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把完整的鏡子打碎,夜晚的枕頭都是眼淚。”
這首叫做《我曾》的歌曲,演唱者隔壁老樊,他的音樂被評價開口便直擊內心,讓人想起李宗盛。
世人以為他和李宗盛壹樣,是個半生倥傯、滄桑的音樂人,事實恰恰相反:隔壁老樊,1998年出生,20出頭的大學生。
有人覺得他的長相是梁博和李榮浩的結合。
2017年至今,隔壁老樊的歌,唱壹首紅壹首,從《姬和不如》《關於孤獨我想說的話》,到《多想在平庸的生活擁抱妳》《我曾》。
比起音樂人汪峰緊鑼密鼓的發專輯攻勢,他的原創數目還不過零頭。但偏偏就是這幾首歌,作品累積播放超100億,評論數量超248萬。
僅拿數據成績來看,隔壁老樊儼然已具備“歌壇壹哥”的架勢,但事實上,還有更多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
甚至覺得有些“無厘頭”。
01
隔壁老樊的數據實績,是很多樂壇資深前輩們也望塵莫及的。
除了播放量,還有更直觀的平臺音樂收藏數量。隔壁老樊音樂收藏數高達600多萬。
由於壹年來,在音樂平臺穩居華語歌手榜前排,在年度音樂榜單裏,隔壁老樊拿下年度最熱華語專輯,和新上架熱度最高單曲。
另外,在壹系列年末頒獎上也成為了大贏家。亞洲音樂盛典上,拿下“年度最佳唱作人”;亞洲紅人盛典拿下“年度最受人氣男歌手”。
壹連串榮譽加身,按理已火到人人皆知,匹敵超級偶像級別。像之前同樣達到“全網百億播放”的薛之謙,走紅程度從廣告代言,綜藝節目,再到緋聞八卦,堪稱承包壹整年娛樂圈話題。
然而,隔壁老樊並沒有成為又壹個全民偶像。在線上有著“三巨頭”稱號的他,線下卻無人識,還遇到了“被質疑不是本人”的尷尬。
只聞其歌不知其人,隔壁老樊的紅與不紅,怎麽有這等反差?
02
很多人發現,隔壁老樊是典型的“歌紅人不紅”。
而這個“歌紅”背後,還不是被大眾“主動捧紅”的那種,是平臺通過新歌推薦,個性化推薦等途徑撒網傳播,讓很多人“被動“”聽了他的音樂。
不得不說,如今國內音樂生態在不斷優化,當原創歌手進入市場,不用擔心會因沒有公司、媒介宣傳而減少曝光。相反,互聯網平臺流量資源,推廣幅度遠勝傳統模式。
可原創音樂人成千上萬入駐,同樣也享受資源福利,最後爆款怎麽就出了隔壁老樊?
很多時候,內容決定聽眾***鳴程度。
隔壁老樊的歌詞接地氣,旋律有爆發,是能讓普通人對號入座的音樂。
在歌曲評論裏發現,壹首歌堪稱壹篇“命題作文”,主題明確,從孤獨到平庸,從失戀到貧窮,可以讓年輕人抒發內心感受。
但對於年輕人而言,或許他們又只是找到了情緒釋放的窗口,只是自說自話感慨人生艱難,其實很少以專業角度欣賞音樂本身。
無論是如今流媒爆款音樂,還是十多年前彩鈴排行榜,評判音樂的首位標準更多是流行,其次才是專業。
可如果從歌曲質量等方面來看,隔壁老樊還遠沒有“樂壇壹哥”的高度。
聽他的歌多了會發現,內容表達多是孤獨、流浪、平庸等情緒關鍵詞,內核顯得單薄。
《四塊五》中,唱著沒有四塊五的妞,沒有三塊五的海景房,被人質疑窮酸氣,還不如聽何勇的《姑娘漂亮》。
03
隔壁老樊的火,離不開流量的助力,流量越大就有越多人為他買單。
但為什麽又紅得沒辨識度?
或許,聽眾買單的是他唱的這首歌,就像以前使用手機彩鈴的人,並不會刻意去了解歌手長什麽樣子。以至於如今,大家還在辨別唱《老鼠愛大米》的楊臣剛,與王大治、孫楠的區別。
如果說隔壁老樊是“歌紅人不紅”,那麽改成“人紅歌不紅”的方向,這條路能成功嗎?
在流量為王的環境下,這條路正被不少偶像歌手實踐著,同樣具有光鮮亮麗的數據成績。
例如壹發專輯,壹開演唱會,幾分鐘內就能把售票網站整癱瘓,門票就算被黃牛哄擡到天價,也還是照樣有人買。
但也同樣的,偶像歌手不被大眾清楚辯識,因為實際上多是粉絲在買單。
這壹點,黃子韜想必深有感觸,之前他在微博上深夜發聲,稱自己的新作如果不打動除了粉絲以外的人,只能被迫無奈改行當戲子。
其實,除了網絡素人和人氣偶像,兩類雖有流量卻缺少大眾辯識的類型,樂壇還有第三種缺少大眾認知的專業派類型,像梁博,華晨宇等是近幾年代表性人物。
他們的音樂內容由於註重自我,不具備大勢流行的流量。
但幸運的是,個性化標簽讓他們積累粉絲圈層,最終得以在市場和理想間找到相對平衡,不至於因為理想主義,而失去維持生計的市場銷量。
04
梳理樂壇從唱片階段,發展到互聯網時代,從盜版橫行,進化到現在的版權意識。這麽多年來,要說到兼具流行與世俗,通融普通人群與專業層次的音樂,像李宗盛這樣的大師屈指可數。
所以,當年輕歌手動不動就被冠以“少年李宗盛”時,有很多人是並不茍同的。
聽李宗盛的歌,《當愛已成往事》讓人幡然醒悟,人生沒有誰並不會不同;《給自己的歌》讓人悲涼接受,想得卻不可得,妳奈人生何。
老李的滄桑是通過歌詞構成故事,以成熟全面,客觀冷靜的態度探討人生,而不是壹味沈浸某種極端情緒。
總體來說,真正意義上的流量是用作品口碑,壹代接壹代不斷傳遞出來的,而不是平臺壹味制造出流行假象。
否則就像鄭鈞說的,以前榜單上的歌是好聽才會火,現在的音樂,卻是平臺告訴妳很火,實際上“好聽效果”打了折扣。
壹個歌手要想紅到人盡皆知,成績口碑兩手抓很難。或許有人會說,唱歌得先確保賺到錢養活自己,因此追逐流量商業化音樂,迎合大眾審美情緒無可厚非。
但倘若都以復制隔壁老樊為成功模板,大家會喜歡那樣的樂壇氛圍嗎?這是歌壇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