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是壹個多民族的組合,因此拉丁音樂是以多種音樂的融合而形成的壹種多元化的混合型音樂。無論是歐洲的白人音樂、非洲的黑人音樂還是美洲的印第安音樂,甚至是東方的亞洲音樂,都對拉丁音樂作出過不同的貢獻。它們經過長期的沈澱,在以歐洲文化為主體的基礎上,同時又大量的吸取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各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壹種多姿多彩的、充滿活力的、充滿動感的拉丁文化。那麽,在拉丁美洲的眾多國家中,以巴西和古巴為首的拉丁音樂,更是走在世界流行音樂的前列。 1、 拉丁音樂的來源及發展
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陸的主人,他們的民族傳統文化是現代拉丁音樂中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印第安人的音樂文化,根據地域狀況的不同,難以壹概而論,但是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它與生活密切相關,與宗教、勞動、舞蹈相結合。所以,他們所擁有的旋律單純而富有獨特的表情。這種特點尤其在當地的壹些民歌中表現出來,沒有半音的五聲音階形成獨特的風格和趣味。另外在印第安人的傳統音樂中,沒有歐洲意義上的和聲。再次,樂器方面,沒有弦樂器是印第安人樂器的壹大特點。雖然當今的印第安人音樂中經常采用吉他、小提琴、豎琴等弦樂器,但是這些都是後來由歐洲人帶來的。
歐洲(伊比利亞)文化
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葡萄牙音樂,壹方面具有和西歐音樂相通的壹般***性,另壹方面,受遺留下來的各民族音樂的影響而獨具特色。無論是音階、旋律或者是節奏、和聲、演唱和發聲,在多方面都表現出歐洲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因素。特別是它的節奏,有很多三拍子的音樂,但又不像圓舞曲那樣單調,而是更加細膩,更具動感。另外,像3/4拍和6/8拍交替,這樣復雜而富有生氣的節奏也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所喜歡的,這樣的伊比利亞節奏在拉丁美洲被原本不動地流傳下來,進而和印第安節奏,特別是和非洲的黑人節奏相結合,產生出更加豐富而微妙的節奏感覺。
樂器方面,以被稱為"西班牙國民樂器"的吉他為代表,在拉丁美洲的所有國家受到歡迎。演唱方面,因為歌詞是西班牙語或者葡萄牙語,所以能夠感覺到和英文歌曲的明顯不同。
非洲黑人文化
拉丁美洲,在16世紀初到19世紀後半葉的奴隸制度中,吸收了大量的非洲黑人及其音樂。由非洲黑人帶來的傳統音樂文化,和在美國的布魯斯、靈歌、爵士樂、索爾音樂中看到的那樣,在拉丁音樂中也表現出了強烈的主體性。
在非洲黑人的音樂中,有和宗教相結合的,也有單純、世俗的壹面。無論哪壹方面,其旋律、節奏、唱法都表現出顯著的特色。旋律方面,旋律走向以自然的滑音、裝飾音而獨具特色,音階更是豐富多彩(由於演唱時滑音的運用使音符出現很多的變化)。音色方面,黑人具有十分獨特的音質,他們所表達的情感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唱法方面,獨唱、合唱、齊唱通常是互相交替,以壹呼壹應的對答形式為特征。
非洲黑人音樂的最大特色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良好而豐富的節奏感。他們使用各種打擊樂器,產生出復雜而豐富的節奏、節拍。這些非洲支系的美洲黑人音樂節奏,大致上是以二拍子為基礎,但又不像進行曲那樣的單純、刻板。通常是以兩種、三種,甚至還有三種以上的節奏型同時重疊進行的混合節奏,不斷地加入切分,產生出充滿活力的律動感。
