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怎麽上音樂美術課
國外的藝術教育理念強調的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藝術家,而是培養他們對藝術的關註、認識和體驗,看重藝術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感悟和發展狀態。 美國 學生學到的不只是音樂和文化 美國的中小學教育更註意全面發展,在音樂、藝術方面對學生有更多的培養,比如從六年級開始,學生必須選壹種樂器或唱歌作為必修課。 美國中小學要求學生學習樂器、唱歌既有學校的硬性要求,也同時給了學生壹個選擇的自由。壹方面,通過對樂器、唱歌的學習,所有學生都能夠學習到基本的樂理知識;另壹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在樂器的種類或唱歌上進行選擇,並且在學習中進行調整。在唱歌課程中,學生們要學的並不是唱流行歌曲,而是歌劇的經典曲目、爵士樂等。學校還設立不同水平的歌唱團隊,每年都要招收新的成員。 事實上,從美國中學音樂課程的設置和教學來看,除了培養學生們的音樂素養以及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外,音樂課程的教學更起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作用。美國式的中學音樂教育要達到這樣幾個目的:壹是通過樂器、聲樂的每天練習培養學生的壹種堅持不懈的毅力;二是通過在樂隊、歌唱團的練習、演出、比賽中培養學生的個人競爭力和團隊精神;三是交響樂、歌劇那樣的演出、比賽等更能幫助培養學生們的組織、領導能力,甚至是創業的精神。 俄羅斯 從小給後代以藝術熏陶 新壹代《俄羅斯音樂文化》教材(簡稱《音樂》)是俄羅斯壹部較為綜合的音樂教材,是為普通學校1--9年級開設的音樂課所采用的,它是建立在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古典音樂、現代音樂、基礎音樂理論,廣泛的音樂文化基礎上。在俄羅斯,音樂課全稱是俄羅斯音樂文化。通過教材讓學生認識俄羅斯民族民間文化和世界音樂文化,現代和古典音樂經典之作,衡量文化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及其獨特的個性。俄羅斯家庭普遍重視兒童藝術興趣與愛好的培養,並不失時機地培養兒童的藝術感受力和鑒賞力,讓兒童從小就受到藝術的熏陶。俄羅斯人最喜歡去的地方是戲劇院,常常是父母帶著孩子,壹家人興致勃勃地到劇院去。在《音樂》低年級部分《在音樂會上》和《在音樂廳》兩個章節中,分別向孩子們介紹各類音樂體裁和壹些經典作品,比如:在《在音樂劇院》這壹章節,引領小學生到音樂童話中遊玩,歌劇《彼得與狼》,柴可夫斯基的芭蕾《睡美人》,普羅科夫耶夫《灰姑娘》。《在音樂會上》這壹章節中,和學生壹起盡可能多的投身於室內樂和交響樂經典作品中,如:肖邦波羅乃滋、圓舞曲、貝多芬奏鳴曲。孩子們從小就聆聽許多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曲,感受到許多藝術作品的魅力,不用課堂上老師反復強調,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孩子們的藝術修養。遊覽藝術博物館,也是俄羅斯人的嗜好之壹。在博物館的藝術品前,年輕父母對孩子耐心指點、講解。在周末和節假日,父母常常帶孩子去公園、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有助於把對周圍世界的美的觀察和感受,作為理解和體驗現實生活的快樂、生活美的主要源泉之壹,把大自然的美作為進行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的壹種手段。這種從小給後代以藝術熏陶的做法,無疑為音樂國度的文明繼承和發展,提供了綿延不斷的藝術張力源泉。英國 審美教育由來已久 早在19世紀下半葉,英國人莫裏斯就發起了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看重工藝品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加強公立學校的圖畫課教學,使國民普遍擁有審美能力,成為壹種國策。 如今,有關藝術領域的規劃上,美術與音樂為獨立學科;戲劇置於英語課程,並和其他課程結合。實施與推動方面,以國家課程,整體課程,校外之社會資源與支援來進行。例如,參觀藝術館和博物館就被列入英國學校課程。 德國 不唯培養“藝術家”是瞻 德國的藝術教育專家認為,壹個民族需要培養自己的畫家、歌唱家,更需要培養大批有藝術修養的觀眾和聽眾。德國的學校藝術教育鼓勵由學生自己創造,很多學校的藝術教育課堂類似手工作坊的工場。 學生的藝術活動成果並不要求有多高的水平。學生都是十分愉快地參與活動,不需要擔心考試成績,而是當成體驗審美、宣泄情感、彰顯個性、發揮才華的平臺。 匈牙利 音樂教育的模範生 以該國著名音樂教育家佐爾丹·柯達伊命名的“柯達伊教學法”是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音樂教育體系之壹。 從幼兒園到高中,音樂訓練就壹直是基礎課程的壹部分。在常規學校裏,孩子們每周都有兩次音樂課;音樂學校裏,每天都有音樂課。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們堅信,音樂與數學、自然科學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系,學習音樂能夠發展完整的人格。 日本 音樂美術相互借力 日本藝術教育的方法十分多樣。例如日本某中學的藝術欣賞課上,老師先讓學生畫壹幅畫,描繪的是壹條小溪,小溪對面是壹座教堂,陽光透過霧靄照在溪水上,波光粼粼。接著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出可以用小提琴在高音區的顫音來表現霧靄和波光,聖詠的合唱來表現教堂。學生根據這些感悟和提示隨機嘗試著進行演奏。教師在互動式的誘導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