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下面隨我壹起來看壹下 佤族文化 吧!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緬、泰三國都有分布。中國佤族近三十萬人,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滄源、西盟、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瀾滄等縣和西雙版納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其中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區,兩縣的佤族人口約占我國佤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中國境內的佤族分布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展布的地段。在這壹地段裏,山巒重疊,平壩極少,故又稱阿佤山區。
而竹竿舞又稱竹杠舞,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裏,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瀟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當壹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喝出“嘿!呵嘿!”場合極是豪邁灑脫,氣氛熱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持竿者便會用竹竿擡起被夾到的人往外壹倒,並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於跳竹竿舞的小夥子在這時,往往因為機靈敏捷,應變自如而博得姑娘們的青睞。
舞蹈形式與我國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兩根大竹竿平擺在地上,在兩根大竹竿外面,人們兩人壹對,面對面持小竹竿,沿著大竹竿來回滑動碰擊,舞者在兩竿滑動相撞的空隙中跳動。舞蹈動作為模仿螞蟻、斑鳩、豹子、畫眉等動物形態起跳,活潑歡快。
竹竿舞的動作是以人們的肌肉活動特有的運動形式產生負荷,刺激內臟器官,改善人體心血管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機能狀態,增強人體肌肉力量和關節靈活性,提高了人體的工作能力。它是壹種肢體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抒發情感最好的表達方式之壹。竹竿舞需要音樂伴奏,能促進人們對音樂節奏的理解,和諧運動,增強韻律感。
最初的竹竿舞,壹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響的老人死後舉行,以碓杵擊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參加。當地老人說:“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不死,它到另壹個世界後同樣離不開歌舞,所以人們要唱歌跳舞歡送他。”正是這種曠達的生死觀,造就了佤族諸多的喪事舞蹈。但是現已成為壹種娛樂性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