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閱讀課文,理解上下文中的“傷心、悲痛”等詞語。
2.理清文章的脈絡,才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反復揣摩達尼的言行舉止等。了解達尼的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4.體驗比喻修辭的應用和環境描寫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流程和方法:
通過對關鍵詞的品味和感知,以及對材料的介紹,了解達尼放棄期末考試而被學校錄取的原因,了解達尼的愛國之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閱讀中增進情感,喚起南京大屠殺的刻骨銘心的傷痛,增強學生不忘歷史的民族責任感。
二,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重點:
抓住細節,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驗達尼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不忘國恥的民族責任感。
教學難點:
根據文本內容,展開想象,在語境中感受笛聲所寄托的哀思,體會達尼悲傷的情感世界。
三,教學策略
1.把閱讀和感受結合起來,讓學生自主閱讀和感受,在閱讀中感悟,在理解後促進閱讀。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和品質。通過學生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意圖和他們的方法。
2.在教學中,運用朗讀、聯系語境、引入材料、抓住關鍵詞等教學方法突破重點,運用朗讀、想象等教學方法解決難點。
第四,教學過程
(壹)梳理問題,引入探究。
1.簡介:木笛,中國的民族樂器。聲音渾厚圓潤。圍繞壹個木笛的課文發生了什麽?快速瀏覽全文,回憶主要內容。
關鍵詞:拒絕,錄取。
故事壹波三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聽完故事後,妳有什麽問題嗎?
根據學生的提問,整理成壹個問題:達尼為什麽在考場上放棄期末考試,然後又為什麽被破格錄取?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繼續探討吧。
設計意圖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激發閱讀期待。
(二)深入探究,閱讀體驗
1.我們先看看Dani是什麽樣的。找出描述他外貌的句子,讀壹讀,說壹說。
(1)按名字念句子,提示:雲錦,中國的傳統面料,美麗如雲;梅花,開在雪地裏,沒有性格。妳從他的衣服上感覺到了什麽?
(2)他壹出場,就讓我們看到了他那婀娜多姿的英姿,讓人從他的外表感受到了他獨特的魅力。然後按名字念出場句,壹起念。
2.朱丹壹路過關斬將,經過兩輪比賽進入決賽考驗,讓人對他的表現充滿期待。然而,他在考場上的行為卻讓人頗感意外。閱讀相關段落,告訴我發生了什麽。
3.默念相關段落:壹次考試,壹次拒絕。為什麽說達尼棄考讓師傅深感惋惜?簡單地在段落旁邊註釋妳所閱讀的內容。
4.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關註關鍵詞,從不同角度思考。
壹個角度:從考場氛圍的角度感覺這次考試不壹般,這次考試主動放棄,很讓人意外。
(1)讓學生從“要求高,競爭激烈,全是高手”這幾個字中了解到,進入期末考試的不易。
(2)抓住“坐危不亂,不茍言笑,大名鼎鼎”等字眼,考官不凡,要求藝術水平高。
(3)問題:羅丹,著名雕塑家,他看自己的雕塑是什麽樣子的?大師看著達尼,就像羅丹看著雕塑壹樣。妳感覺到了什麽?
總結:細看,仿佛從外表看到他的內心;像看藝術品壹樣看著達尼,第壹次見到達尼的時候,主人向他投來了嚴厲而欣賞的目光。
角度二:從達尼的舉動引起反響來看,他的棄考讓師傅感到惋惜。
(1)與學生交流,提示:“悶雷爆炸”,有什麽感受?
總結:達尼的話震撼全場,“砰”的壹聲在人們心中炸開。誰也沒想到他會拒絕打球,這很讓人意外。
(2)提問:妳從大師的話中感受到了什麽?丹妮拒絕演奏快樂的音樂。他放棄了什麽?
放棄進樂團的機會,放棄自己美好的未來;未來錯過了,無法挽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朱丹願意放棄他美好的藝術前途。
角度三:從丹妮的語言、動作、表情來體會。
(1)讓學生從“壹絲哀愁”和“湧出苦水”的句子中感受到“男人有淚不輕彈”。現在他在傷心的地方,眼裏都是難以抑制的淚水。放棄這個機會他有多難過。
(2)引導學生在進出考場前註意達尼的撥弄和吹奏木笛的句子。妳從他的“拿放”木笛中學到了什麽?
總結:兩個“告誡”表明了達尼對木笛的珍愛和對音樂的熱愛,將木笛視為珍寶,表現了他對藝術的渴望和追求。
5.這部分作者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內容,詳細描述了達尼的動作和表情。Dani,壹個極具音樂天賦,視藝術為生命的年輕人,在壹場決定自己前途命運的考試中,毅然選擇了放棄考試,默默離開。為什麽?
今天是65438+2月65438+3月,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
6.丹妮是為了紀念。在達尼心中,對死去同胞的記憶勝過他個人的前途、命運甚至生命。在未來和紀念中,他選擇了紀念;是什麽樣的波瀾在他心中湧動,讓他如此義無反顧?讓我們翻過那段可怕的歷史。
(1)見圖: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歷史證據。
(2)展示課件。
1937 12 13,南京淪陷在侵華日軍的鐵蹄下。中國手無寸鐵的人民被日本侵略者像對待牲畜壹樣折磨和殺害。這場可怕的大屠殺持續了40多天,將近1000小時,大約60000分鐘。30多萬同胞遇難。古都南京,到處都是血和骨頭。這是祖國歷史上沈痛的壹頁,這壹天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國喪日。
(3)學生談感受:看完侵華日軍殘害中國人民,聽完這些血淋淋的數字,妳有什麽感受?
