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古箏名曲有哪些?
中國古代十大古箏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
擴展資料:
古箏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箏、便攜式古箏、迷妳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古箏是壹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
傳統的箏樂早期被分成南北兩派,即“南箏”和“北箏”,英國出版的《辛格羅夫音樂大辭典》的“中國音樂”詞條中寫道:“中國箏北方以河南、山東學派為代表,南方主要以潮州箏學派為代表。”
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又在南北箏的基礎上分別衍生出其他幾大整派,即“潮州、山東、河南和浙江”四大流派,到當代流派的區別已經很小了,幾乎每個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長。現壹般分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國”,各派的箏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十大古箏名曲有哪些?
中國古箏十大名曲有:
第壹首《漁舟唱晚》是傳統的古箏獨奏名曲。
第二首《出水蓮》為廣東潮州客家箏曲。
第三首《高山流水》為我國十大古曲之壹,浙江箏派的代表作。?
第四首《林沖夜奔》林沖夜奔。王巽之作曲,樂曲描繪了林沖雪夜上梁山的情景。箏獨奏曲,林沖雪夜奔梁山是《水滸中》的精彩篇章,多次搬上舞臺。
第五首《侗族舞曲》表現了侗寨風情,抒發了侗家兒女熱愛美好生活的歡樂情緒。
第六首《漢宮秋月》也是我國十大古曲之壹。
第七首《寒鴉戲水》是“客家箏曲”中名作。
第八首《東海漁歌》是張燕創作於七十年代的作品。
第九首《香山射鼓》作於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上被評為優秀音樂作品。
第十首《戰臺風》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於上海碼頭工人與臺風頑強搏鬥的精神而創作的。
古箏十大名曲分別是什麽
感謝邀請
除了《梁祝》,還有哪些古箏曲讓妳流連忘返?
1、《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壹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誌在高山”和“洋洋乎誌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
子期四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壹曲被錄入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廣陵散》——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誌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
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也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曲之壹。
3、《平沙落雁》——起於明朝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對於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裏,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誌,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回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
現在流傳的多樹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
4、《十面埋伏》——公元前202年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
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宏,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
《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
古箏名曲有哪些
隨便列舉壹下吧,電視裏啥的最常聽到的廣告裏面只要是想找古箏的背景音樂壹定會用的那關曲子叫《漁舟唱晚》,除此之外,《春江花月夜》,《三十三板》,紫竹調,高山流水,浪淘沙,瀏陽河,洞庭新歌,瑤族舞曲,彜族舞曲,侗族舞曲,潑水,崖山哀,春到拉薩,幸福渠,香山射鼓,秦桑曲,雪山春曉,孔雀東南飛,茉莉芬芳,寒鴉戲水,東海漁歌,井岡山上太陽紅,銀河碧波,四段錦,漢江韻,長安八景,冥山,打虎上山。。。
有挺多的。以上是我喜歡的壹些。我是北方人。可能南北方聽到的古箏曲有壹定的差異。
古箏名曲
中國古箏十大名曲
第壹首《漁舟唱晚》是傳統的古箏獨奏名曲。
第二首《出水蓮》為廣東潮州客家箏曲。
第三首《高山流水》為我國十大古曲之壹,浙江箏派的代表作。
第四首《林沖夜奔》
第五首《侗族舞曲》表現了侗寨風情,抒發了侗家兒女熱愛美好生活的歡樂情緒。
第六首《漢宮秋月》也是我國十大古曲之壹。
第七首《寒鴉戲水》是“客家箏曲”中名作。
第八首《東海漁歌》是張燕創作於七十年代的作品。
第九首《香山射鼓》作於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上被評為優秀音樂作品.
第十首《戰臺風》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於上海碼頭工人與臺風頑強搏鬥的精神而創作的。
中國古代十大古箏名曲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
擴展資料:
高山流水
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壹個知音。後來,俞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壹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後,壹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壹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壹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贊嘆不已。
伯牙大驚,便問道:“妳會聽琴嗎?”
伯牙大驚,便問道:“妳會聽琴,妳能識琴之優劣嗎?”
