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心理包含:註意、感知、聯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它們彼此間相互影響、相
互作用、相互滲透,
存在著微妙與復雜的關系。有時是在壹瞬間完成,
卻含有審美心理的各
種要素,各種心理因素都在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壹、註意
1、指向性:選擇性,把需要感知和認識的事物從眾多事物中挑選出來。
2、集中性:
把主體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選擇事物之上。
人在壹段時間內暫撇開其
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
eg.
20世紀初,英國心理學家布洛“距離說”
,認為審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於主體
對客體保持了適度的“心理距離”
,距離太遠和太近都無法產生審美快感。
太近距離:英國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聲警告
太遠距離:欣賞繪畫或雕刻時“估算它值多少錢”未能進入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
心理學上將註意分有,
有意註意和無意註意兩種,
藝術鑒賞活動中多采用有意註意,
保持各種心理活動的積極運轉。
(
eg.
川劇《秋江》描繪思凡下山的尼姑陳妙常搭乘老艄
公的船順江而下,無場景竟然導致頭暈)
)
二、感知
感覺是指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
在人腦中產生的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
映,感覺是壹切認識活動的基礎,也是審美感受的心理基礎。
感覺和知覺合稱為感知,感覺是知覺基礎,知覺是感覺深入在藝術欣賞中二者通常
都是交織在壹起,
***同發揮作用。
知覺具有整體性、
選擇性、
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
它是壹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心理活動。
人的感官,作為審美的感官,主要是視覺和聽覺,現代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類
感知所得信息總和的
85%
以上來自視聽感官。鑒賞主體要想提高自己的藝術欣賞水平,
首先就應當逐步訓練和培養自己敏銳的藝術感知力。通過大量中外優秀藝術品,反復感
知、體驗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藝術鑒賞力。
三、聯想
心理學上的聯想,指“由壹事物想到另壹事物的心理過程。
”
包括,
1
、由當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壹有關的事物。
(冰河解凍,想到冬去春來)
2
、由已經想起的壹事物而想起另壹事物。
(如想到冬去春來,萬物復蘇)
聯想分類: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自由聯想、控制聯想。
(
eg.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運用實驗方法來研究人的高級心理活動,創立了現代聯
想主義心理學。
)
聯想在審美心理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聯想不僅使得藝術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內容更加的豐富
深刻,
從而使藝術欣賞活動不只是停留在對藝術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
而是能更
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蘊含的更為豐富的內在意義。
(
eg.
音樂、
山水畫、
古詩
(比、
興手法)電影(蒙太奇)
)
蒙太奇:通過影響觀眾的情緒,激發觀眾的聯想和啟迪觀眾的思考,使電影具有
了神奇的藝術魅力。分類如下:
平等蒙太奇,心理根據是相似聯想。
對比蒙太奇,對比聯想,不同形象的對立或反襯來強化新片的心理沖擊力。
聯想有相似聯想、對比聯想。
聯想作為壹種積極的心理因素,受到鑒賞主體的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和情感情緒
等主觀條件的影響。
四、想象
藝術鑒賞作為壹種審美再創造活動,鑒賞主體並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運用
想象和其他心理功能對藝術形象進行著積極、主動的再創造。
想象,
是指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表象,但想象的表象與記憶的表象不同。
人類勞動與動物本能行為的根本區別在於借助想象力產生預期結果的表象。
任何勞
動過程必然包括想象。是藝術、設計、科學、文學、音樂以及任何創造活動的壹個必要
方面。
藝術鑒賞活動中的想象與藝術創作活動中的想象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原
因如下:
作為想象,二者都是飛躍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變化無窮,具有能動性和創
造性。但是,鑒賞者的想象必須以藝術家的想象為前提,鑒賞主體的想象必須以藝術作
品為依據,只能在作品規定的範圍和情境中馳騁想象,藝術作品對鑒賞活動的想象起著
規定,引導和制約的作用。
心理學將想象分為:
再造想象,根據語言描述或圖形、音響示意在頭腦中再造出相應新形象的過程。
創造想象,不依據現成描述而獨立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藝術鑒賞活動以再造想象為主,同時也包含有壹定的創造想象。
(
eg.
