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求音樂:耍孩

求音樂:耍孩

耍孩兒又名咳咳腔,是大同地區觀眾所喜愛的地方劇種。約起源於元代,角色分紅、黑、生、旦、醜五行。以板胡、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音調旋律歡快活潑,婉轉嘹亮。唱曲以正板和慢板為主,既有固定曲牌,又靈活多變。它吸收南羅腔和吹腔等古典曲調,又從晉北道情、晉劇中獲取了豐富養料,使表現手法更加豐富多彩它最突出的壹個特點是唱腔發聲使用後嗓子,聲音從喉嚨下面發出來,聽起來渾厚、質樸。唱腔與音樂伴奏十分和諧也是耍孩兒的又壹特點。耍孩兒發聲方法,使外地人乍壹聽起來很不習慣,說它發聲不科學,但聽慣了以後,覺得越聽越愛聽;作為當地人來說,這種唱腔是十分喜聞樂見的,好像是不用後嗓子唱就過不了“戲癮”似的。所以解放以後,有些文藝工作者試圖改革耍孩唱腔,變後嗓子演唱為前嗓子演唱,取消了耍孩兒的基本特點,結果觀眾很難通過,唱腔改革者不得不謹慎從事。

據應縣北樓口關王廟戲臺題壁記載:“大清道光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有耍孩兒班到此壹樂。”由此可見,耍孩兒的形成時間至少也在道光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康乾時期。壹開始,耍孩兒只在應縣、懷仁壹帶活動,後來演出活動區域逐漸擴大,南到忻州地區,北至同綏鐵路,直到黃河後套壹帶。據說,大約在清末光緒年間,耍孩兒的藝術已發展到鼎盛時期,此時同地區各戲曲班社如雨後春筍般地到處興起,每個班社互相競爭,表演藝術飛快提高,班主們為了提高自己的聲譽,互相之間經常舉行比賽,俗稱“唱對臺”。當時,耍孩兒班社如果和其它戲曲班社“唱對臺”,則往往是耍孩兒班子取勝。

“耍孩兒”的最大特色是它的特殊唱腔———用喉音發聲,當地人叫作“後嗓子”。這在全國數百個大小劇中絕無僅有,獨此壹家。這種唱腔,略帶壹點哭音,唱起來如泣如訴,如怨如慕,深沈別有壹番韻味。而每個人的發音,大致都差不多,生旦凈末醜,唱腔基本相同。大花臉和小花旦,張嘴壹唱,聲調卻都壹樣。

由於生理的緣故,這種聲腔只能由經過訓練的男性演員才能發出,女性是發不出來的。大同市成立專業劇團後,破天荒地吸收了女演員,但她們只能同其它劇種壹樣,用“前嗓子”發音。有人認為,這壹下鬧好了,把生旦同腔的弊病改過來了。但喜愛“耍孩兒”藝術的老觀眾卻壹直搖頭,並不認同。覺得“耍孩兒”變調了,原來那種特殊的韻味丟了。他們比喻用“前嗓子”唱“耍孩兒”,好比吃了顆白子白瓤的生西瓜,要多寡,有多寡,要多淡,有多淡。

聽不慣“耍孩兒”唱腔的人,最膩歪嗨呀嗨呀不斷聲,嗨來嗨去聽不到詞兒。喜愛這種唱腔的人,感到著迷得恰恰是這種—字三嗨聲。聽得嗨嗨聲,渾身都受用。壹字三嗨正是“耍孩兒”唱腔的特殊魅力所在。不過,壹字三嗨只是壹種常用唱腔。老輩人不無自豪的津津樂道,“耍孩兒”有“七十二調”,調調都別有韻味。

由於“耍孩兒”劇“眾口同腔”的特殊發音,不像其它所有劇種那樣,受嚴格的男聲女聲限制,任何壹個演員都可能扮演生旦凈末醜的任何壹個角色。所以,“耍孩兒”的旦角演員都長得好看。例如,上世紀50年代大同市“耍孩兒”劇團的男旦小飛羅面(其師是以身段婀娜、小步纖纖、飛旋舞臺而著名的飛羅面)同劇團中的女演員壹起演出,完全可以以假亂真。如不開口唱,觀眾絕對分不出誰是男扮女,誰是女扮女。因此,“耍孩兒”受歡迎,“耍孩兒”的旦角更受歡迎。

