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整地1、整地的目的:實現麥田耕層深厚、地面平整,土壤水、肥、氣、熱各因子協調,土壤松緊度適中,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為全苗、壯苗
以及小麥各生育時期的正常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2、整地的質量標準:
①“早”指前作收獲以後及早犁耙,早整地,達到保墑、消滅雜草、減少肥水消耗、延長土壤風化時間和增加養分含量的目的;
②“深”是指適當加深耕層,壹般土質深度以25~33厘米為宜;粘質土深度應保持在20-25厘米。
③“凈”是指及時滅茬,拾凈根茬;
④“透”是指犁地時犁深、犁透犁到地邊、不漏耕漏耙;
⑤“實”是指土壤上松下實,表層不板結,下層不翹空,無暗坷垃;
⑥“平”是指地平埂直,便於灌溉。
⑦“細”是指垡翻平扣嚴,耙深耙細,無明、暗坷垃;
⑧“足”是指底墑充足,適於播種。
平原水澆地:
這類麥田壹般分布在河流兩岸,為沖積或洪積平原,土質多為壤土,土層深厚,肥力較高,耕性好,保水保肥力強,小麥生產水平較高。對於這類麥田整地的關鍵是深耕,其次是要保證麥播有充足的底墑和口墑。深耕的適宜深度為25~30cm,壹般不超過33cm,深耕後效可維持三年,因此生產上可實行2-3年深耕壹次;墑情不足時要澆好底墑水。方法有3種,壹是秋作物收獲前帶棵澆水,二是整地前澆生茬水,三是耕後澆踏墑水。
整地方法:茬早、底墑充足的,在前茬作物收獲後應及時滅茬施肥,進行早深耕,隨耕、耙透、整平、整細、保墑待播。
晚茬地前作物收獲晚,應力爭早騰茬,隨收、隨滅茬、隨施肥、隨耕翻,隨耙地整平。
丘陵旱地:
幹旱缺墑是丘陵地限制小麥產量提高的主要障礙因素。因此,這類麥田必須最大限度地接納雨水,增加土壤深層水分儲備。對曬旱地“壹年壹熟”麥田,應堅持“三耕法”,即第壹遍於6月中、下旬伏前深耕曬垡,犁後不耙,做到深層蓄墑,並熟化土壤,提高肥力;第二遍於7月中、下旬伏內耕後粗耙,遇雨後再耙,繼續接雨納墑;第三遍於9月中、下旬隨犁隨耙,多耙細耙,保好口墑,結合這次整地,施入底肥。對“壹年二熟”麥田,可采用“淺─深─淺”的中耕方法,即秋作物收獲後抓緊時間收獲騰茬,施肥,隨耕隨耙,保好口墑。如遇幹旱年份也可不翻耕,而直接用旋耕機旋耕10--20cm,然後再耙耱兩遍。
粘土地:
這類地包括砂姜黑土、黃棕壤和淤土等。這類麥田整地的關鍵在於嚴格掌握適耕期,充分利用凍融、幹濕、風化等自然因素,使耕層土體膨松,保持良好的土壤結構。
播前整地可采取少耕措施,壹犁為耙,耕深壹般為23 ̄26cm,早耕早耙,保持下層不板結,上層無坷垃,疏松細碎。為提高土壤水肥效應,防治粘土地易旱、易澇及漬害等問題,可采用起墩栽培的方法提高小麥產量,方法是:按照水的自然流向,挖好縱橫排水溝,把長畦截為短畦,最長不超過100m,實行小墩種植,截短的麥地周圍挖排水溝,幹排水溝深2m,支排水溝深1.5m,鬥排水溝深1.1m,地頭溝深1m;地頭溝與小墩溝相連,使幹、支、鬥、地頭溝、小墩溝互相溝通,既排明水,又排暗水,遇到幹旱還可泄洪。
鹽堿地:
根據鹽堿地表層集鹽的特點,在清茬整地時應做到早耕、深耕、濕耕和幹耙。“旱耕”有利於接納雨水,增加土壤耕層的脫鹽量。對曬旱地(壹年壹熟麥田)應在伏雨前,綠肥播青田應在8月中旬及時耕地,秋茬地力爭在前茬收獲後隨犁輕耙。“深耕”有利於打破犁底層,增加鹽堿的滲漏量,並能把含鹽多的表土掩入底層,疏松下層土壤,減少返鹽。耕地深度壹般以25-33cm為宜。“濕耕”時土壤耕層含鹽量較少,耕地後土壤孔隙大,有抑鹽上升的效果。“幹耙”及犁後不及時耙耱,等到土垡棱角幹時再行耙地。
稻茬地:
稻茬地的特點是土壤濕度大,土質粘重,耕作不良,整地困難。對土質不太粘重,排水較好的稻茬麥田,應在水稻收獲前適時翻耕曬垡,促使土壤風化,加速養分釋放,播前耙細、整平、整實,表層不留大塊;土質粘重排水不良的麥田應在水稻收獲前適時放水,水稻收獲後深開主溝,開好邊溝廂溝,做到溝溝相通,以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降低地下水位,適時翻耕曬田,耕深20--23cm,播前抓住適耕期及時耙地,耙碎整平、保墑待播。對於土壤水分過高,不能正常耕作的地塊,為了搶時播種,也可不整地,直接采用免耕播種。
