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享年57歲,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壹,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壹。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浪漫曲。
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
貝多芬是人類藝術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壹。
他壹方面有著卓越的音樂天賦、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另壹方面他那百折不撓的意誌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產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為壹個音樂家的特殊品質。
他通過自己的創作,反映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民運動和最進步的思想。
他以時代和個人的命運為題,通過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藝術形象相結合,寫出了壹系列交響樂作品,表現了從鬥爭到勝利、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快樂的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精神歷程。
早在貝多芬在世時他就已被公認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音樂家,他既是偉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驅而載入史冊。
貝多芬的音樂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任何作曲家青年時期的作品和晚期作品,在風格上有所變化,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相同的,但唯獨貝多芬的作品,可以非常明確地加以區分。
通常的分期是:自作品第壹號至《英雄》交響曲之前為初期。
約自《英雄》交響曲至第七交呼曲前後為中期;其後的晚年作品為後期。
貝多芬的初期作品是在他來到維也納之後的十年裏,邊學習邊創作的樂曲,他沿用了海頓和莫紮特的形式,在內容上也多方面受到這些先輩的影響;這些作品當然不是單純的模仿,其中具有許多他獨自的特征,但與中期和晚期作品相比,激動人心之處就不多了。
中期作品是他寫了遺書以後所創作的,熱情洋溢的傑作全部出於這壹時期。
其中包括《英雄》、《命運》、《克萊采奏鳴曲》、《瓦爾德什坦奏鳴曲》、《熱情奏鳴曲》、小提琴協奏曲、第四和第五鋼琴協奏曲等作品;這些樂曲都可看作是以天才的表現力體現他強烈的性格和命運對他考驗的結果。
上述作品所表現的深度和強度,是從其它作曲家那裏難以求得的特質。
晚期作品是完全失聰以後所作,有代表性的兩部巨作是《莊嚴彌撒》和第九交響曲。
最能表現這壹時期特征的是最後的三首鋼琴奏鳴曲和晚年的弦樂四重奏曲。
這些作品已不復存在類似熱情或鬥爭的內容,而變為充滿冥想和詩意的音詩。
年青時的音樂形式只是作為固定的音樂語言而保持了原形,即把形式放在第二位,而只誇張地表現情緒和內心的感情。
綜上所述,貝多芬的初期作品首先註重形式,屬於典型的古典派,但中期作品表現出了強烈的個性,轉向浪漫派的方向,到了晚期他跨越了半個世紀,已完全進入了浪漫派的世界。
1815 壹 1819 年是貝多芬經歷的四年危機時期。
當時,歐洲陷入了反動的封建復辟時期,資產階級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殺,黑暗籠罩著歐洲大陸。
這個時期貝多芬的思想較為復雜,他的自信和堅定被失望和動搖所襲擾;創作上的英雄風格向抒情性風格轉變;作品很少,大部分時間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編歐洲各國的民歌上。
這充分說明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和主義者是有其歷史局限的。
然而,貝多芬最後終於從沈默中掙紮出來,度過了他的危機時期。
從 1819 年起,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註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鬥爭中來。
此時他創作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五首弦樂四重奏,乃至他創作中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但貝多芬最後的晚年是他壹生最悲慘、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貧困的威脅使他窮愁潦倒,孑然壹身, 1827 年 3 月 26 日病逝於維也納。
據說在他臨終的壹刻,暴雨雷電交加,貝多芬舉起幹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
這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精神,全部貫註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1815 壹 1819 年是貝多芬經歷的四年危機時期。
當時,歐洲陷入了反動的封建復辟時期,資產階級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殺,黑暗籠罩著歐洲大陸。
這個時期貝多芬的思想較為復雜,他的自信和堅定被失望和動搖所襲擾;創作上的英雄風格向抒情性風格轉變;作品很少,大部分時間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編歐洲各國的民歌上。
這充分說明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和主義者是有其歷史局限的。
然而,貝多芬最後終於從沈默中掙紮出來,度過了他的危機時期。
