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黃河上的文化遺址有哪些

黃河上的文化遺址有哪些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河是我們民族的母親河,經過亙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燦爛的文明。根據山西省芮城縣境內黃河東岸西侯度遺址發現的180萬年前遠古人類用過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萬年以前,黃河流域已有人類在活動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上發現的人類文化遺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動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資料,不僅在黃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國內其他地區和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於山西芮城西侯度發現的,距今150萬年~180萬年,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文化。

藍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陜西藍田公王嶺與陳家窩發現,其中公王嶺猿人距今100萬年~115萬年,陳家窩猿人距今50萬年~59萬年。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於陜西大荔甜水溝發現,距近30萬年~50萬年,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於山西省襄汾縣汾河東岸丁村發現,距今7萬年~9萬年,屬於舊石器中期文化,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發現,距今3萬年左右,為晚期智人。

——現代人是由新人直接進化而來的,分為4個階段:

細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黃土高原多處發現該時代文化遺址,如陜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發現地點及所代表的發展階段劃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稱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中期稱龍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晚期稱二裏頭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發現於河南偃師二裏頭,為夏代文化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陜西省西安市東部浐河東岸半坡村,是黃河流域壹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仰韶文化的壹種早期類型,距今約6000年。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為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設紡織城時發現,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獲得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青銅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劃分為三期:早期為二裏崗文化,即鄭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陽小屯村文化,大致為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1世紀,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為岐山文化,即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都城文化遺址。

鐵器文化

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鄭倉城發現的春秋鑄鐵遺址,在河南衛輝市固圍村發現的戰國墓葬遺址,在西安周圍發現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遺址等。

中石器時代,是連結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過渡階段或中間環節。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庫的建設,在陜西大荔縣的沙苑地區發現15處遺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點,***采集到3000余件標本。根據這些石器的特點,認為它們是中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從而將其命名為我國的第壹個中石器時代文化——沙苑文化。

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發展的中心。中石器時代的特征是:社會經濟生活以漁獵和采集為主,屬於自然經濟,還沒有出現農業。在中石器時代,細石器的普遍使用促進了狩獵和采集經濟的發展。數十年來,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大量以細石器為主的文化遺存,不僅有可能填補我國新舊兩大石器時代之間的缺環,而且還顯示出我國中石器時代細石器工藝最發達的地區就是黃河流域。有的考古學家認為,正是在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以細工藝傳統為代表的中石器時代文化,其後,才在黃河流域發展成為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此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發展的中心。

黃河流域歷代王朝建都史實為: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後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周朝定都於鎬京(今陜西西安),秦朝定都於鹹陽,西漢定都於長安(今陜西西安),東漢定都於洛陽,魏晉均定都於洛陽,隋唐均定都於長安(今陜西西安),宋朝定都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黃河流域是我國文化的發祥地。幾十萬年以前,這裏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及黃河兩岸、大河上下。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壹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蒙昧狀態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辟草萊,勞動生息,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

早在舊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就有了人類的活動。1963年在陜西藍田發現的"藍田猿人"--古猿人的頭蓋骨、牙齒和上下頜骨,據文物工作者的考證,已有八十萬年的歷史。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人",距今也有二十萬年。黃河河套地區的"河套人"及其文化,河南安陽小南海發現的洞穴遺址,都在五萬年以上。在這悠久的歲月裏,我們的祖先經過艱苦的勞動,既發展了人類的體質形態,又創造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他 們不但發明了火,能夠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而且經過不斷的實踐,學會了鉆磨技術,能夠從事狩獵、捕魚了。我國傳說中的燧人氏、有巢氏,可能就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人物。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人口急劇增加 ,生產和文化都有了飛躍發展。1920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掘出了許多石器、骨器、陶器,其中有石斧、石刀、石杵、石鋤和紡織用的石制紡輪,有縫紉用的骨針,也有彩色陶器,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據考古學家考證,仰韶文化延續達千年以上,早期距今已六千年左右了。考古工作者經過廣泛挖掘,發現從青海、甘肅壹直到陜西、山西、河南,到處都分布有仰韶文化的遺址。1953年開始在西安市發現的半坡村遺址,更是這壹時期的典型代表。當時,半坡人已經開始種植谷物,飼養家畜,懂得了紡線織布,創造了規模較大的草泥土木結構的茅屋,挖掘了儲藏糧食的窖穴。圍繞居住區構築了深、寬5~6米,長300多米的大量 圍溝,改變了穴居野處原始狀態。制陶工藝已經相當發達,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各式各樣的紅色陶器和制作精美彩陶,陶面上的動物圖案栩栩如生,反映了遠古人民的藝術才能。在彩陶上還有壹些刻劃符號,很可能就是我國的原始文字。

