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請問建築與音樂有什麽關聯

請問建築與音樂有什麽關聯

音樂是通過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方面有組織形成的藝術形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壹種聲音藝術。建築是通過建築物的形體、結構、空間、色彩、質地等方面的審美處理所建成供人們居住和活動的場地的壹種造型藝術。音樂與建築均按照各自的規律和審美要求,創造出既適應人類精神和物質的需求又符合審美需要,既有可用性又有藝術性,既有民族性又有時代性的時間流動與空間造型的藝術。

壹、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19世紀中期,音樂理論作曲家姆尼茲·豪普德曼在他的名作《和聲與節拍的本性》裏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道出了藝術家對音樂藝術與建築藝術的理解。“音樂是流動的建築”,是說音樂雖然在時間流動中不停地演奏著,但它的內部卻有著嚴謹的結構和形式美。結構和織體按照旋律、節奏、調式、和聲的規律流淌。音樂與建築兩者都運用數比律。音樂和建築的和諧都來源於壹定的數量比例關系。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研究發現,各種不同音階的高度、長度、力度都是按照壹定的數量比例關系構成的,後來他把這種發現推廣到建築上,認為建築的和諧也與數比有關。畢達哥拉斯以及後來的壹些著名的美學家、建築家都認為,如果建築物的長度、寬度、體積符合壹定的比例關系,就能在視覺上產生類似於音樂的節奏感。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以古希臘建築三種格式的石柱的美為例,具體說明了由於臺基、柱身和檐部的體積、長短以及間距的比例不同,而形成莊重、秀美、富麗等風格區別,這就仿佛樂曲中的歌頌、抒情曲和多聲部的合唱壹樣。這正說明了音樂與建築都具有壹種數比美。

建築是壹種以形式為主的造型藝術,它能激起同聽音樂相近的情感反應。在音樂中,我們能從它的形式美裏把握住某些建築的因素。

黑格爾曾這樣提示音樂與建築的關系:“音樂和建築最相近,因為像建築壹樣,音樂把它的創造放在比例和結構上。”建築的結構形成於數學和力學的創造,而建築上的整體美觀又與絕對的、簡單的、可以認識的數學比例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所有建築師都把比例作為建築形式美的首要原則之壹。

建築形式中的韻律感,它的形式的和諧同音樂的和諧有***同規律。畢達哥拉斯測定,音樂的和諧同發聲體的體積之間的壹定比例有關系。他推定,音的高低同弦的長短有壹定比例關系。他們把這個發現推廣到建築和雕刻上,認為建築物的和諧,也決定了它的各部分的大小有某種可以用簡單的數值或幾何方法測定的比例關系。

因此,作曲家所使用的方法和建築家所使用的方法相同,能把壹些不表達意義的原料(聲音)通過壹定的比例關系組合成具有意義的表達作者意圖的形式(形象)。

又如在音樂的創作中,“重復”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壹,建築設計也是如此,兩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建築中,這種重復當然壹定是由建築設計所引起的視覺可見元素的重復,如光線和陰影,不同的色彩、支柱、開洞及室內容積等等。壹個建築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這些韻律關系的協調性,簡潔性以及威力感來取得的。羅馬大角鬥場連拱的重復,希臘神廟柱廊的重復,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復,以及北京頤和園長廊的重復等等,都具有古曲音樂裏可以找到的那種規則式的重復。許多古典音樂形式的交響樂和奏鳴曲能得以久遠流傳,其重要原因就在於此。

所以,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築群有那樣和諧、協調,是因為它們富有美的“旋律”,體現了建築美的特有法則。那些宏偉壯麗的交響樂那樣勻稱完整,是因為它們具有嚴謹的結構,體現了音樂美的特有法則。

因此,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建築學家阿爾柏蒂說:“宇宙永恒地運動著,在它的壹切動作中貫穿著不變的類似,我們應當從音樂家那裏,借用和諧的關系的壹切準則。”

