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叢裏的壹尊大炮”是什麽意思?

“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叢裏的壹尊大炮”是什麽意思?

德國作曲家舒曼對肖邦的評價,指肖邦作品在絢麗色彩外表中隱藏的革命力量。“花叢”是指他的作品多姿多彩,外表華麗,但不乏革命性,像“大炮”壹樣,能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

肖邦,波蘭音樂家,年少成名,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其壹生不離鋼琴,被稱為“鋼琴詩人”。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壹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

肖邦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不僅能彈鋼琴,並能作曲。七歲時,就發表了他的第壹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時,他舉行了第壹次公開的演奏。從此,肖邦就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經常被華沙的貴族邀請去演奏,壹時成為貴族沙龍中的寵兒。

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裏,肖邦經常去鄉間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傾聽農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壹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裏。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壹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壹個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使他們能長久地統治下去。可是,正如壹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的:波蘭不會滅亡!

1830年11月2日,20歲的肖邦告別了親人,坐著馬車離開首都華沙。在城郊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壹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征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

肖邦離國幾周以後,華沙就爆發了起義,並獲得了成功。據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心情無比激動,曾擬回國,是他的摯友梯圖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剛離開華沙時,二十歲的肖邦還相當幼稚,可是,華沙起義以後的。二十壹歲的肖邦,已被祖國的災難磨練得堅強起來了。他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也變得更強烈了。

1831年肖邦到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正處於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時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金錢統治著社會的壹切。為了在巴黎站穩腳跟,肖邦和上層社會的人士交往。環境決定了他非生活在這個圈子裏不可。

肖邦在巴黎盡管假快打開了局面、獲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滿意的。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假,無法安慰壹位滿懷亡國之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靈。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娛樂變成了放蕩,這裏金子。齷齪和血腥是混在壹起的”。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於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生壹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系。對於在巴黎的波蘭民主派人士,肖邦壹個也不認識。從思想觀點上看,肖邦更多地傾同於保守派。所以,對於1830年和1848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肖邦表現得相當冷淡。 這些都不能不說是階級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從此壹直定居在巴黎,只偶爾去外地旅行。1836年底,肖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約壹年後,他們就同居了,壹直到1847年才決裂分手。肖邦經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國著名的文藝家交往, 如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法國文學家雨果、巴爾紮克,德國詩人 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貝利尼,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等。這些文藝家們盡管各人的風格、個性往往不壹致,但他們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間在思想和創作上有所啟發,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壹種慰籍。

1848年,他應邀去英國和蘇格蘭訪問演出,盡管受到熱烈歡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國人評價什麽都用英鎊,他們喜歡藝術只是因為它是奢多品。”

1846年波蘭爆發了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後,加裏西亞又發生了農民起義。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熱情,他在信中歡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進行得極好“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對祖國未來的熱情憧憬,體現了肖邦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熱愛。正是這熱愛使肖邦說出了他的遺願:“我知道,帕斯凱維奇決不允許把我的遺體運回華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臟運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後,他的遺體按他的囑咐埋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見利尼的墓旁。那只從華沙帶來的銀杯中的祖國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臟則運回到了他壹心向往的祖國,埋葬在哺育他成長的祖國波蘭大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