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淌水是雲南省大理州彌渡縣密祉鎮的民歌。
歌曲簡介:
《小河淌水》是雲南省大理州彌渡縣密祉鎮的民歌。這首民歌由尹宜公創作於1947年。歌詞質樸自然,富於想象,感情真摯、內在,音區較高,音域較寬,表現出少女的活力與純情,是壹首經典的民歌作品,黃虹、朱逢博、龔琳娜、譚晶等歌唱家都曾演唱過該歌曲。”
作者簡介:
尹宜公﹙1924年10月21日~2005年12月13日),曾用名:趙華、趙定華;出生在彌渡縣密祉鄉文盛街。1944年參加革命,1947年4月加入中國***產黨。1947年,尹宜公搜集整理創作《小河淌水》,源自於彌渡這塊有著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音樂鄉土,呼之而出的是趕馬人冒險離家、漂泊他鄉的感情跋涉與親情牽掛。2005年6月,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他編著的《〈小河淌水〉紀事》。
歌曲歌詞:
哎~~~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哎~~~月亮出來照半坡照半坡望見月亮想起我阿哥壹陣清風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哥啊妳可聽見阿妹叫阿哥
歌曲意義:
《小河淌水》以超然地域壞境的人性追求之美,感動了每壹個人,被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民眾所喜愛,被西方音樂界譽為“東方小夜曲”其魅力是因為它滋生於彌渡這片神秘的人文土壤。演唱時感情要真摯.內在,歌聲要向小河流水那樣流暢,音色圓潤甜美。全曲的音量由弱漸強,再由強漸弱,創造壹種歌聲由遠及近,逐漸流向遠方的意境。
歌曲形式:
《小河淌水》全曲是羽調式,五個樂句,速度稍慢,以從容舒展、比較自由的節奏和回環起伏、清新優美而具有雲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繪了壹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深遠意境:銀色的月光下,周圍壹片寧靜,只有山下小河不時發出潺潺的流水聲。聰慧美麗的阿妹,見景生情,望月抒懷,把對阿哥的壹片深情,傾註在優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聲,深厚的情誼,隨著小河的流水。飄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創作背景:
《小河淌水》誕生於1947年春雲南大學月亮高懸亮汪汪的壹個夜晚。最初,尹宜公取歌名為《月亮出來亮汪汪》,連夜拿去請江鶩看時,江鶩低聲哼唱了兩遍後說:這首山歌太美了!建議歌名用“小河淌水”更好。《小河淌水》就用筆名“趙華”編入了雲大“南風合唱團”的刊物《教學唱》。從那時起,《小河淌水》逐漸傳播開來。
人文內涵:
雲南民族大學教授、《阿詩瑪》主要整理者、當年任雲南大學地下黨黨支部書記的楊知勇認為,《小河淌水》的活水源頭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來自肥沃的民歌土壤,另壹個是在第二條戰線鬥爭中形成的音樂激情。
旋律和結構是壹首曲的骨架,風格、主題和感情是壹首歌的靈魂。考察《小河淌水》與彌渡民間流傳著的很多山歌、調子的曲調和唱詞,我們可以看出,《放羊調》、《月亮出來亮汪汪》、《田埂調》、《月亮出來照山巖》、彜族《過山調》、《密祉山歌》等民歌與《小河淌水》在調式、旋律和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是壹脈相通的。
﹙壹﹚、《月亮出來亮汪汪》
﹙二﹚、《放羊調》
﹙三﹚、《田埂調》
《小河淌水》留存了以上民歌的許多“原汁”。它和彌渡民歌同屬“壹族”。
民歌,是人民之歌,同時又是人民生活的境子。從古至今,無論東西南北,每壹時代、地域、民族、國家,在不同的地理、氣候、民俗、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都不其然會產生壹類有別於別地人群自娛、文化留傳或生活實質的宣泄。他們會以不同的形色傳遞他們的歷史、文明及熱愛。社會學俗稱之為民歌/謠。
《小河淌水》歌詞用語中的“亮汪汪”、“清悠悠”、“妳咯聽”、“我尼”都是彌渡方言。“亮汪汪”、“清悠悠”是彌渡方言中的形容詞。“亮汪汪”是形容“亮”和“清”的口語。如,這面玻璃鏡子“亮汪汪”的,這個銅盆“亮汪汪”的,這潭水“亮汪汪”的、“清汪江”的,等等;“清悠悠”是彌渡方言形容詞的口語。如“綠油油”,彌渡方言說“綠悠悠”,還用“清悠悠”、“清絲絲”形容水清澈的樣子。“阿妹”是白族的常用口吻,“郎”在彌渡山歌中有很高的使用頻率。“妳咯聽見”是彌渡方言語氣凝問句,意為“妳聽沒聽見”、如“妳咯來?”意為妳到底是來不來?長輩責問晚輩“妳咯聽話?”意為妳是不是不聽話?“尼”彌渡方言意為“的”,如“這是我‘尼’家”、“這張桌子是他家‘尼’”等等。
