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簫賦的作者簡介如下:
王褒西漢文學家。字子淵,西漢蜀資中人。《漢書·藝文誌》載其有16篇賦作。王先謙《補註》引王應麟曰:“本傳作《甘泉》、《洞簫賦》、《楚辭》有《九懷》,《文選》註有《碧雞頌》。”現存有《洞簫賦》、《甘泉賦》。
王褒是漢王朝由盛轉衰時期的壹位宮廷賦作家,他的賦作能夠被後宮貴人左右誦讀,因而在題材上有很多政治說教的成分,但其風格方面又註重辭藻華美、形象生動,所以其作品又具有很強的娛樂色彩。
洞簫賦,是西漢時期通音律,善辭賦的文學家王褒創作的壹篇以音樂為題材的作品。因現存的賦體中屬首創,故後人稱之為“諸音樂賦之祖”。該賦詳細記述了簫的制作材料的產地情況,工匠的精工細作與調試,樂師高超的演奏,以及音樂的效果及其作用等。該賦結構合理,布局完整,對後世影響較大。
鑒賞
《洞簫賦》對後來馬融《長笛賦》、嵇康《琴賦》諸作均有壹定的影響。馬融在《長笛賦》序文中闡述其創作動機時說:“追慕王子淵、枚乘、劉伯康、傅武仲等簫、琴、笙頌,唯笛獨無,故聊復備數,作長笛賦。”由此可見其影響。
談到《洞簫賦》必然要提到枚乘,據《文選》記載枚乘應是最早寫音樂賦的作者,但他的《笙賦》早已亡佚,所以無從考證。
而他的《七發》第壹部分就描寫了音樂,結構上主要是從琴的取材、制器、樂聲等方面來展開的。王褒的《洞簫賦》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對《七發》中相關的片斷的擴充,但《七發》並不以音樂命名,而且音樂也只是其壹部分,所以《洞簫賦》應是現存最早的、以音樂為題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