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韻?劉勰於文心雕龍雲:“同聲相應謂之韻”。易言之,“韻”即是“同壹收音”之謂。如“東、公、空、通、同、聰、烘、紅、隆”等字,皆以(ㄨㄥ)為收音,即同屬壹韻。而取“東”字為代表,稱之為“東”韻。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綿、延、前”等字,皆以(ㄧㄢ)為收音,亦同屬壹韻,而取“先”字為代表,稱之為“先”韻。而將某些詩句之末尾,用上同韻之字,即稱為押韻。如王之渙之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其中“流”與“樓”字,俱在“十壹尤”韻之中,稱之為押“十壹尤”韻。
押韻之作用
押韻之作用有二:
壹:將許多渙散之音,聯絡貫串,以成為完整之聲調,使詩歌之節奏更鮮明、更和諧。吟誦起來,令人覺得鏗鏘悅耳。
二:為便於成記憶,詩之有韻,使人讀之瑯瑯上口。即使篇幅較長,亦易於完成背誦也。
目前古典詩家所通行之韻部,為清康熙時頒布之佩文詩韻。該詩韻乃是以元末陰時夫所考定之“平水韻”為藍本,***壹百六韻。其中平聲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其壹東、二冬等之數目,只用於標明韻目之次序,非有他義。而上平、下平亦祗是平聲上卷、下卷之分,因平聲字較多,故分為二卷。非陰平、陽平之謂,於此壹並述明。
近體詩押韻之規則,原則上律詩、絕句等近體詩,無論平韻、仄韻皆可押,押仄韻者稱古絕或古律。押韻之位置,皆位於偶數句之句末,至於第壹句則可押可不押。大體上五言詩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詩則反是。古人另有數種特殊之押韻法,略述於後:
特殊之押韻法
壹:飛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韻,非在同壹韻部之內也,稱之為“飛雁入群格”(或稱孤鶴入群格)。惟仍須以古韻能通轉者為限。現舉數首為例:
伊州歌 金昌緒(壹作蓋嘉運作)(飛雁入群格)
打起黃鶯兒(支韻),
莫教枝上啼(齊韻);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齊韻)。
首句用四支韻,余用八齊韻。
楓橋 孫覿 (飛雁入群格)
白發重來壹夢中(東韻),
青山不改舊時容(冬韻);
烏啼霜落寒山寺,
攲枕猶聽半夜鐘(冬韻)。
首句用壹東韻,余用二冬韻。
雪梅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江韻)
騷人閣筆費評章;(陽韻)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壹段香。(陽韻)
首句用三江韻,余用七陽韻。
雪作 曾幾
臥聞微霰卻無聲,起看階前又不能;
壹夜紙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於冰;
履穿過我柴門客,笠重歸來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諸山粉黛見層層。
詩押十蒸韻,而首句借用“庚”韻字為韻腳。清沈德潛說詩晬話雲“起句可不用韻,故宋人有用別韻者,然必於通韻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韻詩,起句入真文寒刪韻;先韻詩,起句入覃、鹽、鹹韻,則雜然不可為訓”。汪師韓於詩學纂聞亦雲:“唐律第壹句多用通韻字,蓋此韻原不在四韻之數,謂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而謝榛四溟詩話則曰:“七言絕律,起句借韻,謂之孤雁出群(按:當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寧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貴妃俱寂寞’,‘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於此可知各人持論,亦自稍有不同。
二:飛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韻,非在同壹韻部之內,稱之為“飛雁出群格”(或稱孤鶴出群格)。然亦須以古韻能通轉者為限。如:
故行宮 元稹
寥落故行宮,(東韻) 宮花寂寞紅;(東韻)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冬韻)
詩押“壹東”韻,而末句借用“二冬”韻之字。又如:
中夏晝臥 劉兼
寂寂無聊九夏中,(東韻)傍檐依壁待清風;(東韻)
壯圖奇策無人問, 不及南陽壹臥龍。(冬韻)
詩押“壹東”韻,而末句借用“二冬”韻之字。又如:
呼陀河 範成大
聞道河神解造冰,曾扶陽九見中興;
如今爛被胡羶涴,不似滄浪可濯纓。
詩押“十蒸”韻,而末句借用“八庚”韻之字。又如:
言懷 黃景仁
聽雨看雲暮復朝,誰於籠鶴采豐標;
不禁多病聰明減,詎慣長閑意氣銷;
靜裏風懷玄度月,愁邊心血子胥潮;
可知戰勝渾難事,壹任浮生付濁醪。
詩押“二蕭”韻,而尾聯借用“四豪”韻之字。以上皆稱為“飛雁出群格”。
三:進退格──律詩之押韻,又有所謂“進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聯,首聯押“壹先”韻,次聯換“十壹真韻”,第三聯復用“壹先韻”,末聯更用“十壹真”韻。壹進壹退,然亦須在古韻本相通之範圍內,非可任意也。黃朝英緗素雜記雲: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壹曰葫蘆,壹曰轆轤,壹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者壹進壹退,失此則謬矣!如李師中送唐介詩:
孤忠自許眾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
去國壹身輕似燕,高名千古重於山;
並遊英俊顏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
天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
正所謂進退韻格也,‘難寒’二字在寒韻,‘山還’二字在山韻,誠合體格,豈率爾而為之哉?近閱冷齋夜話載當時唐李對答語,言‘此詩為落韻詩’,蓋渠不見鄭谷等所定詩格,有進退之說,而妄為雲雲”。又如:韓子蒼進退韻近體詩:
盜賊猶如此,蒼生困未蘇;
今年起安石,不用哭包胥;
子去朝行在,人應問老夫;
髭須衰白盡,瘦地日攜鋤。
苕溪漁隱雲:“鄭谷等***定今體詩格,‘壹進壹退’韻,如李師中送唐介七言八句是也。子蒼五言八句近體詩亦用此格。蓋蘇夫在‘虞’韻,胥鋤在‘魚’韻也”。又如蘇東坡題南康寺重湖軒詩:
八月渡重湖,蕭條萬象疏;
秋風片帆急,暮靄壹山孤;
許國心猶在,匡時術已虛;
岷峨千萬裏,投老得歸無。
此詩以“魚”“虞”二韻相間而押,清波雜誌謂東坡自跋雲:“律詩可用兩韻。而引李誠之(師中)送唐子方(介)詩,兩押“寒山”韻為證,不知誠之本用進退格耳!
四:轆轤格──轆轤韻者如黃山谷謝送宣城筆詩:
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
壹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
沒投墨客摩蝌蚪,勝與朱門飽蠹魚;
愧我初無草元(玄)手,不將閑寫吏文書。
此詩之前半押“虞”韻,後半則押“魚”韻,即所謂轆轤韻也。吳師道之吳禮部詩話雲:
轆轤出入用韻,必有奇字乃可。若句韻尋常,則用此何為?又必用韻聯而聲協者,若東冬、寒山、肴豪、清青之類。今人間越用之,或壹在上平、壹在下平,皆非是。
五:極端之例──另有壹種極端之例如:
永王東巡歌 李白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灣陽空射蛟;
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本詩押“二蕭”韻,卻於次句押“三肴”韻中之字。
次韻答寶覺 蘇軾
芒鞋竹杖布行纏,遮莫千山又萬山;
從來無腳不解滑,誰信石頭行路難。
首句押“壹先”韻,次句押“十五刪”韻,而末句押“十四寒”韻。
聞鶯 楊萬裏
曉寒顧影惜金衣,著意聽時不肯啼;
飛入柳陰深處去,數聲只有落花知。
首句押“五微”韻,次句押“八齊”韻,而末句押“四支”韻。如以上三例,乃是通韻之極端例子,固不可為訓也,唯初學者亦宜知之。
以上為特殊之押韻格式,略述之以備壹格,唯初學者切勿輕易嘗試,蓋恐養成習慣,而積弊難返也。或引為飾詞,則非筆者本意,阿彌陀佛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