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簡述古琴的發展歷史並列舉其代表曲目

簡述古琴的發展歷史並列舉其代表曲目

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3千年以上歷史

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制為7弦,且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

先秦

琴的來源無從稽考,不過中華古代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始傳說有關,如伏羲造琴、

神農造琴、唐堯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傳說,但無考古支持,應為附會之說。甲骨文中有琴字,不過它可能從像箜篌這種中東豎琴發展而來,而箜篌最早出土樣本是在新疆省且末縣,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至前200年。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與琴相似的最古實物是曾侯乙墓中的築和十弦琴。築長度與現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長度是現代琴的壹半,琴體較厚,琴面不平,無徽位。戰國中期和西漢則有比現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線,琴頭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翹,下有壹足,很像單足的夔,有禮器的象征。

西周時的鐘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壹位專業琴人。[1]據史料記載春秋時諸侯宮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和師涓等。史載他們都有高超的琴藝。而在先琴時期琴被用於伴奏和演唱,稱為“弦歌”。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可見當時琴已有較豐富的表現力。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不斷進步,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湧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鐘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傳誦。而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士人賦予禮制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所謂“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儒學創始人孔子對琴十分推崇,能彈琴唱詩經三百首,還曾向師襄學琴,成為後世士人典範。後人附會作有《孔子讀易》和《泣顏回》兩琴曲。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師曠、伯牙、雍門周、孔子等。

兩漢

古琴(7張)

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弦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註,原書已佚,經後人輯錄成書,還作有琴曲5首,合稱“蔡氏五弄”;又傳他曾用竈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傳為蔡邕女兒蔡琰作,實則《大胡笳》和《小胡笳》皆為唐人借題所作。 此外還有劉向所著《說苑·琴錄》,揚雄所著《琴清英》。琴曲《廣陵散》也在此時廣為流傳。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司馬相如和恒譚等。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樂譜可追溯到漢朝。

魏晉

戰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不依附於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琴風盛行,他們不僅彈奏,而且創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長清》、《短清》、《長側》和《短側》4首,合稱“嵇氏四弄”,現存同名琴譜載於明代琴譜,可能並非原作;還著有《琴賦》、《聲無哀樂論》等。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阮瑀、嵇康、阮籍、阮鹹和阮瞻等。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於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期間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南朝隱士丘明有文字譜《碣石調·幽蘭》。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戴颙、宗炳和柳惲等。

隋唐

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稍落。董庭蘭擅彈《胡笳》等曲,流傳作品有《頤真》;期間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環佩”為傳世名琴,唐琴在歷代都被視為稀世之寶。唐代減字譜逐漸成熟,成為了記錄琴音樂主要譜式。初唐時琴也傳到朝鮮和日本。期間著名琴人還有李白、白居易、韓愈、趙耶利、薛易簡、陳康士和陳拙等。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這種方法。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栗殼色兩種,有朱紅漆者皆為後人修補時所加,灰胎皆為純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兩側直至面板邊際,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間。

宋元

由於宋朝行使抑武揚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無不以能琴為榮,達到歷代好琴的頂峰。宋元時期,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第1個古琴流派浙派出現於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現存最早的琴歌。期間著名琴人有範仲淹、歐陽修、蘇軾、夷中、知白、義海、則全、倪雲林、耶律楚材和苗實等。宋季金元時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貴族的文人間廣為流傳。

宋代的古琴發生變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於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壹。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等,牛毛斷則鮮見。灰胎仍以鹿角灰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見。北宋晚期還出現了八寶灰(即將金銀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後制琴史上的壹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間的過渡期制品,由於歷時比較短,現存的實物也比較少。

明清

明清時期,流派紛呈,大量刊印琴譜,現存第壹部減字譜《神奇秘譜》保存了眾多古曲。清朝後期,琴藝術相對衰落。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汪芝、蔣克謙、楊掄、嚴澄、徐常遇和乾隆等。[2]

明代造琴之多盛況空前,不論皇帝親王還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於崇禎年間,據傳達四五百張之多,且式樣尺寸壹致,均按年份次序編號刻款於腹內;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壹主人題 “仰長江水”詩文以及“潞國世傳”大印壹方,皆用八寶漆灰。

近代

清末至1950年代,全國能琴者約100余人。1920年代在蘇州、上海壹帶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編印的《今虞》琴刊是當時惟壹的盛事。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查阜西帶領調查小組在中國琴人聚集的地區進行了普查,造訪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錄音資料,整理出版《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琴曲集成》等書,為古琴藝術的復興奠定了基礎。唐健垣編有《琴府》壹書,其中壹冊涵蓋了20世紀70年代港澳臺的琴人的狀態。古琴逐漸納入音樂專業教育體系,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傳授琴藝。琴家們除了恢復古曲之外,也嘗試創作新曲。

民國時琴隨文人出洋而流傳到東南亞和歐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大規模華人在海外的情況下,迄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和瑞典等都有琴師和琴社。

