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中國十大古曲之壹,壹般都是琵琶獨奏。
知識拓展
《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是以楚漢相爭的歷史為題材而創作的琵琶獨奏曲,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蘋琵琶譜》。
樂曲整體可分為三部分,由十三段帶有小標題的段落構成,分別是: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裏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和得勝回營。
該曲以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垓下之戰的史實為內容,用標題音樂的形式描繪了激烈的戰爭場面,雖為史實,卻也不乏豐富的感情色彩。
演奏技巧
各個流派在《十面埋伏》中的演奏指法,反映出其各自的風格特點。樂曲開始處,運用了模擬鼓聲的手法,在首音上都配用了“掃”的指法,使樂曲的表現更為豐富。
“列營”是全曲的引子,在首音上多采用“轟”的指法來演奏,浦東派、崇明派用“劃拂”和“掃拂”類;平湖派、汪派用“滿輪”和“半拂”類,這兩類都是“轟”的類法。
“吹打”是傳統的鼓吹樂曲牌,多運用長輪來代表吹管樂聲。如浦東派用“長輪”和“挑”奏法,汪派用“輪帶拂”奏法等。“點將”的旋律與“吹打”的後半段相同,主要突出武曲中“武”字的音樂處理,演奏時出音要清、節奏要穩、速度稍快、音量中強,以加深樂曲的內在表現。
此外,各派在該段中多用“鳳點頭”指法,在具體演奏上呈現不同。“排陣”是以兩小節為壹個單位采用核心音調展開的手法,作了節奏音型的模進,主要通過“摭分”“摭掃”這兩種不同的手法來演奏。例如浦東派用“大摭分”四條弦奏法。
崇明派用“摭”兩條弦,“掃”四條弦的“摭掃”奏法。平湖派與汪派將“排陣”分成兩段:前段稱《排陣》,平湖派用“摭掃”,汪派用“摭分”;後段稱《走隊》,平湖派用“摭分”兩條弦奏法,汪派用“摭掃”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