彌渡山歌、調子、花燈中,歌詞中的本地用語、方言口語比比皆是:如《月亮出來亮汪汪》中“主子出門走(呃)夷方”,“主子”是妻子對丈夫的稱謂,“呃”是彌渡方言借用該字語音作語氣嘆詞;又如:《十大姐》中“山茶(那咯)花(來嚜)山茶花”,六字唱詞就加了兩個彌渡方言語氣助詞。在音旋律方面,傳統音樂從來都是互相影響吸收、互相豐富的。但從基本方面看,民歌又是其它各種音樂的基礎。《民族音樂概論》壹書中把《十大姐》與《小河淌水》曲調作比較指出:“雲南花燈《十大姐》是歌舞音樂,它的曲調顯然來源於當地廣泛流行的山歌,即《小河淌水》壹類的曲調……它們的曲調基本結構相似。”
需要特別註意的是,《小河淌水》歌詞中“妳(咯)聽見阿妹叫阿郎?”彌渡方言表現出了深遂的意境。2003年11月,彌渡縣委宣傳策劃制作《〈小河淌水〉的故鄉——彌渡》郵資明信片聯系尹宣公核對《小河淌水》詞曲時,尹宜公特別強調:“郎啊?郎!郎!就像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壹句中的“就像”兩字不能省略。這與前壹句“妹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壹個天上、壹個地上是相對應的。
《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壹書中指出:“對收集到的民歌,作音樂方面的潤飾、加工而又不失民歌原貌,是又壹種重要的民歌工作。” 1947年春,汪騖決定《教學唱》出壹期民歌專輯,尹宜公和他的戰友們正是做了這樣的民歌工作。尹宜公回憶當時的民歌收集整理工作,在1994年5月27日寄給益群同誌和《雲嶺歌聲》的信中感言道:“重視和發展整理民歌,有的填上新詞賦予新的生命,形成民族的大眾的通俗的新民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音樂工作的可貴經驗和傳統。”可見當年編寫《教學唱》民歌專輯音樂工作者的足跡。
音樂藝術來源民眾,高於民眾生活。壹首民間歌曲,往往有多種流傳,幾個版本。任何壹個音樂工作者收集、記錄、整理民歌,都不是不帶思想傾向、不加認知、有聞必錄地“照孤蘆畫瓢”。他選擇什麽歌曲,選擇哪位民間歌手演唱,作怎樣的記錄甚至是改編?取決於他對民歌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的解讀,並且帶著他個人的情感,體現著他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水準。而《小河淌水》正是尹宜公帶著彌渡人某種***同的思想情感,從他爛熟於心的眾多彌渡山歌小調中選擇、整理改編而成的彌渡民歌。
歌曲鑒賞:
小河淌水尹宜公創作於1947年的雲南民歌這是壹首來自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的雲南民歌,屬於南方音樂。歌詞質樸自然,富於想象。全曲是羽調式,五個樂句,速度稍慢,以從容舒展、比較自由的節奏和回環起伏、清新優美而具有雲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繪了壹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深遠意境:銀色的月光下,周圍壹片寧靜,只有山下小河不時發出潺潺的流水聲。聰慧美麗的阿妹,見景生情,望月抒懷,把對阿哥的壹片深情,傾註在優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聲,深厚的情誼,隨著小河的流水,飄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演唱技巧:
演唱時感情要真摯、內在,歌聲要向小河流水那樣流暢,音色圓潤甜美。全 曲的音量由弱漸強,再由強漸弱,創造壹種歌聲由遠及近,逐漸流向遠方的意境。
“哎”壹聲遙遠的呼喚般的聲音,仿佛從天邊飄來,把人帶到了美妙的意境中去。“哥啊哥啊!”的呼喚是全曲高潮的地方,回腸蕩氣的呼喚,柔情萬千的呼喚,情真意切的呼喚,情緒壹定要飽滿、真摯。
由於這首歌音區較高,音域較寬,所以全曲自始至終應以氣息支持著聲音的高低走向和輕重緩急。在強調頭腔***鳴的同時,還應加強整體***鳴的運用。為了表現少女的純情,聲音要甜美柔和,明亮圓潤,吐字要親切清晰。要以內在的豐富感情,刻畫出悠然縹緲、情誼無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