由於古琴及其所象征傳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編號Ⅱ—34

歷代琴書

古琴琴譜存世***壹百五十余部,歷代重要的琴譜琴書如下:

唯壹現存的文字譜: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調幽蘭》(現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最早的減字譜: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漢代最重要的琴譜琴書:揚雄《琴清英》、諸葛亮的《琴經》。

現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1425)。

明代重要琴譜:《神奇秘譜》、《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統》、《太古遺音》、《風宣玄品》、《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

清代重要琴譜:《大還閣琴譜》、《松風閣琴譜》、《德音堂琴譜》、《誠壹堂琴譜》、《五知齋琴譜》、《春草堂琴譜》、《自遠堂琴譜》、《琴學入門》、《蕉庵琴譜》、《天聞閣琴譜》、《枯木禪琴譜》、《琴學叢書》。

民國及現代:《梅庵琴譜》、《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匯編》、《古琴曲集》。

古琴打譜,是指按照琴譜彈出琴曲的過程。由於琴譜並不直接記錄樂音,只是記明弦位和指法,其節奏又有較大的伸縮余地。因此,打譜者必須熟悉琴曲的壹般規律和演奏技法,揣摩曲情,進行再創造,力求再現原曲的本來面貌。

打譜非常費時,所以琴界用“大曲三年,小曲三月”來形容這個過程。

從前的琴家,在打譜後會在琴譜上標註工尺譜以及斷句。當代打譜已經結合西方的五線譜或簡譜,這比工尺譜更快捷和易推廣。

十大名曲

1.廣陵散

2.高山流水(唐後分為《高山》和《流水》二曲)

3.平沙落雁

4.酒狂

5.關山月

6.瀟湘水雲

7.陽關三疊

8.梅花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幽蘭

11.憶故人

其他名曲

普庵咒

長門怨

陽春

白雪

長清

離騷

龍翔操

梧葉舞秋風

墨子悲絲

孔子讀易

秋塞吟

雉朝飛

孤館遇神

鳳求凰

秋江夜泊

搗衣

鷗鷺忘機

烏夜啼

神人暢

名派

(壹)浙派

派名:浙派、浙譜、浙操 形成時期:南宋末年

創始人:郭沔(楚望) 主要風格:流暢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夢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譜》(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譜》(金汝勵)、《琴學名言》(徐夢吉)、《梅雪窩刪潤琴譜》(徐仲和)、《梧崗琴譜》(黃獻)、《杏莊太音續譜》(蕭鸞)等。

(二)虞山派

派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時期:明末

創始人:嚴征(天池)

主要風格:清微淡遠,中正廣和。

代表人物:嚴天池、徐上瀛、吳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瀟湘水雲》等 重要琴著:《松弦館琴譜》(嚴天池)、《大還閣琴譜》(徐上瀛)等。

(三)廣陵派

派 名:廣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風格:中正、跌宕、自由、悠遠。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吳灴、秦維翰、釋空塵、孫紹陶、張子謙、劉少椿等

代表琴曲:《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雲》、《廣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鑒堂琴譜》(徐常遇)、《五知齋琴譜》(徐祺)、《自遠堂琴譜》(吳灴)、《蕉庵琴譜》(秦維翰)、《枯木禪琴譜》(釋空塵)等。

(四)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風格:指法細膩,瀟灑脫俗,疾緩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許漁樵、張鶴等。

代表琴曲:《漁樵問答》、《陽關三疊》、《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譜》(蘇琴山)、《與古齋琴譜》(祝桐君)、《琴學入門》(張鶴)等。

(五)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張孔山主要風格:峻急奔放,氣勢宏偉。

代表人物:張孔山、顧玉成、顧雋、顧梅羹、夏壹峰、查阜西、喻紹澤、朱默涵、丁承運等。

代表琴曲:《鳳求凰》、《雉朝飛》、《梁父吟》、《當歸》、《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庵咒》等。

重要琴著:《天聞閣琴譜》(唐松仙)、《百瓶齋琴譜》(顧雋)等。

(六)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楊宗稷(時百)

主要風格:蒼勁堅實,講究吟猱節奏。

代表人物:楊時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胡笳十八拍》、《幽蘭》等。

重要琴著:《琴學叢書》(楊時百)等。

(七)諸城派

派 名:諸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溥長、王雩門

主要風格:清和淡遠(溥長),綺麗纏綿(雩門)。

代表人物:王溥長、王雩門、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長門怨》、《陽關三疊》、《關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蔭山館琴譜》(王溥長)、《琴譜正律》(王雩門)等。

(八)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賓魯(燕卿)、徐立孫

主要特點: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秋江夜泊》、《搗衣》等。

重要琴著:《龍吟館琴譜》(毛式郇)、《梅庵琴譜》(徐立孫)等。

(九)嶺南派

派 名:嶺南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黃景星

主要風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黃景星、李寶光、鄭健侯、楊新倫等

代表琴曲:《碧澗流泉》、《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烏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岡琴譜》、《悟雪山房琴譜》(黃景星)等。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