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關於京劇的常識

關於京劇的常識

1.京劇知識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末行簡稱“末”。

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

龍套:比配角更小壹點的角色。大多扮演士兵、衙役、隨從、群眾之類的人物。

別覺得這些人不重要,尤其是在戰場上,四個龍套代表千軍萬馬,他們經常扛著各類旗子根據劇情需要跑上跑下,跑來跑去(所以又叫跑龍套)。這壹跑,戰場上宏大的氣氛也就出來了。

文場:京劇伴奏裏的管弦樂隊,樂器主要包括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嗩吶等這壹批不用敲打的樂器。醜行簡稱“醜”。

醜行又分文醜、武醜。根據動物屬相,醜屬牛,牛性笨,醜為笨的代名詞。

但舞臺上的武醜亦叫開口跳,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醜笨性又完全不同。板眼:戲曲音樂名詞,就是節拍。

因為京劇裏節拍是用鼓板掌握的,遇到強拍都擊板,所以這壹拍就叫做“板”,次強拍和弱拍敲鼓或者用手指按拍,稱為“中眼”“小眼”,合起來叫做“板眼”。武場:京劇伴奏中的打擊樂隊,樂器主要包括鼓板(單皮鼓和檀板)、大A、鐃鈸、小鑼。

2.京劇的基本常識

唱、念、做、打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壹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結合構成歌舞化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壹的“舞”。

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征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壹大特點,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兇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劇,中國的“國粹”、國劇,已有200年歷史,享譽海內外。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壹些地方小曲調和昆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級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另外,“京劇”也是壹個網絡用詞,意思同“驚懼”。

3.請提供有關京劇的知識

京劇的起源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流行於全國的重要劇種之壹。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4個徽調班社,陸續進京演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壹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展成為京劇。

其音樂基本上屬於板腔體,唱腔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瓜為主,所以舊時稱之為“皮黃”。另有西皮反調(即“反西皮”)、二簧反調(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調、吹腔、高撥子、南鑼等唱腔。

伴奏樂器以京胡為主,二胡、月琴、三弦為輔。有的唱腔及樂曲以嗩吶、笛等伴奏。

打擊樂器有單皮鼓、檀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星子等。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並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並茂。

京劇自產生以來,曾有過許多名稱,如“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黃)”、“大戲”、“平劇”(北京曾稱為北平)、京戲等。 京劇傳統劇目有上千個,流行的有《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鐲》、《打漁殺》等 京 劇 的 形 成 京劇的形成大約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 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

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於昆腔劇目;春臺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

1828年以後,壹批漢戲演員陸續進入北京。 漢戲又名楚調,現名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重西皮,是流行於湖北的地方戲。

由於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緣關系,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後,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壹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余三勝即是。徽調多為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有西皮調、昆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

徽、漢兩班合作,兩調合流,經過壹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昆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終於形成了壹個新的劇種--京劇。第壹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

京劇從產生以來曾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京劇音樂的特點是什麽? 京劇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西皮、二簧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較大,節奏緊湊,唱腔流暢明快,適合於表現歡快、堅毅的情緒;二簧的旋律則較為平穩,節奏舒緩,唱腔凝重渾厚,更宜於抒發沈郁、悲憤的情懷。

戲曲小知識 1.著名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間捐獻的飛機命名為? 答:香玉劇社號。 2.豫劇的音樂結構屬於? 答:板腔體。

3.請說出豫劇五大名旦及其壹個代表劇目? 答:常香玉,《紅娘》、《白蛇傳》、《花木蘭》;陳素真,《宇宙鋒》、《春秋配》;崔蘭田,《桃花庵》、《秦香蓮》;馬金鳳,《穆桂英掛帥》、《花打朝》、《對花槍》;閻立品,《秦雪梅》、《藏舟》。 4.我省第壹位獲“梅花獎”的演員是誰? 答:湯玉英。

5.戲曲的基本功有哪些? 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6.京劇的武戲鑼鼓經有哪些? 答:四擊頭、緊急風、小四擊頭、馬腿、串子等。

7.豫劇《跑汴京》還叫什麽名字? 答:《八件風》或《對繡鞋》 8.什麽是戲曲中的叫板? 答:演員在起唱前對鼓師的暗示。 9.《卷席筒》中的“小蒼娃”屬於什麽行當?又稱什麽? 答:醜行;又稱“三花臉”。

10.豫劇《花木蘭》的編劇是誰? 答:陳 *** 。 想知更詳細可登錄以下網站

參考資料:

4.有關戲曲的知識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釋義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壹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末、醜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其中,京劇(Beijing Opera)是我國的國粹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編輯本段]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 (壹)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壹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求“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壹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壹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借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臺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方丈地萬裏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戲劇的“三壹律”與“第四堵墻”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臺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壹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後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澱的產物.這時壹種美的創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臺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範化、舞蹈化表演並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壹定的規範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壹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壹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範藝術.程式是壹種美的典範. [編輯本段]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壹)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裏的“頌”,《楚辭》裏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壹種新型的戲。

5.京劇的基本常識和壹些知識

對不起,我只搜到這些概念,不知有用嗎?

