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梅縣境內有山曰黃梅山,人們在山上采茶時引頸高歌,這就是采茶歌,後來就發展成了黃梅調——黃梅戲。安徽宿松說:這個說法來源於《宿松縣誌》。據記載,宿松縣早在清鹹豐年間就舉辦過黃梅調的公開演出,比自稱黃梅調起源地的黃梅縣早了近百年。湖北懷寧說:無獨有偶,湖北懷寧也有個黃梅山,而黃梅戲就起源於懷寧縣的民歌小調。
這個說法是最靠譜的,因為黃梅調的唱腔就是懷寧地方方言的腔調,和湖北黃梅縣關系不大。但是為什麽現在普遍認同湖北黃梅說呢?這是因為1958年,毛主席在湖北觀看過湖北黃梅縣的黃梅戲劇團演出的《過界嶺》,當時主席就隨便問了句:妳們湖北的黃梅戲怎麽跑到安徽去了?單排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以後湖北黃梅說就被主流觀點普遍采納了。
安徽省黃梅戲發展基金會副會長柏龍駒說,如果“戲因縣名,縣因山名”,湖北黃梅縣有個黃梅山,就說“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那麽,安徽懷寧也有個黃梅山,兩個“黃梅山”,究竟哪個“黃梅山”與黃梅戲有瓜葛呢?柏龍駒先生進而考證,黃梅戲的語言和聲腔是以安慶、懷寧地方話為依托,與懷寧黃梅山壹帶民歌小調完全壹致的,而與湖北黃梅縣地方話大相徑庭。所以他認為,黃梅戲起源於安徽懷寧的黃梅山上,其理由與說法也比較令人信服。
黃梅戲是在桐城縣羅嶺鎮嚴鳳英的壹出《天仙配》唱響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之後,才真正形成壹個劇種的。嚴鳳英是黃梅戲的開山鼻祖,桐城羅嶺(安慶市郊區)的山水、風俗人情孕育了這位傑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沒有嚴鳳英就沒有當代的黃梅戲。當地人認為,黃梅戲具體來源以無從考證,但是嚴鳳英是將那些小調、民歌形成壹個劇種的,因此嚴鳳英才是黃梅戲的開創者,因此黃梅戲的發源地應屬安徽桐城。
廖理南先生通過查閱《中國戲曲誌》、《黃梅縣誌》、《宿松縣誌》等文獻資料發現,在黃梅戲發展史上,宿松有十幾項第壹。例如:第壹個專演黃梅采茶戲。從明代中葉開始,宿松人就於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嶺街上專演黃梅采茶戲;
第壹個將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臺楹聯。清代道光年間,當地人把《送香茶》、《西樓會》等十幾個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臺楹聯;第壹個進行“官方公演”。宿松於1853年將黃梅戲由草野請進官方的縣城公演,比《黃梅縣誌》記載的“黃梅戲1934年進黃梅縣公演”早81年;
根據這些記載,廖先生認為,黃梅戲的發源地應屬於宿松縣。這種說法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並且在當地形成壹種熱潮。不過筆者認為,爭這些傳統文化的起源地沒什麽意思,有這份心思還不如將我國眾多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是逐漸的看著它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