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郭老師的《音樂教育書簡》壹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真是百感交集:有高興、激動,有後悔、沮喪,還有感動……
我覺得這本書不應當只是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入職讀的,而是在職的每壹位音樂教師都應該好好看看。以前總覺得音樂教育的理論在大學走得太高深、太遠了,大學的老師都高高在上,很難了解到我們壹線老師的“窘況”,而我們壹線老師又迫切需要壹些學術型的專家給予我們現狀的壹些解讀和幫助,因為妳們的高度或者比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讀完,我才知道,原來還有像郭教授壹樣“關心”和“關註”我們壹線老師的“學術型專家”,妳們的理論也可以讓我們不再“仰視”,也有輕松!我們壹線老師沒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際有妳們這樣的專家及時地給出壹些有助我們自我判斷的建議,是我們的幸運.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明顯感覺到似乎自己進入了職業生涯的倦怠期,有時候課上不完,有不安的感覺,好像又“欠”了學生什麽!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沒什麽進步了,像壹個機器在運轉,而不是學生需要的老師!而我,不願意自己成為機器。之前在教學中困惑的地方,在書中得到了解答,謝謝郭老師您與我們分享了小米老師的成長,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壹、 師生平等
如何做到這壹點,我到今天還在摸索著,看到郭老師的解答,我知道這樣的課堂,不是美國才需要,美國才會有,我們也需要,我們也應該有,觀念可以改變。社會體制、等皆觀念可能我們變不了,可是小小的課堂,我們可以改變。明白這壹點,就不難明白學生們為什麽出現上課熱情不高,回答不熱烈,參與度不高的種種行為,反思自己,是我們老師與學生距離太遠。要想讓音樂走近學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師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冰的知識結構,在平等對話中了解學生需要,是我當務之急要補救的!
二、 教材主導教學
以前總覺得,教材如同聖旨,教研活動公開課的模式,專家的點評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認為都對,就要按照那樣。結果,慢慢地,我發現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壹年,上課還很有激情,很多點子,現在發現被批判得連自己也找不著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質疑的嗎?
年復壹年,日復壹日地麻木地生產產品時,也會厭倦的啊!為什麽不能還原自己?為什麽要做教材的“忠實擁護者”就不再敢質疑和拓展?
三、 教學模式的單壹
唱歌課就妳壹句,我壹句,欣賞課就講解背景,聽全曲,分析結構,講音樂要素,器樂課也是妳壹句我壹句。說是傳統課,其實現在自己的課堂也莫過於此,我在機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麽走進這樣的“舊”式的教學模式,只是走著走著,就感覺出不去找不著北了,回頭壹看,當初還雄心勃勃地要改變這種舊的音樂教學模式,可自己竟然成了它的“忠實擁護者”,看到有時侯自己的課堂竟然變成這樣,心裏也不是滋味,甚至很害怕,這是我壹個年輕音樂教師應該有的課堂嗎?
四、 通過課外文藝比賽提升音樂學科地位
以前,總覺得在這麽繁重的教學任務下,還要壹個班壹個班幫助排練,指導,很不情願,甚至壹手扔,給班主任自己弄吧,班主任又像踢皮球,踢給我們,學生夾在中間,抱怨就自然出來,節目的質量不高,自然也會影響班級形象,更加影響班級對音樂科目的重視。現在看來,很有必要糾正自己以前壹些“計較”的看法,視作自己的工作,也是為將來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打好基礎,更是挖掘人才的壹個機會。
五、 知識技能與德育教育的關系
平時上課,我壹直很註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感覺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慢慢忽略了,看了書,我汗顏,學生的“審美”,學生的“參與體驗的樂趣”才是最重要的,“知識”不能跟隨學生壹輩子,可德育情感教育,個人參與的合作、體驗卻是能跟隨他們成長,影響壹輩子的。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把藝術擺的位置太高了,不對了?藝術有層次之分嗎?聽眾有等級之分嗎?
沒有!所以,我們給學生的音樂,不應是剝離情感的空洞知識,而是有生命的美妙旋律!
六、找到我們的學科價值
記得以前不了解的科任老師還在笑話:“妳這個音樂老師怎麽總覺得累,那我們都不用活了!”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心裏很不是滋味,正如許多人看到的:“音樂教師社會地位不高”這是普遍現象,我知道單憑我,不可能改變所有人的看法,可是,我也以每天自己的行動在默默工作,默默付出,以自己的姿態驕傲地告訴給同行們:“我驕傲我是壹名音樂老師”!這是壹個不可替代的學科,同樣,我們的地位不可替代,我們的學科魅力如同我們音樂教師的人格魅力壹樣,音樂賦予我們多少靈魂,我們在傳遞多少!
壹本好書能影響人的壹生,不記得是哪位說過的話,在此借用壹下,我慶幸自己在迷惘的時候讀到了這本書,就像航海中的指路燈,照亮了孤寂的我,讓我忽然感到:方向就在那裏,身邊不止是我,還有很多夥伴,通向彼岸,是幸福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