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最主要的標誌性文化形態是擺手舞。
土家族擺手舞,土家語叫“舍巴”“舍巴格癡”,其意為敬神跳,漢語叫跳擺手,它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樂、劇於壹體,表現土家人生產、生活和征戰場面,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是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較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風俗的民間舞蹈,現主要流傳於湖南湘西龍山、保靖、永順等地。
在來鳳縣尤以百福司鎮舍米湖村為盛,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因素,使擺手舞藝術在此地得以保留和傳承,且具有原始特色,壹般在農歷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間表演,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報的土家族擺手舞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17)。
擺手舞的歷史淵源
關於擺手舞的起源,學術界沒有定論,爭論較多的觀點如下:勞動創造說、祭祀起源說(原始祭祀的巫舞之說)、巴渝舞起源說(巴人原始舞蹈之說,由軍戰舞到巴渝舞或踏踢舞再到擺手舞;直接由巴渝舞演變而來)、戰爭起源說等,也有巴楚文化交融的產物的說法,“世代居住在峽江地帶的土家族繼承了古代巴人歌舞的優良傳統。
他們與雜居在這裏的苗族、外來的漢族長期相處,世代相交、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所以這裏的歌舞活動,也深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的影響,其中尤以楚文化的影響為甚。”土家族人在保持自己的民族舞蹈特色的同時,大量吸收了楚、漢民間舞蹈的營養成分。
土家族擺手舞如同世界各地的舞蹈藝術壹樣,都產生於人類的勞動之中,應該與人類社會的產生是同時代的。由於土家族族源的復雜,決定了土家族文化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擺手舞應該是產生於土家先民的生產生活之中,後來受到巴渝舞的影響,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成型,成型時間大約在周代。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土家族擺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