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名:?祖國歌?
作詞: 李叔同?
作曲: 李叔同
李叔同
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壹,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面,都頗有造詣。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壹,晚號晚晴老人。
李叔同音樂作品
人物成就
佛學研究
弘壹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弘壹大師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壹大師入佛初期,除了閱讀僧人必讀的經典,其進修博覽而廣納。何況,他原是個對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認真徹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學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對此,林子青概括說:“弘壹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凈土法門。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可以窺見其用心之壹斑。”弘壹法師壹生嚴守律宗戒律,悲天憫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總是先搖壹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蟲被壓死,其臨終時曾要求弟子在龕腳墊上四碗水,以免螞蟻爬上屍身被不小心燒死,其善心可見壹斑。
中國佛教律學,故譯有四大律,即《十誦律》、《四分律》、《摹訶借祗律》、《五分律》。為弘揚律學,弘壹大師窮研《四分律》,花了4年時間,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此書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弘揚佛法,合為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
藝術成就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壹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中國僧俗兩界聞名於世弘壹法師,在近代文藝領域裏無不涉足,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門之後,壹洗鉛華,篤誌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壹代佛教宗師。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壹代世祖。他傳奇的壹生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領域裏貢獻了十三個第壹,堪稱卓越的文藝先驅,他愛國的抱負和義舉更貫穿於壹生。
戲曲藝術
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他是中國第壹個話劇團體“春柳社”的主要成員。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春節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國人上演的第壹部話劇,李叔同在劇中扮演女主角瑪格麗特。後來,他還曾主演獨幕劇《生相憐》、《畫家與其妹》和改編自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話劇《黑奴籲天錄》。李叔同的演出在社會上反響極大。李叔同的戲劇活動雖如星光壹閃,卻照亮了中國話劇發展的道路,開啟了中國話劇的帷幕。特別是在話劇的布景設計、化妝、服裝、道具、燈光等許多藝術方面,更是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啟蒙作用。在音樂方面,李叔同是作詞、作曲的大家,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樂歌創作取得豐碩成果並有深遠影響的人。
他主編了中國第壹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國內第壹個用五線譜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國內最早推廣西方“音樂之王”鋼琴。他在浙江壹師講解和聲、對位,是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壹人,還是“學堂樂歌”的最早推動者之壹。
1905年(清光緒三十壹年),他編輯出版的《國學唱歌集》,被當時的中小學取為教材,他創作的歌曲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主要分三類。壹是愛國歌曲,如《祖國歌》、《我的國》、《哀祖國》、《大中華》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遊》、《早秋》、《西湖》、《送別》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鐘》、《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調優美,歌詞瑯瑯,易於上口,因此傳布很廣,影響極大。
繪畫藝術
李叔同,中國油畫之鼻祖,是最早在中國介紹西洋畫知識的人,也是第壹個聘用裸體模特教學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同編輯了《木刻版畫集》。他是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最早創作者和倡導者。他廣泛引進西方的美術派別和藝術思潮,組織西洋畫研究會,其撰寫的《西洋美術史》、《歐洲文學之概觀》、《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創下同時期國人研究之第壹。他在學校美術課中不遺余力地介紹西方美術發展史和代表性畫家,使中國美術家第壹次全面系統地了解了世界美術大觀。作為藝術教育家,他在浙江壹師授課采用現代教育法,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吳夢非等壹批負有盛名的畫家、音樂家。
李叔同在西畫創作上卓有建樹,人們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筆素描《少女》和水彩畫《山茶花》等;但存世可靠的油畫可能只有三幅:油畫珍品《祼女》創作於1909年(佚名發表),為中央美院美術館鎮館之寶;《李叔同自畫像》現藏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第三幅風聞疑似出家後作品,至今下落不明。
李叔同不僅大膽引入西方美術,而且十分重視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和技法,尤其善於將西洋畫法與中國傳統美術融為壹體。他與弟子豐子愷合作的《護生畫集》,詩畫合璧,圖文並茂,為世人所稱道。
書法篆刻
李叔同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他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後期則自成壹體,沖淡樸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這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健過後的文靜、老成之後的稚樸,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沖逸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謂獨樹壹幟。他早年治印從秦漢入手,兼攻浙派。35歲那年入“西泠印社”。39歲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將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贈與“西泠印社”。該社為之築“印冢”並立碑以記其事。治印賞印論印,是終其壹生未曾放棄的癖好。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齊若錐狀者,為朽人自意所創。錐形之刀,僅能刻白文,如以鐵筆寫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終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錐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對印學的貢獻還體現在他對近代篆刻事業的弘揚上。他親自發起成立了繼“西泠印社”之後的又壹印學團體——樂石社,定期雅集,並編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匯編。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領風氣之先之事。[24]?
他的書法猶如渾金璞玉,清涼超塵,精嚴凈妙,閑雅沖逸、富有樂感,樸拙中見風骨,以無態備萬態,將儒家的謙恭、道家的自然、釋家的靜穆蘊涵書藝之中,聞字猶聞佛法,愛而寶之者頓生歡喜心,得者珍如拱璧,堪稱中國歷代書法中的逸品。弘壹和他的書法亦謂國之至寶,華夏之光。
弘壹法師臨近中年放棄諸藝和身外之物遁入空門後,惟書法不輟,書寫佛語,廣結善緣,普度眾生,秉持文藝應“以人傳文藝,不以文藝傳人。”大師圓寂近70周年,嘉言懿行早已載入中華史冊, 成為後人景仰的壹代高僧。吾頌弘壹法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人可超。謂此贊譽,國際華人歌後鄧麗君與大師有相類比之處。“壽事無長物,丹青片羽留”,如大師所言,生前了無片瓦,身後卻留給人們的是壹筆筆豐富的、嘆為觀止的精神遺產,令後眾在國內各城市環境優美的地方為他建立紀念館堂供人瞻仰。夫人生幾何,當有何人能以壹生十多個第壹載入中國文化藝術、教育、宗教之史冊,讓後人仰慕、敬佩、贊嘆?!
弘壹法師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壹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壹幅字為無上榮耀。
音樂藝術
李叔同是中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壹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範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壹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註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昆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壹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中國第壹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壹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余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
歌詞
上下數千年,壹脈延,文明莫與肩。縱橫數萬裏,膏腴地,獨享天然利。國是世界最古國,民是亞洲大國民。嗚呼,大國民!嗚呼,唯我大國民!幸生珍世界,琳瑯十倍增聲價。我將騎獅越昆侖,駕鶴飛渡太平洋。誰與我仗劍揮刀?嗚呼,大國民!誰與我鼓吹慶升平?
背景
創作於1902年。
學堂樂歌代表作。
旋律采用“老六板”。
學生豐子愷回憶說,當年他們都在傳唱這首祖國歌,但是並不知道其作者就是自己的老師。但是傳唱率是相當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