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歷史
據史料記載,巴音早在唐宋時期就在貴州興義、安龍、冊亨、望謨等布依族聚居區流傳。清代彈唱是巴音的業務之壹,各種戲曲如生活、詩詞、清純、審醜等都是不化妝唱的...(據《清稗筆記》)。至此,八音已經發展成為壹種曲藝唱法。據相關資料顯示,布依八音在明清時期曾壹度流行。盤江流域的布依族村寨,壹般都有教樂坊的八音堂教授布依族八音技藝,長期表演八音坐唱的八音隊有300多人。新中國成立後,興義布衣巴音隊多次應邀到國內外演出,被譽為盤江的奇葩、人間絕響、聲音的活化石、南盤江沿岸的藝術明珠。
發展歷史
在八度唱法發展的鼎盛時期,另壹種新的文學形式悄然興起。這是布依戲。布依戲產生於清初,但關於它是何時形成的,眾說紛紜。第壹,根據老戲曲家的家譜推算,大概是乾隆年間。第壹,據《興義縣誌》記載,光緒初年(1875),巴結王土司的興義氏宗親王壽山提議,第壹次有許多人制作特殊的服飾,登臺討好老壩。
至此,布依戲真正完成了她的發展,不僅有了曲調、聲部、表演、服飾,也成為了劇種之壹。布依戲是在八度唱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見中國戲曲音樂集成貴州卷布依戲音樂卷)。從表演上看,布依戲有動作,有化妝,有特殊的服飾,這些恰恰是八度歌手所不具備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性能是兩者的主要區別。這也成就了兩種不同形式的文化藝術。
從純器樂到表演唱法,再到八度唱法,再到布依戲,形成了四種曲式的獨特景象。而且這四種音樂形式並沒有被歷史的浪潮所窮盡,但目前它們同時存在,形成了壹個屋檐下的四位音樂家,這是極其可貴的。這為研究民間文藝的演變和發展提供了壹個活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