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西區他擁有7座劇院:The Prince Edward, Prince of Wales, Gielgud, Queens, Wyndhams, Albery and The Strand. 1995年,他的公司由於成績卓越得到女王嘉獎,而他本人則於1996年新年,因對於大英劇院的貢獻被授予爵士勛位。
下面兩段來自百度百科。。。可能妳已經看過,那就請跳過好了。。。。。
卡麥隆·麥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1946-),英國戲劇制作人。1946年出生於英格蘭曼菲爾德。麥金托什在貝斯的壹個小公立學校上學。1954年8歲的時候觀看了朱裏安·斯拉德的音樂劇作品,從此迷上了音樂劇。他在校時以達裏爾·F·麥金托什聞名。離開學校後,他又學習了壹年,之後成為皇家劇院的德魯利·萊恩的舞臺經理助理,之後於1969年又到倫敦西區搞制作,使音樂劇《壹切逝去》再度流行。在制作了壹些平平淡淡的作品後,麥金托什終於在1976年以《與桑代姆肩並肩》(Side by Side by Sondheim)取得了突破。隨後的幾年裏,他成功地使《奧立弗》、《窈窕淑女》、《俄克拉荷馬》得到了新生。之後他遇到了安德魯·洛依德·韋伯,兩人於1981年***同創作了《貓》。該劇改變了他們的壹生,成了音樂劇的典範。它推翻了音樂劇的舊有模式,提供了壹種樸素而活潑的戲劇方法,它不依賴大牌明星,歌曲易於上口。80年代,麥金托什因制作《歌與舞》、《悲慘世界》、《歌劇院的幽靈》、《西貢小姐》而越來越有名。1990年《西貢小姐》壹劇證明麥金托什是壹位極有影響的人物。
麥金托什是當今最負盛名的制作人,很少有制作人具有如此的非凡才能。1993年的美國雜誌《戲劇周刊》稱他是“戲劇制作的沙皇”。他的財富總額大約是2億英鎊。他把自己的據猜測為3億英鎊的財產分布在許多耗資巨大的事業上。他還資助許多小的戲劇項目。但他並不完全是壹個慈善家。據報道,當作品最終要進行商業運作時,他保留了各項權利。他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仰賴於他精明的生意頭腦。除了具有騎士精神外,他還在1991年獲得傑出成就觀察家獎,1992年獲威望很高的理查德·羅傑斯音樂劇佳作獎。他在世界各地制作過的音樂劇。它們包括6個《貓》的制作、20個《歌劇院的幽靈》的制作、12個《悲慘世界》的制作、7個《西貢小姐》的制作、4個《五個叫莫伊的家夥》的制作、2個《歌舞團》的制作等等。
《悲慘世界》是我的入門劇。。。因此對它的了解相對多壹些,老麥對這部劇能有今日之地位實在具有不可磨滅之功勛。。。
其實,目前長盛不衰的英文版並非最初的作品。早在1980年,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和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創作的最初版就在巴黎上演,這壹版被稱作1980”法國概念版“。直到1982年,壹位曾被《悲慘世界》音樂劇深深打動的年輕導演Peter Fergo 將壹張該劇唱片給了麥金托什,它富有感召力的音樂立即引起了這位英國制作人的註意與興趣,並決定要將其搬上英語舞臺。他召集了壹批精兵強將,把法語版的《悲慘世界》劇精心地修整了壹番:他請來詩歌戲劇界的評論家James Fenton來做翻譯工作;說服Trevor Nunn做導演(此人亦是貓、星光快車的導演),不過Nunn建議和John Carid合作(他們曾執導了改編自狄更斯小說的Nicholas Nickleby);還邀請了英國著名的詞作家赫伯特·克萊茨莫(Herbert Kretzmer)創作該劇的英文版的歌詞。樂曲部分在保留了原有的1/3的基礎上,又為強化角色的塑造重新寫了1/3,剩下的1/3是將原有壹些曲目重新刪減和編排。據說在這個過程,創作者請觀眾來看小樣,並有專人坐在席間,專門記錄觀眾情緒的變化頻率和程度,然後根據這些數據對劇目進行調整和修改。
1985年10月8日, 在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資助下,全新的英文版《悲慘世界》在倫敦巴比肯劇院(Barbican Theater)亮相,獲得巨大成功;隨後於1987年進軍美國百老匯,開始了"席卷"全球的進程,並在當年的托尼獎(Tony Award,美國戲劇界最為知名的獎項,授予當年在百老匯上演的話劇和音樂劇)評選中壹舉奪得最佳音樂劇、最佳原作樂譜、最佳腳本、最佳導演、最佳男、女配角等8項大獎及3項提名,成為當年的頭號大贏家,奠定了其非凡的國際影響與地位。
老麥近年來似乎還有壹些在中國推廣音樂劇的想法和活動,具體情況我也不是特別清楚。指路愛音客論壇:/ 應該有壹些妳想要的信息吧。
最後我本人也在學習中。。。真心希望出現有更豐富內容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