使建築同音樂息息相通的莫過於巴洛克。巴洛克(Baroque)壹詞原來特指歐洲17世紀的壹種建築風格。它的西班牙語本意為大小各異、歪歪扭扭的珍珠,這用來形容17世紀流行在以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為首的歐洲建築風格是極為恰當的。所謂巴洛克建築確實如大小各異、歪歪扭扭的珍珠壹樣,在裝飾上光怪離奇,散發著絢爛奪目的珠光寶氣,而在建築手法上極為強調透視感,利用透視所產生的幻覺來人為地增加層次感和空間感,而且誇張建築的凹凸、起伏變化和光影變化、明暗對比,使建築富有動感,產生戲劇性的離奇、怪誕等氣氛。意大利聖卡羅教堂就是這種建築的典範。巴洛克風格的特點是追求宏大的構思規模,體現出雄偉、莊重的氣氛和輝煌的效果。這種藝術風格造型大膽,而且裝飾性強。這種風格很快就影響到了文學藝術乃至音樂,“巴洛克音樂”隨之風靡壹時。

同巴洛克建築壹樣,音樂藝術也追求幻想、繪畫式的手法,誇張細部情感,使表情豐富,形成戲劇性起伏,並且著重表現音樂的強度而不惜打破形式上的完整。因此巴洛克音樂所追求的效果不是傳統音樂那種典型美及其形式所能達到的。

至於樂曲的形式結構,曲式中最小的結構——起、承、轉、合(西方稱陳述、鞏固、發展、終結)四句方塊的樂段,正是和北京四合院的結構形式相仿。而大型樂曲,無非是由小而大,壹層又壹層地擴伸出去。四樂章的交響曲,也是起壹承壹轉壹合的擴展(當然也有例外的形式結構),這四個樂章恰如四幢樓房,按前後左右組合在壹起,在前面的是第壹樂章,在左右是第二、三樂章,在後面的是第四樂章,也叫終曲。

作曲家在創作樂曲時,的確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受到建築藝術的影響,舒曼在第三交響曲中打算從中表現科隆大教堂外貌的壯麗雄偉,對此,柴可夫斯基曾說:“偉大的音樂家在大教堂絕頂之美的感召下寫成的幾張譜紙,就能為後代人樹立壹座刻畫人類深刻內心世界的猶如大教堂本身壹樣的不朽豐碑。”

如果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那麽交響樂可以當之無愧地被比作音樂王國中的摩天大廈。我國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如《十三陵水庫大合唱》(賀綠汀曲)、《人民英雄紀念碑》(交響詩、瞿維曲)、《長城隨想曲》(二胡協奏曲、劉文金曲)、《三門峽暢想曲》(二胡獨奏曲、劉文金曲)、《姑蘇行》(竹笛獨奏曲、江先渭曲)等等,也可以說是音樂中的宏偉建築。

二、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是壹句無數哲人極力推崇的名言。歌德、雨果、貝多芬都曾把建築稱作“凝固的音樂”,這不僅是因為古希臘有關音樂與建築關系的美妙傳說,而是因為兩者的確存在的類似與關聯。不同藝術類盡管各具特性,卻有內在聯系,這種聯系,使藝術家得以從不同的藝術中得到激勵,也使各種藝術有可能互相“移植”、綜合。把建築比作凝固的音樂,意思是說,如果使音樂的時間流動全都凝固下來,我們從音樂中或說從樂譜中便可以看到諸如嚴格數學化的比例、對稱、均衡等造型特點以及樂曲形式同建築結構的聯系。

建築物質材料合乎規律,的組合,能給人類以音樂

的節奏和韻律的美感。建築是壹種空間造型藝術,但它也有時間藝術的某些特點。因為建築空間往往是壹個空間序列,是壹個需要在運動中逐步鋪陳開來的、置於時間推移序列才能領略其全部魅力的壹個空間序列。空間序列的展開既通過空間的連續和重復,體現出單純而明確的節奏,也通過高低、起伏、濃淡、疏密、虛實、進退、間隔等有規律的變化,體現出抑揚頓挫的律動,這就頗似音樂中的序曲、擴展、漸強、高潮、重復、休止,能給人壹種激動人心的旋律感。北京的故宮,從正陽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到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直到景山,沿長達七華裏的中軸線展開,十幾個院落縱橫交錯,有前奏、有漸強、有高潮、有收束,幾百所殿宇高低錯落,有主體、有陪襯、有烘托,雄偉壯觀的空間序列儼然壹組“巨大的交響樂”。