總結:我痛恨日本侵略者,他們侵略我們的國家,殺害無辜的人;同情死去的同胞,為他們生命的逝去感到悲傷和惋惜;我的內心充滿悲憤,因為我們的祖國被踐踏而痛苦;我們應該銘記歷史,振興中華。
7.南京大屠殺,壹段屈辱的歷史。達尼的國恥歷歷在目,滿心哀痛。於是在歡樂和紀念中,他選擇了恪守悲傷。在考場上,他毅然離開了房間,情緒難以平復。妳可以理解達尼此刻的內心想法,閱讀不同角色的對話。
(1)有空找個夥伴練習閱讀。
(2)學生展示每個人從閱讀中感受到的東西。
設計意圖是通過文本的體驗和材料的介紹來震撼學生的心靈,從而了解達尼當時的心情,理解他選擇的原因。
(3)想象畫面,體驗情感。
過渡:達尼拒絕吹奏歡樂的笛子。這種沈默勝過千言萬語。這顯示了他人格的力量,痛苦和決心。我們感受到了他拒絕背後的尊嚴。
黃昏來臨,大雪紛飛,他來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靜靜地站著,深情地玩耍。長笛是他的心曲。妳能理解他的內心嗎?
自由閱讀“晚上——他們似乎理解這哭泣的長笛。”
1.此刻妳聽到的是哪種笛聲?妳感覺到了什麽?
2.請寫下妳的感受,並與其他學生交談。
展示課件:
笛聲悲傷,像嗎?,比如?;這哭泣的笛聲是在哭什麽,還是在訴說什麽?。
設計意圖是通過笛聲喚起想象,表達感情,理解文章主題。
3.這支笛子表現了達尼內心的悲痛,對死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對日寇無數暴行的控訴,對國恥的氣節,都凝聚在這支幽幽的笛子裏,彌漫在天地之間。這是他生命的旋律。反復朗讀。
4.達尼不忘國恥,牢記奮進。在描述達尼的笛聲時,飄動的雪花在這部分內容中反復出現。找他們談談作者描寫“雪”的意圖。
(1)學生找到句子,讀壹讀,說壹說。(總結:渲染氣氛,對比人物)
(2)摟抱:達尼在石碑前看到了孩子們的方陣。他為什麽要描述雪花?
自己讀“兒童廣場”這壹段,邊讀邊想象畫面。
2按名字讀:《曙光初現,蓓蕾綻放》想象這是壹幅什麽樣的畫面,帶給妳什麽樣的感受?
總結:不成熟的生命在成長,在綻放,新的壹天即將到來,生機勃勃,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希望。
3為什麽看到石碑前的兒童方陣會有這種感覺?
概要:孩子們自發聚集在紀念碑前悼念死去的同胞。他們和達尼壹樣,不忘國恥,壹樣熱愛我們中華民族。
是的,這場雪展現了達尼純潔高尚的性格,他對民族的熱愛,還有孩子心中的純真。這種環境描寫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作者說,雪中祭奠的孩子,仿佛是“壹片年輕的松林”。妳想到了什麽?
總結:幼小的松樹,這些孩子是祖國的希望,他們將長成不屈的、綠色的、高大的大樹。
5.宣紙上的墨滴無聲地暈染,濃濃的墨色浸潤著紙張。像達尼這樣的人不忘國恥,深懷愛國之心,父母的教育也浸潤著孩子的內心,流淌在他們的心裏。在這壹部分,作者用生動的比喻寫出了達尼在石碑前看到孩子們的方陣時的內心感受。別人的笛子是壹個,他心裏積累的感情用笛子流露出來。讓我們再讀壹遍這個句子。
讀“在夜晚——他們似乎理解這哭泣的笛子。”
設計意圖是通過想象讓畫面出現在學生腦海中,體驗兒童的愛國行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4)回讀外觀,感受形象。
在歌曲的最後,我們感受到了達尼的光輝。我們知道主人已經改變了主意,接受了達尼。妳以為只有丹妮的音樂天賦打動了大師嗎?自己讀,自己想。
1.關鍵理解:師傅緊緊握住丹妮的手。達達尼昂的雙手,緊緊地握著木笛。
「兩扣」有什麽區別?
(1)師傅抓住達尼的手,讓他明白了達尼拒絕上場的深刻含義。見到壹個有才華又愛國的年輕人,他特別激動,他對自己白天的行為深表歉意。他尊敬達尼,被他的民族精神和崇高感情所感動。
展示課件:
為了壹種精神,壹種人類正在失去的民族精神。
(2)達尼緊握著木笛,對自己的選擇和行動感到滿意。
2.達尼手持木笛,站在天空和雪地之間。讓我們再來看看達尼的長相,讓他的形象在我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此時,妳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再讀壹遍外貌聲明,體會到穿黑色是對逝去同胞的深切悼念。達尼像李子樹壹樣傲然挺立,感受著自己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懷。對國家的愛融入了他的骨髓,像枝頭的花,伴隨壹生。
設計意圖是加深對作者描寫達尼外貌意圖的理解,認識到比喻修辭方法運用的恰當性。
(5)轉讓
1.帶著感情讀課文,再次體會達尼的國恥和愛國。
把這個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