綜上所述,拉丁音樂主要是由以上三種文化結合而成。這三種文化的結合,如果從旋律、節奏方面來看: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聲音階模式,歐洲音樂的影響表現在擴展音階、增加和弦上,黑人則增加了更多的變化和修飾;在節拍和節奏上,印第安人堅持短句長休止,用單調的擊鼓聲作伴奏,歐洲人的節奏主要是西班牙的典型的3/4拍與6/8拍的雙重節拍,非洲黑人的影響主要是在幾乎不變的2/4拍內加入切分音。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拉丁音樂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①純粹的印第安曲調,五聲音階;②印第安音樂的"混合化",產生出類似歐洲大小調的印歐混血品種;③"混合再混合",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裝飾音和變化裝飾音使其進壹步發展;④"三次混合",就是在以上的基礎上融進了現代化的樂器和制作,使其更加國際化。
1979年,格萊美頒獎晚會上出現了最佳拉丁唱片獎,後又分設各種拉丁音樂獎。從此,拉丁音樂開始遍布全球,使其真正的走向國際舞臺。
拉丁節奏
從拉丁音樂的來源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拉丁音樂是壹種以節奏為中心的流行音樂。它的節奏所具有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強弱規律,而是作為壹種音樂的靈魂使其上升到主導地位。因此,在了解拉丁音樂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它的節奏。下面著重介紹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拉丁節奏及風格。
桑巴(Samba)
桑巴源於巴西,它是以黑人所具有的美洲節奏為基礎,大量地溶進歐洲旋律而產生的舞蹈音樂形式。其特征是2/4拍,音符短促地滾動節奏。傳統桑巴可分為農村桑巴和城市桑巴兩種。農村桑巴比城市桑巴切分性強,城市桑巴節奏變化較少,但快捷、靈巧。現代歐美所流行的桑巴,於1920年左右形成於巴西的裏約熱內盧。
倫巴(Rumba;Ruhmba)
倫巴,起源於非洲,19世紀初出現於古巴,於20世紀初發展並流行起來。30年代初,倫巴傳入美國及歐洲各國,同時融入爵士樂成分,使其風靡壹時,倫巴的基本節奏型為:×× ×× ×× ×× ,傳入歐美後出現了 0 ×× ×× 0× 0× 的變體,並采用沙球、響棒、康加鼓等拉美打擊樂器加強節奏。傳統倫巴速度中庸,每分鐘約40至50拍,通常為4/4拍,後來也出現快速的2/4拍的倫巴。
曼波(Mambo)
曼波,由倫巴與爵士樂中的搖擺樂相結合而成。形成於1940年左右,並在40至50年代風靡世界。演奏曼波音樂的樂隊壹般規模較大。樂隊中有銅管、薩克斯管、鋼琴、貝司等搖滾樂隊中的常用樂器,也加入沙球、響棒、康加鼓等拉美打擊樂器。音樂的構成常以固定低音及和弦序列為基礎。
薩爾薩(Salsa)
薩爾薩,壹種結合了古巴黑人音樂、美國爵士樂以及南美民間音樂的舞曲音樂。40年代起源於美國,經過50至60年代的演變和發展,於70年代中期形成流行高峰。薩爾薩的節奏樂器仍以拉美打擊樂器為主,如沙球、響棒、康加鼓、邦戈鼓等。基本節奏型與曼波、恰恰相似,但薩爾薩中的壹種兩小節節奏型卻獨具特色:4/4拍,× × ×× | 0 ×× 0 0 |。傳統的薩爾薩音樂,經常由壹個不斷反復的固定動機構成的曼波段落而組成。
恰恰 (Cha Cha)
