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七子之歌的衍生歌曲

七子之歌的衍生歌曲

簡介

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那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主題歌,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大家聽了這首歌後不禁潸然淚下,並把它看作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然而,這首歌的歌詞並非為澳門回歸而寫的新作,它是民國時期壹首題為《七子之歌》的組詩中的第壹篇,其作者就是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壹多。

紀錄片《澳門歲月》主題曲《七子之歌》改編自組詩中的《七子之歌·澳門》。由於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用作主題曲。

改編版的歌詞突出的特點就是把聞壹多原文中的“媽港”改為“MACAU”。最初由澳門小朋友容韻琳演唱。

改編歌詞

合唱:妳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妳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妳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容韻琳:妳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妳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妳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合: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壹聲——澳門。

母親!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合:妳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妳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妳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壹聲--澳門。

母親!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母親!

容:妳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要回來,回來。

合:母親!母親!

演繹與傳唱

1925年,聞壹多以擬人的手法,寫下組詩《七子之歌》,將中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淩、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此詩壹問世就引起了海內外華人的強烈***鳴。詩人自己未曾預見的是,70多年後,《七子之歌·澳門》由著名音樂制作人李海鷹譜成歌曲,在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時廣為傳唱,令每壹個憧憬國家統壹、民族復興的中華兒女激情難抑。

由於這篇組詩不在聞壹多的兩部著名詩集《紅燭》、《死水》之中,也沒有收入《聞壹多全集》,因此,在後來很長壹段時間內它並不為人們所熟悉。直到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活動中,有人提起了這組作於七十多年前的詩篇。當年4月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曾刊登1947級校友施鞏秋題為《重溫七子歌思念聞壹多》的文章。隨著澳門回歸祖國日子的臨近,第壹節就詩詠澳門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們的註意。

1998年初,大型電視片《澳門歲月》的總編導在壹次偶然翻閱聞壹多詩集時,也發現了《七子之歌》,即請祖籍廣東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鷹為之譜曲。李海鷹壹遍遍地吟誦聞壹多的詩句,流著淚在壹夜之間完成了曲子,他將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並從配器上也有意貼近聞壹多生活的年代。編導又選中澳門培正中學小學部年僅七歲半的容韻琳小朋友擔任領唱,她以夾帶著濃重澳門鄉音的普通話演唱,與曲調設計渾然壹體。後來,《澳門歲月》的總編導感慨地說:“主題歌詞選用聞壹多的詩是我們成功的首要因素和關鍵。”

1999年,容韻琳在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獻唱《七子之歌》而備受註目。此後容韻琳經常出席不同的活動獻唱。 較為知名的《七子之歌·臺灣》有2個版本,壹個是電視劇《鄭成功》片尾曲(香港演員陳庭威飾演鄭成功);壹個是2006年湖北宜昌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宜都市音協主席袁忠宜譜曲的版本。2個版本均采用聞壹多的《七子之歌·臺灣》作為歌詞。此外,還存在其他改編版本。

演繹與傳唱

本世紀初播出的電視連續劇《鄭成功》,亦選用了此組詩《七子之歌·臺灣》,作劇集之片尾曲。在該版本電視劇中,香港陳庭威飾演鄭成功。

2006年,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湖北宜昌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宜都市音協主席袁忠宜在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上聽到首次搬上舞臺的詩朗誦《七子之歌·臺灣》,壹種前所未有的創作沖動油然而生。《七子之歌·臺灣》先由宜都地方歌手試唱。9月12日,香港雍哲明星娛樂事業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雍哲聯系袁忠宜,表示願意推薦臺灣著名歌手羅大佑演繹,以更好地為世人所傳唱。

聞壹多研究專家、曾任民盟浠水支部主委的陳玉能對此激動不已:“《七子之歌》留下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鐵證,也為中華民族復興留下了壹支進行曲。家鄉人民早就期待著高歌猛進的這壹天了,這將極大告慰先生在天之靈”。

據了解,浠水縣聞壹多紀念館已表示,將對《七子之歌·臺灣》曲譜原件永久性收藏。此前,福建廈門老年藝術團已索取曲譜,準備在紀念臺灣光復活動中演唱。

2007年9月,新華網、人民網、CCTV網、中國臺灣網、新浪、搜狐、網易、湖北人民政府、湖北日報、天府熱線等等各大媒體紛紛以“聞壹多《七子之歌·臺灣》被譜曲傳唱 引起***鳴”;“楚人詩 楚人曲 震撼中華兒女心 聞壹多《七子之歌·臺灣》被譜曲傳唱”等為題,介紹了《七子之歌·臺灣》譜曲傳唱壹事。臺灣的《中央日報》也刊載此消息。 作品說明

1925年3月,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和學者聞壹多先生寫下了名篇《七子之歌》,其中第五章是“廣州灣”。詩歌以擬人的手法,將中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等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淩,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壹方面抒發了對母親的懷念和贊美,壹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的詛咒。

創作靈感

挖掘《七子之歌》文化遺產資源,是2009年3月廣東湛江市霞山區政協例會提案題中之義。這首為《七子之歌》中的“廣州灣”壹章譜曲,是在廣州灣艇仔歌原有曲調基礎上新創,從而形成現代式的廣州灣民歌,可用普通話或雷州方言演唱。力求較好表現其濃烈愛國思鄉之情,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本土藝術形式。

演繹與傳唱

在2009年召開的政協湛江市霞山區第七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霞山區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協會員、霞山區文聯主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葉文健在提案發言中,擬定了以現代式艇仔歌形式為著名詩人學者聞壹多《七子之歌》中的“廣州灣”壹章譜曲演唱的創作計劃。

由霞山區文聯監制,葉文健策劃及作曲,曾建彪編配及錄制,本土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作品的創作。《七子之歌·廣州灣》是在廣州灣艇仔歌傳統曲調基礎上新創,韻律優美,情深意摯,便於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