京劇:也叫“京戲”,是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壹。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個徽調班社,陸續進入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壹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展而成。

“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唱念做打”四種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壹說“口手眼身步”)五種技術方法的合稱。這是戲曲演員的基本修養。

“角色”:傳統戲曲中,根據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如壹般男子稱生或末;老年婦女稱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稱架子花臉(副凈)等。各自具有表演藝術上不同的特點。從戲曲史看,角色劃分逐漸由簡而繁。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凈、末、醜為基本類型,並各有較細密的劃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演員往往專演壹個類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習慣上,角色與行當通用。

“碰頭彩”:戲曲術語。指演員壹出臺簾,觀眾即迎頭報以熱烈喝彩,俗成稱“碰頭彩”。

票友:戲曲、曲藝術語。它是非職業性戲曲、曲藝演員和樂師的通稱。相傳清朝初年,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到各地演唱子弟書,從事宣傳,不取報酬,後來就把不取報酬的業余演員稱為“票友”。票友的同人組織稱為“票房”。票友演出稱為“票戲”。票友轉為職業演員稱為“下海”。

四大須生

指30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個京劇須生(老生)演員,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選出當時尚在科班或尚未滿師的京劇旦角演員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響下,再次選舉上述四人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個京劇旦角演員,他們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

武場”:指樂器中的打擊樂。如京劇的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過去,也指打擊樂的樂師

“文場” :指樂器中吹、拉、彈的各種管弦樂。如京劇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嗩吶等。過去也指演奏這些樂器的樂師、笛師等。

6.有關京劇的知識

京劇形成到底多少年? 有兩種說法:150年或200年。

在戲曲史界,尤其在群眾中有些爭議,但此較準確的應是150年。壹個劇種形成的時期,當然不能像商店開來那樣確切,應該說是150年左右。

1990年曾在北京舉辦徽班進京200年的紀念會,許多人因此認為這就是京劇形成已有200年的證明。其實徽班進京與後來的京劇形成雖有密切關系,卻是兩個同的概念,打個粗淺的方,嬰兒的年齡應該從他降生的時候算起,不能把他從受孕以及在母體中的那段時間算在內。

既曰形成,就得有個比較科學的界定。徽班進京與京劇形成的區別即在於此。

京劇是徽,漢兩個劇種在北京融合以後形成的產物。但在形成過程中,漢調實占重要位置。

嚴格地說,漢調的聲腔,板式,劇目,字韻等,是後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徽班則是融會徽漢二調演員同臺演出的"載體"。因此專家有謂:班曰徽班,調曰漢調。

沒有徽班,漢調演員無所依附,京劇很難形成。但是沒有漢調演員,只有徽班,缺乏後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照樣無法形成京劇。

三慶徽班在1790年進京,只是載體出現的標誌,距離新劇種京劇的產生,為時尚遠。所以我們不能含糊地說京劇已經形成200年。

漢調演員最早進京的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以演關羽戲蓍稱,大約在1800年左右,曾春臺徽班20年,但作為漢調演員,畢竟單槍匹馬,影響並不廣泛。大批漢調演員陸續進京,約在1820-1832年之間,蓍名者有王洪貴,李六,龍德雲,譚誌道等,最著名的是老生余三勝。

這些漢調演員與徽班中的演員同臺演出,徽調演員演的多為二黃,高潑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演西皮調,昆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京劇聲腔的主要組成部分,無疑是西皮和二黃,從後來的京劇劇目和聲腔看,更多的是源於漢劇,例如現在的傳統戲《擊鼓罵曹》,《烏盆記》,《賣馬》,《碰碑》,《瓊林宴》等,都是源於漢劇。

也有部分劇目源於徽劇,與盧勝奎等編演了許多京劇本(如《三國誌》等),那已經是京劇基本形成以後的事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壹,徽班進京,只是出現了產生京劇的載體;二,漢調演員進京後搭入徽班,與徽班演員同臺演唱,互相影響,融合,再加上京音化,逐漸變為壹個皮黃系統的新劇種,但漢劇的劇目,聲腔,實為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所以漢調演員入京,實為產生京劇的重要步驟,沒有這壹步,只有徽班,談不到產生京劇;三,大批漢調演員進京是在1820年以後,又經過將近20年的融合,醞釀,京劇才逐步形成。

