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到鼎盛時期。當塗民歌不僅數量多,由於流傳地域差異較大,民歌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流行於當塗大公圩壹帶的是號子、牛歌、舞調;流行於博望、湖陽壹帶的是船歌、漁歌、燈歌;流行於沿江采石、新橋壹帶的是秧歌、對歌、門歌等。當塗民歌不僅是反映人們生產、生活的方式,也是折射審美觀念的載體,對當地文化產生過許多影響。歌曲內容體現了大量的生產習俗和生活習俗,顯示出獨特的地方性民間音樂和語言藝術的魅力,以及特有的敘事抒懷風格。當塗民歌口頭創作,口頭演唱、口耳相傳,使民歌具有壹定的欣賞性和藝術性,是不可多得的音樂和語言藝術珍品。
當塗民歌起源和流傳很早,據記載,明末清初就有民歌的演唱。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口頭創作了大量的民歌,幹什麽農活就唱什麽歌。這些民歌曲詞優美,內容豐富,結構嚴謹方整,節奏輕盈明快,以其清越、悠揚、婉轉的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
解放後,當塗民歌逐漸興旺和繁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到鼎盛時期。當塗民歌不僅數量多,而且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當塗民歌分布較廣,由於地域差異較大,因平原、圩區、丘陵山區的不同,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流行於當塗大公圩壹帶的是號子、牛歌、舞調;流行於博望、湖陽、新市壹帶的是船歌、漁歌、燈歌;流行於沿江采石、霍裏、新橋壹帶的是秧歌、對歌、門歌等。由於民歌演唱的場合地點、條件不同,導致了體裁的多樣性。當塗民歌不僅是反映人們生產、生活方式,折射審美觀念的載體,對當地文化也產生過許多影響。歌曲內容體現了大量的生產習俗和生活習俗,顯示出獨特的地方民間音樂和語言藝術的魅力,以及特有的敘事抒情風格。
馬鞍山地區的民歌小調層出不窮,種類繁多。建國以後,民歌搜集和整理工作得到有多方的高度重視。在文藝工作者的精心培育下,《打麥歌》風靡全國,時樂蒙、瞿希賢,鞏誌偉等作曲家先後到當塗采風,對當塗民歌給予高度評價。
當塗民歌是當塗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勞動人民口頭創作、口頭演唱、口耳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的典型代表,經過歷代文化人的藝術加工後,更具有了高度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是不可多得的音樂和語言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