從 1819 年起,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註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鬥爭中來。
此時他創作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五首弦樂四重奏,乃至他創作中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但貝多芬最後的晚年是他壹生最悲慘、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貧困的威脅使他窮愁潦倒,孑然壹身, 1827 年 3 月 26 日病逝於維也納。
據說在他臨終的壹刻,暴雨雷電交加,貝多芬舉起幹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
這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精神,全部貫註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貝多芬曾說: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
在交響曲的發展和創新上:將高度濃縮的音樂動機進行擴展,又保持全曲的嚴謹統壹;擴充了展開部,使其成為烘托作品內在的矛盾、動力的張揚和戲劇性沖突的重心;將諧謔曲(Scherzo)引入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取代了具有宮廷典雅氣質的小步舞曲;並將人聲加入到交響曲中擴大了作品的表現力。
貝多芬生前用的最後壹架鋼琴
在鋼琴奏鳴曲上: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奏鳴曲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還在鋼琴力度對比、戲劇化因素、不同音區的色彩變化上做出了重大發展,使之成為與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齊名、在音樂史上有突出貢獻的作品。
在音樂表現上:解放了音樂藝術,表達了他那個時代的精神實質,作品展現了從鬥爭到勝利,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歡樂的精神歷程。
他的旋律繼承海頓式動機展開的手法,又吸收莫紮特旋律的深情,而形成簡潔、粗獷、質樸、熱情的特征。
節奏上頻繁的變換、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動力性、不平衡感,和聲的不諧和因素與調性的不穩定範圍的逐漸擴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他重視發揮銅管、木管的作用等等,構成了貝多芬音樂那種強烈的感染力和宏篇巨著的氣魄。
他音樂中的那種革命性因素,自由沖動的戲劇效果,使他成為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同時,他又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路先鋒,啟發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家。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身為壹個音樂家。
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
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在貝多芬稍前的時代,歐洲樂壇上的大聖是莫紮特。
然而莫紮特的音樂的價值,畢竟止於壹種“音的建築”,即僅因音樂的“美”而有存在的意義而已。
至於貝多芬,則更有異彩,他的音樂是他的偉大的靈魂的表征。
莫紮特的音樂是感覺的藝術,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的聲響。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
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註,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極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於全人類的情感。
貝多芬生活在18世紀70年代和19世紀30年代之間,他是古典音樂的忠實實踐者,又是浪漫主義的強力開拓者。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了前輩音樂大師們藝術創造的成果,站在時代的前列,以新的素質體現了亨德爾音樂的英雄性、巴赫的哲理性,發展了海頓的諧謔性,繼承了格魯克歌劇的戲劇性,以及莫紮特深刻入微的抒情性,從而創立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
貝多芬通過無比苦難的音樂創作,給全人類帶來了無窮的歡樂。
他的壹部部傑作像壹盞盞燈塔壹樣,為全人類的團結、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的鋼琴音樂作品則以熱情豪放和對比強烈的交響性著稱。
鋼琴奏鳴曲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但體現了他個人音樂創作風格的演變,而且預示了鋼琴音樂從古典主義進入浪漫主義的過程。
貝多芬壹生都經歷著坎坷磨難,然而苦難孤寂的生活沒有打垮他,他始終堅定地守望著自己的信念,在孤獨並失聰的境況下,頑強地遵循著自己藝術的箴言,創造出古典和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巔峰,無人比肩!
他在晚年選擇如此私密而富有挑戰的音樂體裁,正同他更為大膽的創新步伐和開拓精神相輔相成。
為了在自身原有的風格基礎上尋求突破,作曲家不惜打破昔日的圓諧與輝煌,將個人創作同整個時代疏離開來。
他從巴洛克時期以及更為久遠的音樂中汲取營養,並將前衛的音響構思寄予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