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如何提高中小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如何提高中小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音樂教育應當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應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藝術內容和情感內涵,激發、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要讓學生在學習音樂中提高審美能力,應該從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入手。

壹、利用直觀的音樂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蘇霍姆林斯說過:“會聽並理解音樂——是審美修養的標誌之壹,舍此便不能想象有完美的音樂教育。”因此,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培養學生感受力的基礎,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音樂產生了興趣,才能集中註意力去聽、想、去感受、去理解,這樣才能達到審美的效果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比如:歌曲《拉起手》是壹首頗具時代特點和青春朝氣的少年兒童歌曲。學習這首歌時,直接讓學生理解歌詞,唱歌譜,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讓學生主動想方設法地去嘗試多樣性的演唱形式,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形式產生的效果是:學生參與性強,感興趣,有的獨唱,有的對唱,有的小組唱,有的用舞蹈動作來表現。教師只需用欣賞、肯定的目光投向每壹位學生,並對他們的演唱進行肯定的評價。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

每壹首音樂作品都有它創作的淵源。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這樣才能對音樂作品更加理解,從音樂中感受美,創造美,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是美好的,要珍惜現在美好的時光,努力學習。比如:音樂劇《音樂之聲》是羅傑斯的代表作之壹。該劇通過講述壹個生性活潑,不安心當修女的姑娘瑪麗亞,應聘到壹個海軍上校家裏當家庭教師,教孩子們從學唱“Do Re Mi”開始,在遊戲中學會了唱歌,懂得了七個音符能創造出美妙音樂的魔力。讓學生這樣深入地了解作品背景,音樂作品就變得淺顯易懂了,學生才能感受得到音樂帶給人們的美。

三、重視學生的參與實踐,鼓勵學生探索與創新

音樂教學活動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參與實踐,重視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情感,重視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鑒賞音樂的美。在音樂課的實踐過程中,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應當把開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潛質作為重要的培養目標。為此,除了在歌唱、演奏、欣賞等常規教學中加強探索性活動外,也需要增加壹些音樂創作教學的內容。例如:音樂《Do Re Mi》,全曲為C大調,四二拍子,歌曲為回旋變奏體結構。作者巧妙的構思在於將七個音的唱名,按孩子年齡的不同,安排每個孩子代表壹個唱名,並從音階出發,運用作曲技法,用復調模仿、對位手法,寫成以B段為核心的幾個對比段落,使孩子們在不斷的反復變化中將“哆、來、咪、發、梭、啦、梯”這個音階深深地印在腦中,將音名編成故事來學,使得音樂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主動參與到音樂角色中。

此外,鼓勵學生探索與創新,在熟唱歌曲《哆來咪》後,鼓勵學生創新改編歌詞,鼓勵學生大膽探索與創新,從而讓學生對音樂更加了解和熟悉。發展學生的探索與創新能力,培養他們的演唱、演奏、創作、實踐等音樂實踐能力,進壹步感受、體驗、理解、鑒賞音樂。

四、充分地利用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是為了引導學生更準確地學到知識,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所以評價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創新成果。同時,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更要了解課堂評價與學生之間的重要關系。在課堂上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課堂,並樂於參與。評價是壹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才是評價的最終目的。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課堂的評價體系越來越完善,教師對如何使用好課堂評價都有獨到的見解。我聽見使用較多的壹句課堂評價是“妳最棒”。我認為,任何的評價都不應該是隨意的,也不應該是單壹的,評價應該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參與狀態等方面進行。例如:在教學壹年級音樂《母雞叫咯咯》壹課時,我針對低年級學生模仿力較強的心理特點,讓學生模仿公雞、母雞和小雞的叫聲,使學生積累感性經驗,為學生表現能力和創新能力進壹步的發展奠定基礎。我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扮演小雞的壹家,並為他們準備好頭飾。同學們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當每壹組同學表演完後,我就讓全班同學進行評價。只要學生說得好或者說得不太離譜的,我都給予表揚並微笑點頭。最後,我給予總體的點評:“同學們平時觀察得可真仔細!老師剛才看了同學們的表演,還以為真的有壹群雞在這裏歡叫,妳們演得可真像,演得真好!”學生們壹聽可樂了,參與的欲望更強了。

有些年齡小的學生紀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較重,在課堂上愛搞小動作,註意力不集中,這時,我會以獎勵小紅花來激勵他們,並開展壹些有趣的音樂遊戲來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如果面對的是高年級的學生,教師的評價就要有所改變。因為高年級有些學生有逆反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