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是貝多芬創作的重要領域,貝多芬成熟的作品以第三交響曲《英雄》為標誌。1803年,他寫下了這首交響曲,命名為《波拿巴交響曲》,並在封面上寫下了“歌頌壹位偉人”。他把拿破侖視為革命的象征,在作品中傾註了對革命的全部熱情。樂曲結束後,拿破侖在1804年稱帝。貝多芬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生氣,認為拿破侖玷汙了神聖的事業,背叛了人民。他說:“原來他只是個普通人!現在他將踐踏壹切人權來實現他的野心,他將站在所有人之上,成為壹個暴君!”於是他把這部交響曲的標題改成了《英雄》。這部作品表達了貝多芬對共和理想和人民革命英雄主義的熱情贊美。他早期作品的情感之深,題材材料之新穎,和聲之豪放,都是無與倫比的。第壹樂章的結構是擴展的奏鳴曲式,其中的主題不再是海頓交響曲或莫紮特五重奏的主題,而是壹些可以發展和擴展的音樂思想。他們不再是壹個旋律,而是壹個有很多因素的主題群。第壹主題由大提琴和中提琴的旋律和節奏動機組成,貝多芬從中構建了呈現部分,第二主題也是純粹的器樂思想。開發部門有壹個巨大的擴展。有趣的是,音樂在發展部結束,樂隊在再現部演奏第七和弦之前,法國號在小提琴和弦的背景上提前演奏了主題素材。這種做法在當時和後來都引起了很多質疑和猜測,但實際上卻被早已成為大師的貝多芬清楚地寫在了樂譜上。第二樂章寫成葬禮進行曲,也是壹種創造。貝多芬以這種形式寫作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因為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經常會有各種大型的群眾活動,比如節日慶典。烈士的集會、狂歡節和葬禮。貝多芬以緩慢的送葬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吸收了法國的贊美詩、合唱等素材,從另壹個角度贊美了英雄的犧牲精神和哀悼情感,非常符合邏輯。樂曲深沈悲涼的感情在C小調中呈現,中段則用了同名大調,形成鮮明對比。整個運動的基調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和廣泛而深刻的群眾性。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用變奏寫成的巨大的終曲。它采用貝多芬早年創作的深受喜愛的舞劇《普羅米修斯兄弟》中機智勇敢果斷的旋律為主題,以熱烈沸騰的情感弘揚人道主義的崇高理想。
《第五交響曲》(後稱《命運》)創作於1806年至1808年之間。是貝多芬“以鬥爭取勝”的人生觀和哲學思想的表達和體現。音樂深刻表現了對黑暗社會現實、反動暴政、反民主反自由思想的頑強鬥爭和悲壯激昂的戰鬥情緒,謳歌了人民的磅礴力量和剛毅豪邁精神。第六交響曲《田園》是18和19世紀眾多反映自然主題的作品之壹。它反映了貝多芬與啟蒙運動“回歸自然”思想的聯系,充滿了趣味和詩意,體現了貝多芬深刻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和人生態度。貝多芬晚年深情地說:“在自然界,沒有嫉妒,沒有競爭,也沒有不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