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音樂風格;演唱特色
前言
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標誌的五四時期,深刻地影響了當時我國的音樂作品及其創作,為當時藝術歌曲的推廣和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音樂家們在五四時期創作的藝術歌曲,形成了這壹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音樂風格。與此同時,五四時期歌曲的演唱特色也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無論是中國藝術歌曲的音樂風格,還是中國音樂歌曲的演唱特色,都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因此,研究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音樂風格及演唱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鑒於此,筆者對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音樂風格及演唱特色進行了探討。
壹、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歷史價值
五四時期的中國藝術歌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五四時期以新文化運動為起點,立足於發展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其歷史價值主要表現在有助於聲樂風格的形成,歌曲水準的提升和中國聲樂的發展,具體內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助於聲樂風格的形成
五四時期的藝術歌曲,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學唱這些藝術歌曲,對於形成中國聲樂的藝術風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五四時期中國的聲樂作品豐富且優秀,其中就包括趙元任、蕭友梅等作曲家創作的藝術歌曲。演唱這些藝術歌曲,對於表達民族感情,表現民族風格,體現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有助於聲樂風格的形成。
2.有助於提升歌曲的水準
中國語言是悠久文化的再現,學唱五四時期的藝術歌曲,有助於練習歌唱中的咬字、吐字。五四時期的藝術歌曲作為中國藝術歌曲的開拓者,它的語言與曲調的結合方法為五四之後中國藝術歌曲語言結構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基礎。五四時期的中國藝術歌曲具有民族性,其特點在於漢字語言是由字頭、字腹、字尾組成,又有“四聲”、“四呼”等要求。在演唱中,要突出中國語言魅力,做到“字正腔圓”。通過語言的準確把握才能提升中國藝術歌曲的藝術水準。
3.有助於中國聲樂的發展
五四時期的中國藝術歌曲,豐富了我國的聲樂藝術,有助於中國聲樂的發展。其旋律組織、和聲、織體等技巧與手法,都達到了令人刮目的藝術高度,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問》、《大江東去》等歌曲都以它們嚴謹的技法和很強的歌唱性為大家所喜愛。因此,演唱這些藝術歌曲,必定會使我國聲樂發展更加豐富多彩,同時,還有利於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陶冶情操。
二、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音樂風格
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音樂風格有其自身的特點,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即以現實主義為主導思想、追求藝術創作的民族性和社會價值展現審美情趣。
1.以現實主義為主導思想
五四時期正處於中國文化的轉型期,現實主義是五四時期藝術歌曲的主導思想。從現實生活中選材是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壹大特點。五四時期發揚我國現實主義傳統,貫穿現實主義精神,音樂創作極富現實感,誕生了大量優秀作品。這些表達作者情感的作品,大多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同現實的政治鬥爭密切聯系,即追求思想啟蒙、政治救亡和審美情趣等,揭開了中國現代音樂的新篇章。
2.追求藝術創作的民族性
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音樂風格還表現為追求藝術創作的民族性。這壹時期進行的藝術歌曲創作在總體思路上有了重大突破,體現在題材內容的中國化。此外,五四時期的作曲家大都是留洋歸國的,在合理借鑒西方音樂作品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努力探索我國本土音樂的民族性,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3.社會價值展現審美情趣
五四時期的中國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展現其審美情趣。五四時期的作曲家,通過反映現實生活,使作品的社會價值得以在歌曲中展現出來,同時也表現了這壹時期作曲家的審美情趣,即通過現實主義思想,縮短作曲家和聽眾之間審美心理上的差距,深化了民族內涵,具有中國特色的情感表達方式,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神韻,符合中國廣大民眾的審美要求。
三、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特色
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特色,與這壹時期的作曲家密不可分。這壹時期的代表人物有黎錦暉、趙元任和蕭友梅,下文將逐壹分析他們的藝術歌曲作品。
1.黎錦暉藝術歌曲作品
黎錦暉是我國具有重要影響的音樂家,黎錦暉在民族語言與曲調的結合點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五四時期,黎錦暉不僅創作了很多剛勁勇武的愛國歌曲,他還試圖將各地民歌小曲編成新歌,配成適合的兒童歌曲。在創作藝術歌曲的過程中,黎錦暉站在傳統與現代契合點上,在歌曲演唱方面,采用合唱和獨唱的方式,以近乎曲藝形式表演中國藝術歌曲。他最成功的壹首兒童歌曲是《背書歌》,在這首歌曲中,黎錦暉借鑒了西洋音樂的宣敘調和中國傳統音樂的敘述性曲調,再加以旋律化,極富音韻之美。
2.趙元任藝術歌曲作品
趙元任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作曲家,也是我國最早創作藝術歌曲的音樂家之壹,他創作的歌曲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1926年創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主題深刻、旋律優美,堪稱經典。趙元任藝術歌曲呈現出豐富的藝術風格,在語言美與音樂美的結合方面很有成就,其演唱特色具有顯著的民族性,更加註重作品本身所要表達的內涵,尤其是在進行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時,盡可能采用中國的民族調式,結合中國語言特點,特別註意聲調和音韻,講究歌詞語調與旋律音調壹致,既富有韻味,又有口語化的傾訴感。
3.蕭友梅藝術歌曲作品
蕭友梅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開基創業的壹代宗師,蕭友梅的作品在藝術想象力和獨創性方面相對拘謹。但談起五四時期藝術歌曲的新技法,最先要提的還是蕭友梅的作品。這不僅因為他的創作屬於當時中國最早的音樂創作,在藝術歌曲這個領域,他更是捷足先登。1922年這位中國近代偉大的音樂教育家的作品《問》,以獨唱歌曲形式出版在《今樂初集》中,成為該歌曲集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也是蕭友梅的代表作。歌曲的曲式結構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在後半部分的副歌部分,作者使用反復出現的下行音調,生動地表現出悲嘆無奈的心情,接著又用連續上行的音型有效地造成了音樂的高潮,表達出主人公面對江河破碎所感到的悲憤難平。
結語
總之,藝術歌曲旋律表現力豐富,伴奏精致,具有很高的藝術性,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開創了中國音樂創作的新紀元,這壹時期的音樂作品,無論在音樂風格上,還是在演唱特色上,都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進步要求,為中國演唱藝術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推動了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壯大。我們不僅要在理論上不斷探索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風格和特色,還應在實踐上大力提倡,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藝術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