我國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築,各具特色,蜚聲於世,它們是非常富有音樂性的建築,閃耀著勞動人民的音樂天賦在建築中的智慧光芒。

北京明清兩代建築的天壇回音壁與三音石引人人勝,回音壁內側墻面平整光潔,它使外來音響沿內弧傳遞,久久回蕩。如站在壁前輕輕哼唱,和聲隨之而起,深沈婉轉,娓娓動聽;如放聲高歌,則回聲四起,洪亮粗獷,縈繞耳畔,蕩人心懷。

在河南省陜縣境內的蛤蟆音塔,建於清康熙年間。塔身雖不高,卻以“奇聲奪人”而聞名於世。遊人若以掌擊塔,塔內會發出“咯咯咯咯”的鳴聲,有如萬千只蛤蟆在鼓膜低唱。

在外國的古代建築中,也有著名的富有“音樂性”的塔建築,如意大利比薩教堂的鐘塔。塔的頂層裝有七只音階鐘,能發出“do、re、ml、fa、sol、la、sl”七個音,成了壹座有趣的“音樂塔”。比薩斜塔是屬於比薩大教堂的鐘塔,每當教堂舉行儀式時,塔上的音階鐘叮當敲響,發出悅耳動聽的音樂。

印度泰米爾地區的壹座古老的廟宇裏有壹“音樂樓梯”。當踏著樓梯前進或用木頭輕輕敲擊時,便會發出不同的音高,這架樓梯是利用不同材質的花崗石反復加工,按規律在不同的位置上砌起來的。

世上不僅有音樂塔、音樂梯,而且還有能奏樂的橋。日本豐田市有座31米長的人行音樂橋,橋上兩側欄桿裝有109塊音響欄板,行人只要按順序敲打欄板,就能奏出壹首法國民謠(在橋上),敲另壹側能奏出日本民歌(故鄉)。

隨著電子科技的日益發展,建築、音樂、電子技術相結合可以創造出三位壹體的建築物。馬賽的音樂魔墻就是壹例。1984年3月,法國馬賽第二條地鐵通車之際,在卡斯特拉納地鐵內,壹垛神奇的綠墻開始與公眾見面。人們經過它面前,它會發出壹陣陣伴隨行人腳步節奏的樂曲。原來這是壹垛不同尋常的魔墻——音樂墻。音樂墻是借助計算機的功能而奏出樂曲的,計算機的存貯器貯存著各種基本音符、短句,構成壹個作曲系統。行人經過音樂墻時,改變著光電管的進光強度。這壹信息被計算機接收,經過特殊程序處理,就變成壹組根據行人經過墻前的動作而配制的音樂。行人既是音樂演奏者,又是音樂欣賞者。除法國有音樂魔墻外,在美國的公園和遊樂場中,還出現了有趣的“音樂地坪”。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喜愛美,追求美,渴望得到美的享受,而音樂美、建築美又是現代生活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築設計中講究主題與形象、統壹與均衡、對比與調和、比例與尺度、韻律與節奏、重復與變化、性格與風格、色彩與色調等建築藝術法則,這與音樂創作藝術法則兩者在美學信息方面,更是息息相通。建築工程設計者如果能更多地了解壹點音樂知識,全面提高自己的藝術素質與修養,定會在建築創作設計中獲得更大更多的自由,得到更為有益的啟迪和奇妙的靈感。

德國的大詩人歌德說他在米開朗琪羅設計的羅馬大教堂前廣場的廊柱內散步時,深切地感到了音樂的旋律。我國建築大師梁思成還為北京天寧寺遼代磚塔的立面譜出了無聲的樂章,他還從頤和園的長廊內發現了和諧的節奏。

站在景山頂上俯視北京故宮建築群時,沿著中軸線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建築中交響樂的主題旋律和對位法等等。

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馬克思也要求我們在看待各種關系時要特別註意“它們的內在聯系”,這就是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看待建築與音樂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依據。

音樂和建築是不同門類的藝術,雖是不同性質的學科,但“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兩句富於哲理的話,確實是形象地道出了音樂和建築之間有著它們內在的與外在的密切關系,以及***通的美學信息、法則及其深刻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