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黃河流域已處於氏族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時代。生產工具進壹步改進了,父權取代了母權,私有制開始出現。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的發掘,初步揭示了這壹時期的面貌。據考古工作者的廣泛考查,在山東省的黃河南北,都陸續發現了大汶口文化的蹤跡,其年限約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後期可能延續得更晚壹些。從發掘情況看,這時的生產工具已有了穿孔石斧、扁而薄的石鏟、鹿角制成的短柄鶴嘴鋤。石斧、石鏟、石錛、石鑿都用硬度極高的石料制成,有的還用了硬度11度的蛋白石。在發掘的壹些墓葬中,還發現了不少隨葬的玉制裝飾品,飲酒器具和精致的象牙雕刻。尤其引人註目的是,大汶口壹號墓裏,有壹年孔雀綠色的骨鑿,據測定其中含有大量的銅,很可能當時已懂得用銅了。另外,從大汶口墓葬還可以看出:那時已出現了較多的壹男壹女合葬墓,而且墓的規模有大有小,隨葬品的多寡極為懸殊。這種情況在仰韶期的墓葬中是少見的,說明社會已過渡到以父系為中心的時代,貧富分化越來越明顯了。

在距今約四千年前,原始公社瓦解,夏禹的兒子打破過去的"禪讓"制,繼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世襲的奴隸制國家。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夏王朝存在了四五百年之久,大致活動於以河南、山西、山東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壹帶。奴隸制雖然破壞了原始公社的公有和平等關系,但是打破了以往狡隘的氏族範圍,擴大了生產規模和社會分工,為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科學文化的創造,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從近幾年來在河南偃師縣二裏頭和河北唐山大城山的發掘看,至遲在夏代晚期就已經有了青銅器,夏代早期很可能是紅銅時代了。冶銅業的出現,使社會發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開來,標誌著古代文化的繁榮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大約在三千五百年以前,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商王朝在以河南為中心的黃河兩岸建立了。它是壹個高度發展的種族奴隸制國家,千百萬奴隸的辛勤勞動,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更大發展,文化藝術和自然科學都取得了較高成就。

據考古工作者的考證,偃師二裏頭遺址就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謂"商湯居毫"的亳地。在這裏,除發現了東西長五裏、南北寬三裏的商代早期都邑和規模宏偉的宮室遺跡外,還掘出了壹批銅渣、坩鍋片和銅鏃(箭頭)、銅鑿、銅刀、銅錐、銅魚鉤、銅鈴等器物,經鑒定均為青銅制品。這證明商初不僅在生產工具方面已廣泛使用了青銅器,而且在消耗量大、回收率低的箭頭方面也應用了青銅,這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青銅文化中是很少見的。在河南鄭州,曾發現商代早期的另壹遺址,其中有制陶場、制骨場、制銅場等較大規模的手工作坊,並有不少金飾品、玉石、瑪瑙、貝殼、青銅制品出土。此外還發現了上釉的陶器和古老的商代城墻,為研究我國原始陶器的產生和古代城池的構築提供了重要資料。