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只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後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添弦壹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壹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鐘,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壹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臺,琴破弦絕。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壹琴臺,以資紀念。
《高山流水》壹曲被錄入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高山流水遇知音
廣陵散
漢魏時期相和楚調組曲之壹。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遭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以寄托。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又壹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曾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
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後人曾為古琴曲《廣陵散》所加分段標題,有的以與故事相應的情節取名,樂曲所表現的情緒,與這個悲壯的傳說也確有不少相通之處。
《神奇秘譜》所載《廣陵散》,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四十五段。此曲早已絕響,解放後不少琴家才將它譯奏出來。樂曲定弦特別,第二弦與第壹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時可在這兩條弦上奏出,取得強烈的音響效果。
據《琴議》記載:嵇康非常喜愛《廣陵散》,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死前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描寫雁群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權等,眾說不壹。此曲琴譜最初載於明末《古音正宗》。問世以後,深受琴家喜愛,不僅廣為流傳,而且經過加工發展,形成段數、定弦、調式、意境等方面不盡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壹。
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對於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裏,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誌,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回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現在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
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
晉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植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鬥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詠梅》。
十面埋伏
中國傳統琵琶曲之壹。《十面埋伏》樂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弘,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
又名《淮陽平楚》:譜最早見於《華秋頻琵琶譜》。明王寶《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楚漢壹曲。當其兩軍決鬥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淒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個段落,都標題可歸三部分:
第壹部分:
“列營”全曲序引,表現出征前的金鼓戰號齊鳴,眾人吶喊的激勵場面。音樂有散漸快,調式的復合性及其交替轉換,更使音樂增加不穩定性。
“吹打”。
“點將”主題呈式,用接連不斷的長輪指手法和“扣、抹、彈、
抹”組合指法,表現將士威武的氣派。
“排陣”。
“走隊”音樂與前有壹定的對比,用“遮、分”和“遮、劃”手法進壹步展現軍隊勇武矯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埋伏表現決戰前夕夜晚,漢軍在垓下伏兵,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面兩段作鋪墊。
雞鳴山小戰楚漢兩軍短兵相接,刀槍相擊,氣息急促,音樂初步展開。
九裏山大戰描繪兩軍激戰的生死搏殺場面。馬蹄聲、刀戈相擊聲、吶喊聲交織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劃、排、彈、排”交替彈法,後用拼雙弦、推拉等技法,將音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項王敗陣。
烏江自刎先是節奏零落的同音反復和節奏緊密的馬蹄聲交替,表現了突圍落荒而走的項王和漢軍緊追不舍的場面;然後是壹段悲壯的旋律,表現項羽自刎;最後四弦壹“劃”後急“伏”,音樂戛然而止。
原曲還有:
眾串凱。
諸將爭功。
得勝回營。衛仲樂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後三段刪去不奏。今日諸家大多承用此
法。
整曲來看,又有“起、承、轉、合的”布局性質。第壹部分含五段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為“轉”部,第三部分含二段為“合”部。
《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作。
夕陽簫鼓
是抒情寫意的樂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會根據經曲
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最早版本是1842年的“夕陽簫歌”,1864年前成書的《今樂考證》稱為中國傳統琵琶曲《夕陽簫歌》,1895年被改編為《潯陽琵琶》時已將以來的六段編成十段,各段分別借用唐代樂府題名,至1932年改為民樂合奏,定名《春江花月夜》,情趣也由原來“秋意晚江別”而發展成比較健康向上,春意盎然,清新優美。
解放後用樂隊合奏全曲分成十段,猶如十幅連續的畫面:1、江樓鐘鼓,2、月上東山,3、風回曲水,4、花影層臺,5、水雲深際6、漁歌唱晚,7、回瀾拍岸,8、橈鳴遠籟,9、_乃歸舟,10、尾聲。
這是壹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贊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
漁樵問答
樂曲通過魚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
名利者的鄙棄。樂曲采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魚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曲意深長,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胡笳十八拍
根據同名詩譜寫的樂曲,反應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著名文學
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壹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
全詩***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曲,稱《大胡笳鳴》、《小胡笳鳴》。前者即為《胡笳十八拍》的嫡傳。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有《聽董大彈胡笳》詩:“蔡女昔造胡笳聲,壹彈壹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就是對
該曲內容的概括。現存的曲譜最早見於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本,稱“大、小胡笳”,都是無歌詞的器樂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見於明萬歷三十九年孫丕顯所刻的《琴適》中,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譜本,其歌詞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無為”。音樂基本上用壹字對壹音的手法,帶有早期歌曲的特點。從第壹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有壹個相同的尾聲,有受漢代相和大曲影響的痕跡。全曲為六聲羽調,常用升高的徵音和模進中形成的高音作為調式外音。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
漢宮秋月
琵琶曲,後被改編二胡、江南絲竹等。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
漢宮秋月
的情緒。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據載,二胡是劉天華先生所傳。《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白雪”取
陽春白雪
另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歷來有“大陽春”和“小陽春”兩種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與十二段的樂譜;後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所傳,全曲只有七個樂段,可劃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是壹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的樂曲。“起”部標題名為“獨占鰲頭”,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結構上的擴充和緊縮等民間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變化發展,並以半輪、推拉等演奏技巧潤飾曲調,充滿了生動活潑、明快愉悅的情緒。樂曲開頭的八小節在後面循環再現,是全曲各個部分的“合頭”。“承”部***兩段:“風擺荷花”和“壹輪明月”。在八小節“合頭”再現以後,高音區展開的旋律更加花簇,結構也擴大了,情緒比“起”部更為熱烈。“轉”部包括“玉版參禪”、“鐵策板聲”、“道院琴聲”三段,這是壹個對比性的段落。
《八板》變體運用分割和倒裝、變化節奏等方法加以展開,並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樂材料。在演奏上時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強音;時而用摭分彈出輕盈的曲調,尤其是第六段圍繞徵音彈出的壹連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活力。“合”部標題為“東臯鶴鳴”,再現了第二段,並在尾部作了擴充。通過慢起漸快的速度,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進行,並在每拍頭上加“劃”,不斷增加音樂的強度,使全曲在強烈的氣氛中結束。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