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板橋目前沒有音樂噴泉。
平樂縣同安鎮往南約壹公裏的國道323線旁,有壹座依山傍水的村莊。村後兩座青山像兩匹揚蹄奔騰的飛馬,正對村東側壹座形似套馬樁的七層炮樓。
村民便用套馬樁“套”字的諧音給該村命名曰桃村,意為套住飛馬的村莊。村中壹條沙江穿村而過。沙江河上,壹座古橋橫跨兩岸,人稱“九板橋”。
九板橋坐落在村前沙江河上,橋面上的5組橋板,每兩石條為壹組,按理5組壹***應是10板石條。可有趣的是,整座橋其中4組是完整,而唯有中間壹板只有壹塊條石。
於是,十板橋也就成了“九板橋”。這殘缺的壹板橋面,既不方便行人行走,也影響了整座橋的美觀。可數百年來村人壹直聽之任之,沒人去把它補充完整。不知是後人懶惰,聽之任之,抑或是有什麽玄機。
為探訪九板橋遺韻,深秋壹個黃昏,我們慕名來到桃村。只見壹座古樸的石板橋飛架在村西頭沙江河上,橋頭處立壹塊《廣福橋記》碑刻。碑上記載了此橋名叫廣福橋,也稱九板橋,最早建於明代,清乾隆三年重修。
九板橋由東向西,橫跨蜿蜒流過的沙江河。該橋全長約50米,高5米,寬1.2米。是座壹字形平板石橋,橋面由9塊長約10米,寬0.5米,厚約0.4米,重達數噸的花崗巖石條組成五跨板橋。
橋上沒有欄桿、扶手。橋下五個橋墩全部用大小壹樣的青石塊巧妙堆砌而成,支撐著橋身。所有石塊之間沒有用水泥灰漿粘連,全靠石塊之間的相互擠壓而支撐,規整牢固。
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至今保存完好,是平樂縣境內現存的單塊條石最長,建橋時間最早的石板橋。
九板橋的建成,得益於壹個南粵移民家族的到來,也見證了壹個移民家族的興衰奮鬥史。據村中72歲的蘇蘭芳老伯說,桃村目前居住的***有4姓人家,分別是蘇、何、廖、陶。
其中,蘇姓、何姓本姓都是蘇,據說是宋朝大詩人蘇東坡的後裔。德奇公武官出身,曾在朝為官,武藝超群,常帶兵出征,立下不少戰功。明末,因受陷害,被朝廷株連九族。
其妻得到夫君冒死讓親信送回讓她逃命的密報後,帶上夫君平時在朝為官攢下的所有俸祿,攜帶三個兒子及部分蘇、何族人沿水路而上,歷盡艱辛,來到平樂。
大兒子能進公居平樂密山渡,三兒子能任公在賀州八步落腳,二兒子能順公帶著母親居平樂羅漢街。壹年四季,以打魚為生。
壹日,他們沿平樂桂江、茶江壹路打魚,經過榕津河來到同安沙江河。見河畔兩岸沙洲風光秀麗,河裏魚兒肥美,便在這裏定居下來。
蘇老伯說,他們的先祖剛到桃村定居時,江畔上已有李、張姓人家先他們在此開荒墾田討生活。好在李、張人家樸實厚道,與後到的蘇、何人家和睦相處,互為鄰裏。
從此,蘇、何人家在這裏世代繁衍生息,人口日漸增多。後來,居住在此的李、張人家接受本家邀請,搬遷到源頭古菅抱團發展。
移居前李、張人家便把他們在此開墾的田地低價轉讓給蘇、何人家。有了田地、山場的蘇、何人家如魚得水,日日年年勤苦勞作,終於過上了安穩生活。
定居桃村的蘇、何後裔秉承先祖德奇公遺誌,常教育子孫後代要互相照應。至今蘇、何後裔在此已繁衍生息了十五代人,村中有蘇、何、廖、陶四姓人家,人口已達2000人。
在古橋邊的沙江河岸,有壹條寬約1米的古道,古道貫通同安、源頭兩地,上通桂林,下達梧州。蘇老伯說,過去出行的村民或經古道北上或南下而來的商旅來到沙江,因河上無橋,都要踩石頭趟水過河。
每逢汛期,河水暴漲,水流湍急,把石頭淹沒,行人無法過河。此時,在此安居下來的蘇、何後裔勤勞動,慢慢置辦家業,家道日漸殷實富庶起來。
為方便村民及來往客商及時安全出行,樂善好施的何員外出資在沙江上建了壹座全是條形花崗石板連接成的橋,即如今的九板橋。
壹座橋,壹個故事。據村中老人說,為了建橋,何員外花費巨資買下了距村十來公裏,盛產花崗巖的大沖山。
然後,雇請村裏百十來號青壯漢子到大沖山采石、打磨、搬運。然而,要把10塊長達10米、重數噸的大石條完整地從十公裏外的山上運抵沙江河,在運輸工具落後的古代,豈是單憑人力可為?
於是,工匠們先給每塊大石鑿壹個孔,然後拴上繩子或把石頭裝上木車,合力再拉。
有壹種傳說,橋終於建好了,五組橋板工整規則地架在河面上,壹個參與拉車的陌生小夥子問大家:妳們希望這座橋是長長久久,還是十全十美?大家異口同聲答:“長長久久!”
說話間,轟隆壹聲巨響,壹塊條石掉到了河裏,橋面上剛架好的十塊石板變成了九塊,“九板橋”也因此得名。
九板橋東約6米處,有壹座建於清乾隆八年名曰“廣福亭”的路亭。路亭占地約10平方米,青磚砌成,形似古代門樓的拱形大門上書“廣福亭”。
內有供路人休息的鼓形和長條形石凳。亭外有壹塊重建廣福亭的石碑石刻,碑刻大概內容為:廣福亭是桃村先人為方便途經此地旅客休息和躲避風雨所建,為讓古亭永久不朽,村民樂捐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