商代中期國王盤庚遷殷以後,科學文化的繁榮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在河南安陽"殷墟"中,近幾十年先後出土的文物是不可勝計的。這裏的"司母戊"大方銅鼎,重1500多斤,高137厘米,橫長110厘米,寬77厘米,花紋華麗,結構復雜,是世界古代青銅器中僅有的雄偉巨制。另壹件商代石磬,聲色優美,悠揚動聽,長84厘米,高42厘米,上面刻有形象逼真的猛虎,是我國最古老的藝術珍品。特別是在這裏先後發現的十幾萬片甲骨文,單字即在三千字以上,記述了當時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並且保留了壹批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月食和星宿、風、雲、雨、雪、虹、霞等天文氣象的記錄。這壹切,充分顯示了三千年前我國文化的成熟程度。

在商代,以往壹直認為是只有青銅器而無鐵器的。但是,近年在河北槁城商代中期遺址發現鐵刃青銅鉞,卻打破了這壹論斷。據初步研究,這件兵器出土於公元前14世紀至13世紀的壹座墓葬,青銅鉞的刃部是熟鐵。黃河當時是經過槁城東面從天津附近入海的。這壹武器的發現,說明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商代奴隸們不僅熟練地掌握了冶銅技術,而且也已懂得用鐵了。

西周以後的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開始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新的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冶鐵成了壹項重要的新興手工業,各諸侯國相繼使用了鐵制生產工具,把農業大大向前推進了壹步。隨著生產的發展,封建制的新生產關系代替了奴隸制的舊生產關系,城市經濟繁榮起來。秦國的鹹陽,魏國的大梁,趙國的邯鄲,齊國的臨淄,都成了當時遠近馳名的城市,臨淄甚至達到了二十多萬人的巨大規模。思想文化生活這時也空前活躍起來,反映各階級、各階層利益的各家學派,相互展開激烈的論戰。他們競相辦私學、著書立說,形成了古代學術思想史上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並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典籍。

從秦漢大統壹帝國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黃河流域仍然是我國歷代的都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卓越才能,創造了更加絢麗多彩的文化。根據史書記載,在漢代,人們已經發明了造紙法,制成了用來測量天象和測驗地震方向的"渾天儀"、"侯風地動儀"。隋代創造出印刷術,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對世界文明有巨大影響的指南針和火藥也早在11世紀以前就廣為傳播。1957年陜西省出土的"灞橋紙",經考古工作者判定,大約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時期的遺物,比史書記載的東漢蔡倫造紙還早二百多年。

同時,城市建築的規模更為壯觀:幾代帝都的長安,西漢時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南通巴蜀西達西域的樞紐,城市範圍比西方同時期著名的羅馬城大三倍以上。唐時長安城東西十八裏,南北十五裏,人口壹百九十六萬,街衢市坊井然有序,其規模之宏偉,尤為中外所稱道。北宋時的東京(今開封),城周五十多裏,汴河、蔡河、廣濟河、金水河,穿城而過,是中古時期十分繁華的都會。今天,從宋代畫家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東京建築雄偉、景色綺麗、舟船雲集、車馬競馳的風貌。

在從秦漢到北宋的壹千多年中,黃河兩岸的勞動人民,除從事生產勞動外,還築長城,開運河,修渠道,營造宮殿、寺院、陵墓,進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設。壹直到現在,黃河流域的地上地下還保存著許多古代建築和藝術寶庫。寧夏的秦渠、漢渠、唐徠渠,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河南登封的北魏嵩嶽寺塔,開封的宋代鐵塔,洛陽的東漢白馬寺,山西的唐代南禪寺和佛光寺大殿,陜西的秦始皇陵和漢唐陵墓,河南龍門石窟的石佛和甘肅麥積山的泥塑像等等,都充分顯示了古代匠師高超的技術水平,傑出的藝術成就。

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俑抗,出土身高1.8米左右的大型武士俑五百八十件,和真馬大小相似,拖有戰車的陶馬二十四匹。俑坑總面積約12000多平方米,埋藏各種陶俑約六千件,還有大批實用兵器,坑內馬俑排列整齊,氣勢宏偉;武士俑身穿鎧甲,意氣昂揚。這種雄偉的軍陣場面,再現了秦始皇兵強馬壯、橫掃六國的壯麗圖景,是非常珍貴的藝術遺產。這些兵馬俑的雕塑制作,使我們再壹次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