李白詩;繪畫和雕塑等造型藝術,運用化靜為動的想象力;齊白石的蝦,徐悲
鴻的馬;戲劇藝術、舞臺藝術、傳統戲曲,虛擬想象,所表現揮鞭疾走,操槳劃動。
)
影視藝術:蘇聯導演羅姆《十三人》穿越大沙漠去找援軍。
音樂藝術,雖有特有形象性,但又有不確定性和抽象性。世界名曲,給聽眾提供了
樂曲的基本內容和想象的基本方向,給聽眾提示和指引。
文學藝術,王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五、情感
強烈的情感體驗,
正是審美活動區別於科學活動與道德意識活動的壹個最為顯著的
特點。
心理學家把人所特有的復雜的社會性情感稱為高級情感,並劃分為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三種。
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壹種特殊的反應形式,
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壹
種復雜的心理反映,是主體對待客體的壹種態度。人的情感的根源在於極其多樣的自然
和文化的需要。
中外許多美學家都認為,審美心理是註意、感知、聯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種
心理因素為壹體。它們並不是機械地相加或簡單地規程,而是通過情感作為中介,形成
了有機統壹的審美心理。藝術鑒賞中的情感活動,以註意和感知為基礎,與聯想和想象
密不可分,並通過理解因素在感性裏表現理發,在理性中積澱感性。
1、
藝術鑒賞中,情感總是以註意和感知來作為基礎。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總是
針對特定的對象而產生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會
“觸景生情”
,在藝術鑒賞也有這種情形。
(
eg.
(南齊)劉勰《文心雕龍》
“登
山則情滿於山,
觀海則意溢於海。
”
)
。事實上,
任何壹個讀者、
觀眾或聽眾在藝
術鑒賞中,對於藝術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會受到情感的影響。同時,在特定情
感影響下進行的藝術感知,又會作用於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動。
2、
其次,藝術鑒賞中的情感又與聯想和想象密不可分。
壹方面,聯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鑒賞主體情感的影響。
另壹方面,這種聯想和想象又會進步強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鑒賞中的聯想與
想象總是以情感為中介。
(
《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
3、
此外,藝術鑒賞心理中,情感與理解也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心理學認為,人的
情感與人對事物的認識、硬度有著直接的聯系,尤其是對於美感、道德感這壹
類的高級情感來說,必然將“評價、判斷、觀點作為壹個必要的因素包括在情
感之中”因此,這些情感滲透著理智的因素。
《苔絲》
當鑒賞主體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內容和寓意,
才會對作品所傳達的感情有更深的
體會,從而在藝術鑒賞中達到情感高峰體驗的程度。
顯然,
情感在審美和藝術心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它與其他心理因素相
互影響和滲透,並在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六、理解
藝術鑒賞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廣泛滲透在感知、情感、想
象等心理活動中,***同構成完整的審美心理過程。因此,審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
於通常的邏輯思維,而是往往表現為似乎是不經思索直接達到對於藝術作品的理解。
理解是逐步認識事物的聯系、關系直到認識其本質、規律的壹種思維活動。理解包
括直接理解和間接理解。
直接理解:沒有中介思維參與,而是個體通過目前的親身經驗實現的理解;
間接理解:借用前人經驗和個體以往的經驗,通過壹系列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中
介思維而實現的理解。
審美與藝術活動中的理解,常具有直接領悟的特點,表現為壹種心領神會、不可言
傳的體驗。因此,藝術鑒賞中的理解多以直接理解為主,同時在壹定程度上也有間接理
解的參與。在藝術鑒賞中,必然是情感體驗與欣賞判斷的結合,是感性因素與理性因素
的結合。
藝術審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有三層含義:
首先,對於藝術作品內容的鑒賞離不開理解因素。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人們必
須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來理解作品的內容。
《紅樓夢》
其次,對於藝術作品形式的鑒賞離不開理解因素。
(京劇的程式和技法)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壹點是,對於每壹部藝術作品的內在意蘊和深刻哲理的認識,
更不能脫離理解因素。在中國美學中,藝術作品常追求壹種“言外之意”
、
“弦外之音”
或“象外之旨”
。西方美學中,藝術作品常常追求“寓意、意蘊、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