.郡望堂號:

1.郡望: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朝太元十四年己醜(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朝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北宋朝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北宋朝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復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歷4月,降州為縣,始稱浚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浚縣屬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醜(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醜(公元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1949年己醜10月,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中***浚縣民主政府改為浚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浚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辛醜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浚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庚戌安陽專區改為安陽地區。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浚縣屬安陽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國務院批準將浚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丙寅,浚縣轄10鄉1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廳批復,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丁醜7月15日,省政府批準,將浚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丁醜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戊寅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庚辰末,浚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豫章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

汲 郡:西晉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汲縣,不久即廢。宋朝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衛輝縣。

2.堂號:

君子堂:源自春秋戰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唐朝開元三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衛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為“內黃侯”,並在河南省長垣縣縣城東南五公裏的伯玉村建祠對他進行祭祀。

及聖堂:同上。

石波堂:明朝進士璩光嶽,任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後升吏部,著有《石波館集》。

西川堂:唐朝良吏璩瑗,官光祿大夫,封為西川侯。

琚景雲、琚天貴:(生卒年待考),山西陽城人。著名抗日戰爭英烈、英雄。

山西省陽城縣出西門,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北行二十五裏,就到了壹個枕山帶水的村落大寧村。這是壹個普通的北方農村,和太行山上星羅棋布的大小村莊沒什麽兩樣,在地圖上都很難找到它。

抗日戰爭時期,這麽壹個不起眼的小山村,卻有過壹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它是中***黨在陽城建立的第壹塊紅色堡壘,是日寇占領陽城後四圍白色恐怖中壹個堅不可摧的革命根據地。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年代裏,大寧村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畏強暴,英勇奮鬥,出生入死,前赴後繼,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黨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歷史上寫下了壯麗篇章。抗日村長琚景雲,區幹部琚天貴被叛徒出賣,遭日寇抓起來殘酷拷打審問,妄圖獲取我黨機密。

兩人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日寇毫無辦法,決定將他們殺害。在押赴刑場的路上,琚景雲、琚天貴突然分頭逃跑。混亂中,琚景雲遭敵亂槍所擊,英勇犧牲。琚天貴則乘機刑場脫險(解放後任陽城五大區之壹的劉村區區長)。

三.名人

琚立銘:(公元1945~今),河南濟源人。著名地方公務員。

1965年7月參加工作,1969年8月加入中國***產黨,華南師範大學函授中文專業。

廣東省政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八屆省政協常委。

琚存旭:(生卒年待考),著名律師。

律師乾坤律師事務所主任,法學碩士,北京市十佳律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律師協會理事,北京市政府推薦的涉臺業務律師。

琚清林:(公元1938~今),河南濟源人。

1961年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分配至海軍南海艦隊文工團,任演員兼聲樂教員。1973年轉業到河南大學藝術系。曾任河南大學傳統音樂教研室主任暨民族聲樂研究室副主任,聲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聲樂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伎音樂學會理事,河南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聲樂教育學會會長等。

琚行松:(公元1972~今),湖北黃梅人。著名化學專家。

2000年7月畢業於南京化工大學化工學院。應聘唐山師範學院,創立了“唐山師範學院化工新材料與技術研究所”,並擔任所長。

琚成林:(生卒年待考),河南省老年攝影學會常務副會長。

琚平和:(生卒年待考),人民日報社人事局局長。

琚少文:(公元1940~今),安徽桐城人。高級經濟師。

1966畢業於安徽財貿學院,任馬鞍山五交化公司總經理助理兼金百大廈書記。

《預測》雜誌社預測網絡成員。國家兵工部統計協會會員,市經濟協會、商經協會理事,省儲運協會常務理事,省《物流與安全》雜誌編委。

主要從事工、商企業管理工作。

琚建英:(公元1954~今),山西壺關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山西省壺關縣固村鄉因村小學中心校長,小學壹級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她始終將"把愛心獻給每個學生,用愛心感化每個差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所帶班學習成績平均分達到83,7分,進入全區"雙優"班集體。

琚貽桐:(公元1956~今),女;北京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北京市西城區教研中心幼教研究室任主任,曾任北京市第八、九、十屆人民代表,北京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教科委員會委員。

1983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個人1984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1991年被評為北京市特級教師。

琚建華:(公元1956~今),雲南昆明人。著名氣象學專家。

教授,博士。1978年2月~1982年1月,在雲南大學讀本科。

1982年2月~1984年12月,在中山大學天氣讀碩士研究生;1984年12月~1998年4月,雲南大學地球科學系任教;1993年2月~1994年2月,英國裏丁大學氣象系訪問學者;1998年4月~2002年4月,雲南大學理學院院長。

1996年8月~1999年9月,在中科院大氣所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10月~2001年2月,美國海軍學院氣象系博士後;2002年4月至今,雲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琚春華:(公元1962~今),著名教育家。

博士生導師、教授,現任浙江工商大學科技處處長。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壹層次人選,中國商業自動化標準化委員會委員,浙江省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杭州市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

琚宣文:(公元1963~今),安徽桐城人。著名地礦專家。

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碩士。高級工程師。兼任淮北市烈山區政協常委,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主要工作在煤炭生產、科研第壹線。

十五年來,對研究礦井地質、構造地質、煤層氣質及技術經濟等相關課題有獨到見解,特別是在復雜條件下通過礦井地質工作,獲得斷層與層滑構造組合形式,層滑構造微觀形成機制及層滑構造是引起煤層流變的主因等認識,並取得系列發展。

處理過多項煤礦安全生產實際問題。參加兩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已通過鑒定,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完成的《海孜煤礦斷層層滑構造發育規律分析及其技術經濟效果》獲安徽省地質學會、煤炭學會專委會優秀成果二等獎。提出的《加強構造復雜塊儲量分析,提高采區回采率》等四項技術改進項目獲市局以上等級獎,其中壹項還獲得安徽省十萬元以上的濟效果榮譽證書。

根據煤礦生產實踐提出了壹套處理、預報地質構造的方法——復雜構造整體分解綜合法、地質規律遞進預測法和地質工作循環反饋法。上述成果和方法已在實踐中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五百余萬元,並為礦井生產勘探資料合理解釋提供依據。1997、1998年分獲淮北礦區首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優秀知識分子等稱號。

先後在國家有關刊物及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其中《地質規律遞進預測是礦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等三篇論文入選《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及《中國知識經濟文選》等書。個人辭條入選《中國當代科技專家大典》等辭書。

琚紅征:(公元1965~今),浙江蘭溪人。著名攝影家、畫家。

蘭溪日報編輯、記者,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金華市美協會員,國畫以山水見長。

琚宜太:(公元1971~今),著名地質學專家。

工程師、博士。第十九次南極科考隊隕石獵人隊隊長,現任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州)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