二、合理選擇良種
1、合理選擇良種的原則:
①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選用良種在晴朗、幹燥、日照充足,冬季寒冷的地區,以及丘陵旱地、山區或沙堿地上,應選擇多穗型品種;在陰雨多、濕度大,日照少的地區,應選用大穗型品種。
②根據生產水平選用良種在肥水條件好、生產水平高的地區,應選用矮稈抗倒、耐肥性好,增產潛力大的高產品種;在旱薄地區,應選用耐旱耐瘠、增產幅度大的品種。
③根據耕作制度選用良種壹年兩熟(如小麥─棉花、小麥─玉米套種)地區,選用早、中熟品種。壹年壹熟地區,可選用適當晚熟的品種。
④根據當地自然災害特點選用良種在高寒地區,選用抗寒耐凍品種;在丘陵旱地和幹熱風經常發生地區,應選用抗旱、抗青枯的早熟品種;在多濕地區,選用耐濕性強、抗土傳花葉病、休眠期長的品種。
平原灌溉區:
主要推廣豫麥2號、豫麥4號、豫麥7號、豫麥9號、豫麥10號、豫麥11號、豫麥13號、豫麥16號、豫麥17號、豫麥18號、百農3217、偃師4號、鄭州821、陜農7859、冀5418、徐州21號、西安8號、溫麥6號、百農64等。豫東南地區應用豫麥3號、豫麥4號、豫麥12號、豫麥15號、豫麥18號和豫麥21號、85中33、宛7107等。
丘陵旱作區:
主要應用豫麥5號、豫麥6號、豫麥8號,鄭引1號、偃大25,濟源728,小偃4號、6號,鄭6輻、豐產3號、鄭旱1號等。
沙堿薄地:
主要應用豫麥1號、豫麥2號和豫麥6號、豐產3號、7023、百農3217、矮豐3號等。
粘土地:
主要推廣宛7107、南陽75-6,偃師4號、7023、鄭引1號、鄭州741,豫麥21,內鄉182,內鄉184等。
稻茬區:
主要推廣應用豫麥2號、豫麥5號、宛7107、7023等。
2、種子準備:
①發芽試驗:方法有兩種。
第壹為直接法:用培養皿、碟子等,鋪幾層經蒸煮消毒的吸水紙或衛生紙,預先浸濕,將100粒種子放在上面,然後加清水,淹沒種子,浸4-6小時,使其充分吸水,再把淹沒的水倒出,把種子擺勻放好,以後隨時加水保持濕潤,也可用經消毒的沙布浸濕,把種子擺在上面,卷成卷,放在濕度適宜的地方,逐日記載發芽粒數,到第7天時計算發芽率。
第二為間接法:即紅墨水、染色法。取200粒種子,分作兩份浸於清水中2小時,取出後用刀片從小麥種子腹溝處通過胚部切成兩半,取其壹半,浸入紅墨水10倍稀釋液中1分鐘,撈出用清水洗滌,立即觀察胚部著色情況,種胚未染色的是有生活力的種子,完全染色的為無生活力的種子,部分斑點著色的是生活力較弱的種子。發芽率=(7天內發芽種子數(或未染色數)/發芽試驗種子數(100))*100%。當發芽率在90%以上時,可按預定播種量播量;發芽率在85-90%之間的可適當增加播種量;發芽率在80%以下的則要更換種子。
②曬種:播前10天將種子攤在葦席或防水布上。壹般厚度以5-7cm為宜,連續翻曬2-3天。隨時翻動,晚上堆好、蓋好,直到牙咬種子發響為止。註意不要在水泥地、鐵板、石板和瀝青路面上曬種,以防高溫燙傷種子。曬種的作用是:促進種子生理後熟,打破休眠,促進呼吸,提高種子生活力和發芽勢、發芽率;殺死或殺傷病原菌蟲卵或幼蟲等。
③精選種子:主要是保證種子大小整齊,去除破損粒、草籽和帶有病蟲的籽粒。有條件的可選用精選機;沒條件的可用篩選、風揚等方法,將碎粒、癟粒、雜物等清理出去。
④藥劑拌種:為防治地下害蟲和苗期多種病蟲害,每100公斤麥種可用甲基異柳磷或對硫磷,或辛硫磷100克,或1605乳劑10ml,或75%的3911乳劑20-30ml,兌1kg拌種堆悶3--4小時,晾幹後拌15%粉銹寧200克,以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和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稈黑粉病等。
⑤激素浸種:在幹旱和幹熱風常發區,每畝用抗旱劑1號50克加水1公斤拌種,可刺激幼苗生根,促使根系下紮,減少葉面蒸騰。在高水肥地,播種前結合藥劑拌種,用50%矮壯素50g,或用0.5%矮壯素浸種,可促進小麥提前分蘗,麥苗生長健壯,並對預防小麥倒伏有明顯效果。