第壹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這就是我們認為京劇形成約為150年的歷史根據。

另外還有壹個佐證,就是第壹部京劇劇本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刊行問世的署名觀劇道人所著的《極樂世界》,其凡例中有這樣的話:"二黃之尚楚音,猶昆曲之尚吳音,習俗然也。今將以悅京師之耳,故概用京音。

間有讀仄為平者,元人北曲已有其例,幸勿嗤為謬妄。"可是:壹,京劇主要尚楚音《即漢調》,不是尚徽音。

二,由漢調演化為京劇的關鍵因素之壹是京音化《當然只是部分字音的京化》。三,在1840年《極樂世界》出現以前,並無京劇劇本。

因此界定京劇形成的時間為距今150年左右,是比較符合歷史的客觀實際的。 京劇形成以來,湧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醜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醜,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藝術特色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壹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

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

7.摘抄關於戲曲的知識400字左右

給妳摘錄壹篇《中國戲曲簡史綱要》中的內容吧,原文近萬字,經過仔細分析,摘錄了最簡要的內容,但閱讀者讀了此文,應該也能大致了解中國戲曲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不過目前還有七八百字(包括標點符號),比妳說的要求多了近壹倍,但是我覺得已經不能再刪節了,妳如果認為還能刪,那就妳自己搞定吧,希望能夠幫到妳.中國戲曲的起源、發展以及成熟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萌芽階段.前期以各種上古舞蹈的形式出現,大致有這麽幾種:(1)原始部落的歌舞:古人在狩獵或部落間戰爭結束時為表達喜悅、滿足、愉快的活動.(2)上古時代的儺舞:原始人驅鬼逐疫的壹種舞蹈.(3)巫覡的宗教祭祀舞蹈.(4)到西周末年出現“優”,是專司聲色之娛的職業藝人.倡優指女性演員,徘優指男性員.後期出現了先秦的宮廷歌舞、漢代百戲.所謂百戲,是泛指各種表演形式,例如扛鼎、尋幢(爬竿)、沖狹(類似鉆刀圈)、燕躍(跳高)、跳丸(拋小球)、走索、吞刀、吐火、振童(小孩翻斤鬥)、幻術等.2、形成階段主要表現為唐代歌舞與參軍戲.(1)唐代歌舞.唐代音樂歌曲的形式已經較為完整.如“大曲”,已經有散板、慢板、中板而轉為快板.有了大曲,就可以配上故事,於是戲曲的雛形便形成了.(2)參軍戲.“參軍”原為壹種官職的名稱,始自漢末.舞臺上兩位打扮成參軍的演員以壹問壹答的形式表演,稱為參軍戲,盛行於唐代,是以滑稽問答為主的壹種戲劇形式.3、成熟階段經歷了宋雜劇、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的漫長歲月.(1)宋雜劇.宋雜劇繼承唐代參軍戲,並吸收表演、歌唱的技藝,進壹步綜合而成的戲曲.宋雜劇分為兩大類:滑稽戲和歌舞戲雜劇.(2)南戲的形成.南戲是以浙、閩裏巷歌謠歌唱民間小戲為基礎,吸收北來的宋雜劇表演故事的形式和民間的說唱伎藝,以表演故事情節為主,亦稱“戲文”.期間出現了四大南戲《荊釵記》、《拜月亭記》、《白兔記》、《殺狗記》.其中《拜月亭記》被稱為南戲的最高成果.(3)元雜劇.蒙古族建立元朝後,南北戲大規模交流,形成元雜劇.元雜劇的代表劇目有:關漢卿的《竇娥冤》《望江亭》《單刀會》《玉鏡臺》;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石君寶的《秋胡戲妻));康進之的《李逵負荊》.至此,中國戲曲走向成熟.。

8.有關戲劇的知識初三語文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壹種藝術.戲劇是壹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她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 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是文學體裁的壹種.戲劇離不開戲劇沖突,它表現在人物性格的沖突上,具體表現為壹系列的動作.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通過具 體的舞臺形象再現社會的鬥爭生活,能激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反映,達到社會教育的目的. 戲劇,按劇情繁簡和結構長短,戲劇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它是壹種綜合的舞臺藝術,主要表現為壹系列的戲劇動作和戲劇語言. 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即臺詞)和舞臺說明. 劇作家通過臺詞來展開故事情節、塑造人物、揭示主題,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劇本不能直接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所以人物的語言尤其要求性格化,不僅要 準確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年齡、經歷、教養、身份、性格和他所處的特定環境.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內心世界都要由人物自己的語言來表 現. 舞臺說明是寫在劇本每壹幕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的說明性的文字,內容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它具有增強舞臺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展開等多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