“耍孩兒”的音樂也極富特色。不知內行怎麽看,就我這個普通觀眾來看,“耍孩兒”的伴奏樂器中,最突出的是笛子和呼胡。哪個村莊演戲,村外幾裏遠就能隨風傳出笛聲,那悠揚的旋律很勾人的。笛子作為伴唱的主樂器,在其它劇中似不多見。而聽“耍孩兒”唱腔,如果聽不到笛聲,就像吃蒸蓧面缺辣椒,不是個味兒。

呼胡的演奏更具特色:呼胡的兩股弦,壹般總要隔開,以防混音,這樣拉起來才能清脆嘹亮。伴奏“耍孩兒”的呼胡,卻反其道而行之。兩股弦距離很近,拉起來壹股弦發出主音,—股弦發出輔音,嗚嗚嗡嗡,音色相混。但恰恰是這種混音,拉出的腔調柔和而低沈,別有壹種樂感。這樣的琴聲壹響,就知道是“耍孩兒”腔,這也是全國數百個劇種中絕無僅有的。

這種有別於其它任何劇種的特殊音樂,包括伴奏的唱腔、過門、眾多曲牌、鑼鼓點等,整套“耍孩兒”音樂,也是這個劇種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耍孩兒”的表演特技、臉譜、化妝等,我作為普通觀眾,未曾深入進去,但從《扇墳》這出小戲裏的燈舞和豬八戒的臉譜中,不能不驚服其神異。《扇墳》壹劇,演繹的是豬八戒在取經路上偷懶睡覺,孫悟空變化成壹穿孝服的美女對他戲弄,並答應他如果把死去丈夫的墳頭扇幹就嫁給他。劇中穿插了壹段墳前的燈舞:壹只腳,腳底托燈,另壹只腳翩翩起舞,造型優美,素雅襲人。豬八戒的臉譜是在壹張普通人的臉上,畫了壹些黑道子,便頓覺嘴和鼻子前凸,安上兩只大耳朵,活脫脫壹顆豬頭。

對於“耍孩兒”的淵源,當地人壹致的說法是:這種腔調是2000多年前的王昭君流傳下來的。王昭君同匈奴單於和親,雖然出於自願,但壹過雁門關,看到衰草連天,黃沙遍地,觸目荒涼的山川,懷念起親人,遙望荒原,悲從中來,不由得連聲慨嘆,嗨聲不已。琵琶弦上彈出了壹種腔調,這就是“耍孩兒”。“耍孩兒”腔為什麽帶著壹種哭音,為什麽“壹字三嗨”,就是這個緣故。“耍孩兒”盡管它的具體形成年代和過程以及命名的原由,我們今天無從得知,但,它是我國古老戲曲的壹個特殊品種,它那特殊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化妝、臉譜)的豐富遺產,成為我國戲曲史上的壹方活化石,這卻是千真萬確無可置疑的。

耍孩兒唱腔是以主曲為骨架,嵌入“喜鈸子”、“苦鈸子”、“倒三板”、“半鈸子”、“垛鈸子”、“梅花鈸子”和“串兒”等曲調,組成壹整套唱腔。在表達激情方面,又巧妙地吸收了梆子戲中的“介板”和“滾白”的唱法。

傳統音樂分文武場。文場有第壹大板胡、反弦板胡、大笛(又稱曲笛,亦稱蘇梅);武場有大鑼、小鑼、鼓、鈸等。

主要代表劇目有:“獅子洞”、“白馬關”、“送京娘”、“七人賢”、“三孝牌”、“金木魚”、“打佛堂”、“對聯珠”等四十多個劇目。

解放以後,大同市只有壹個耍孩兒專業劇團,農村業余劇團則不計其數。

國務院批準公布文化部確定的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同市申報的耍孩兒和羅羅腔榜上有名

視屏/playlist/id/10536967

音樂/5244502.html

這個屬於地方小戲種,妳只要安裝酷狗7,在音樂搜索壹欄輸入“耍孩”即可搜索出經典的曲目,點擊下載即可,都是MP3格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