⑥微肥拌種:用0.2-0.4%的磷酸二氫鉀,0.05-0.1%的鉬酸,0.1-0.2%的硫酸鋅,0.2%的硼砂或硼酸溶液浸種。
3、機械準備:
即在播種前應完成拖拉機、犁、耙、種播種機等農機具的檢修和適當的調整工作,並備足必要的配件。播種機械要在播前試播,保證下種量準確,播深適宜,行距適當,下子均勻壹致。
4、確定適宜播期:堅持以下原則:
①品種特性:冬性品種宜早播,半冬性品種次之,春性品種較晚播。同壹類型品種中,冬性(春性)強者播期適當提早(拖遲),冬(春)性弱者宜適當拖遲(提早)。
②地理位置和地勢:緯度和海拔越高,播期應早壹些,大約海拔每增加100米,播期提早4天,在同壹海拔高度,緯度遞減1度,則播期約推遲4天左右。
③冬前積溫:根據小麥越冬的壯苗標準(春性6葉1心,半冬性7葉1心)和每長壹片葉所需的積溫約70℃,則根據積溫確定播期的具體方法是:從當地多年的氣象資料中,找出晝夜平均溫度穩定降到0℃的日期,由後向前推算,將逐日晝夜平均溫度大於0℃的溫度累加起來,直到總和達到或接近所要求的積溫指標那壹天,可作為理論上的最適播期。這壹天的前後3天左右,可作為該地區各類品種的適宜播種期範圍。
④土、肥、水條件:粘土質地緊密,通透性差,播期宜早;沙土地播種期宜晚;鹽堿地不發小苗,播期宜早。水肥條件好,麥苗生長發育速度快,播期宜晚;旱地或缺墑時,播期宜早。
根據以上原則,我省不同地區小麥的適宜播期分別為:
北部地區:
①西部山地丘陵區:
9月20日~10月5日
②豫西北山前平原區:
半冬性品種:10月5日~10日
春性品種:10月8日~15日
③豫東北平原區:
半冬性品種:9月30日~10月10日
春性品種:10月8日~15日
中部地區:
①豫西丘陵旱作區:
9月25日~10月10日
②中部緩坡平原區:
半冬性品種:10月5日~12日
春性品種:10月10日~15日
③豫東黃淮沖積平原區:
半冬性品種:10月5日~10日
春性品種:10月10日~15日
南部地區:
①準北平原區:
10月10日~25日
②南陽盆地:
10月15日~25日
③淮南稻茬區:
10月20日~30日
5、確定適宜的種植方式:
原則:①統籌全年作物均衡增產,盡可能滿足不同耕作制度的要求。如在麥田兩熟套作區要預先留出棉行、玉米行、花生行等。②要考慮地力、播期和播種機具等條件。如肥力高、播期早時,可適當加寬行距,或采用寬窄行種植。③應考慮不同類型品種對播種方式的要求,如分蘗力強、株型高大者,行距應寬些。
不同產量水平,應采用的播種方式為:
(1)350公斤產量水平選用寬幅條播,如有的地方改制的寬幅耬,播幅7厘米,行距20厘米,或采用行距23厘米的耬靠播等。
(2)500公斤左右的產量水平選用寬窄行播種,寬行距30-33厘米,窄行距13-20厘米,壹般有30×20,30×17;33×17,33×13等。
(3)粘土質土壤可選擇重播,即為了避免缺苗斷壟,而把既定播量壹分為二,在第壹遍播罷,重前耬再播壹遍。
(4)晚茬稻茬麥田,可撒播,以保證適時播種。
6、確定適宜播種量:
原則:“以田定產,以產定種,以種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量”。即:根據土壤肥力水平和產量水平,確定適宜的品種;以種定穗是根據不同品種穗產量指標,定出每畝成穗數;以穗定苗就是根據單株成穗數定出合理的基本苗數;以苗定播量,即在基本苗確定以後,根據品種籽粒大小,發芽率及田間出苗率等,計算出每畝播種量。計算公式為:
畝播量(公斤)=畝計劃基本苗數×千粒重(g)/發芽率(%)x出苗率(%)x106。例如:在河南中部地力較高的麥田,可選用豫麥18、豫麥21或豫麥25號,目標產量為500公斤時,需成穗42萬,按單株成穗4個,每畝基本苗應為10.5萬,若幹粒重為42克,發芽率為95%,田間出苗率為85%,則畝播量=105000×42/(0.95×0.85×106)=5.5公斤
各產量水平下的播量為:
350公斤左右:畝播量8~10公斤
450公斤以下:大穗型品種(如8679,93中6等)播量為5~7.5公斤
多穗型品種(如溫麥6號等)畝播量為4~6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