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漁歌子》的意思及全文賞析

《漁歌子》的意思及全文賞析

  漁歌子

 唐張誌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 張誌和(約730-約810),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少年有才學,擅長音樂和書畫,很受唐肅宗重視,後隱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作品多寫閑散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唐朝肅宗時待詔翰林。後因事貶官,赦還,不復仕進,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詩》錄其九首詩詞。漁歌子,詞調名,又名漁父歌。本為唐朝教坊曲。分單雙調兩種,單調27字,五句,四平韻;雙調50字,仄聲。張誌和《漁歌子》***有五首,全是單調。

 釋詞

 漁歌子:原是曲調名,後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吳興縣西南。

 鱖魚:即民間所說桂魚,細鱗,淡黃帶褐色斑紋,味道鮮美。

 箬:鬥笠。用竹片和竹葉編制的帽子,用來擋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編制的防雨衣服。

 不須:不需要.

 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壹首。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誌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於張誌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花魚”、“桂魚”。

 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鬥笠。

 意思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的翺翔,江上黃綠色的魚兒歡快地遊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江岸壹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的垂釣,他被美麗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願回家。

 詩意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鱖魚在遊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只見壹位老翁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釣魚,久久不願離去。

 白話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翺翔。嬌艷的桃花隨著流水漂去,水中嬉戲的鱖魚又大又肥。江岸上壹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身披著綠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著斜風細雨。他沈浸在垂釣的歡樂和美麗的春境之中,樂而忘歸。

 品評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壹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征,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裏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壹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淡、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壹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又,舊註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五首,分詠西塞山、釣臺、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遊《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壹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 者。”蘇軾謫居黃州時,曾遊其地,有雲:“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鐝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