繼倫巴、曼波等拉丁舞曲之後,恰恰於50年代中後期在歐美各國風靡壹時。恰恰,源自古巴的民間音樂恰朗加斯(Charangas)。其基本節奏型是 × × ×× × |, 演奏時用沙球、響棒等拉美打擊樂器來加強最後的三個重音。
探戈(Tango)
探戈,起源於古巴的哈巴涅拉(Habanera)舞,作為阿根廷音樂的代表廣為流傳。其特點為2/4拍的搖曳節奏,通常由兩個段落構成,第壹段為小調式,第二段為大調式。探戈也有用吉他伴奏的歌唱形式。壹般探戈的演奏樂隊由小提琴、手風琴、鋼琴、低音提琴等樂器組成,而按鈕式手風琴是探戈樂隊中不可缺少的壹種樂器。它的基本節奏型是:××××× | / |。
以上介紹的六種風格,加上在爵士樂中介紹過的波薩諾瓦,作為拉丁音樂的代表,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壹股拉丁狂潮,但是除了這七種大眾性的類別之外,還有以下幾種風格也都是極具個性的拉丁音樂,如波萊羅(Bolero)、瓜拉喳(Guaracha)、哈巴涅拉、崧(Son)、瓜希拉(Guajira)、坦桑(Danzon)等。這幾種風格都來自於古巴,再加上前面的曼波、倫巴,因此古巴具有"拉丁節奏的寶庫"之稱。下面提供幾種拉丁風格的樂隊模式以供參考(例44)。
桑塔納(Santana)
在60、70年代,有壹位音樂家對拉丁音樂的傳播及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他就是卡羅斯·桑塔納(Carlos Santana)。
桑塔納,1947年出生於墨西哥,作為壹名出色的吉他演奏家,他為拉丁音樂和流行音樂(特別是搖滾樂)的結合架起了壹座橋梁。他吸收了布魯斯和搖滾樂中的精華,同時又以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充滿拉丁韻味的吉他獨奏以示對它們的反叛。
1966年以桑塔納為核心在美國的舊金山成立了他們的樂隊,取名為"桑塔納布魯斯樂隊"(Santana Blues band)。1967年,他們開始發展拉丁音樂風格,不久將樂隊改名為"桑塔納"樂隊。1969年,他們出現在伍德斯托克搖滾音樂節上,新穎的拉丁搖滾聲音有了某些流露,同時也吸引了眾多觀眾。70年代初,"桑塔納"樂隊創造了拉丁音樂的新型節奏和旋律,並將它們融進了搖滾樂中,桶鼓和拉美打擊樂器形成了這種聲音的核心,伴隨著鼓手提供的更復雜的節奏,使他們的音樂更受歡迎。
在以後的25年中,17位音樂家或離或進,但桑塔納卻是永恒的倡導人,他指引著樂隊的發展方向。那些年裏,桑塔納不斷地尋找新的元素及影響力,使他們的風格不受拉丁音樂的限制。70年代早期他們對爵士樂產生興趣,並將其滲透到樂隊的作品中。1973年,桑塔納與著名的爵士薩克斯管演奏家約翰·科爾特蘭合作錄制了專輯《給投降者的愛》(Love Devotion Surrender)。此後,桑塔納不斷地將搖滾樂、爵士樂和拉丁音樂相結合,使樂隊的風格更加豐富多采。
無論是隨樂隊壹道錄音和演奏,還是作為壹名吉他演奏家,桑塔納時刻都在追求他音樂上的興趣和個性,其理想主義的風格從未放棄。70年代後期,他暫時回到更具原始搖滾風格的音樂上,80年代又重拾對爵士樂的興趣,80年代後期,他又熱衷於像約翰·李·胡克那樣的布魯斯曲風。但是不管怎樣,桑塔納的音樂從未離開過拉丁音樂的根源,而且他的音樂演變歷程不斷地拓展著他的音樂視野和情趣。 拉丁音樂以其獨具特色的節奏動感和歷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使其倍受世界樂壇的關註,拉丁音樂家也層出不窮。近幾年流行樂壇中出現的瑞奇·馬丁(Ricky Martin)、馬克·安東尼(Marc Anthony)、安立奎·依格萊西亞斯(Enrique Iglesias)等明星都是極具個性的新生代拉丁音樂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