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及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也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世人普遍認為其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壹,並尊稱他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壹。和莫紮特、貝多芬齊名。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愛森納赫的壹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赫遷至奧爾德魯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赫先後在阿恩施塔特和米爾豪森擔任管風琴師,往後巴赫的職涯歷任魏瑪與克滕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
巴赫壹生多產,其作品以質量俱佳著稱;除了歌劇,他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及協奏曲等等。盡管巴赫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復調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擴展資料:
作品風格——
巴赫的作品深沈、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篤信宗教,是位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大多數作品也都是宗教音樂。他的音樂體現了生活在18世紀德國普通市民的思想。
巴赫的作品含有壹定的哲學倫理的意義,但他的表現形式卻不是抽象的、教條的。相反,在他的作品中,哲學倫理思想是和抒情、寫景緊密結合的,他雖然不像亨德爾那樣大量運用造型手法,
但是為了烘托壹定的內心情緒,巴赫也不避免借助於自然景物的描繪(如風吹、河流)。巴赫的音樂內容的間接性決定了他的音樂風格的版活性和綜合性。巴赫的聲樂風格和器樂風格之間沒有截然的區別,他創造了聲樂器樂綜合的新風格。
百度百科-音樂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