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歷史悠久,從考古發掘,瓦山有戴墓墩遺址,前進通界村有朱王廟遺址,黃姑有平丘墩遺址,新倉有大墩頭遺址,前進圖澤村有圖澤遺址,馬廄廟有馬廄廟遺址,勝利大南門大墳塘遺址,李墩村有李墩遺址,最近發掘林埭鎮莊橋墳遺址等。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獸骨等遺物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屬良渚文化和馬家浜文化距今約6000—5000年)先民已在這裏從事勞動和繁衍生息。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屬越國,後屬吳國,再屬越國。戰國時楚威王敗越,為楚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統壹六國後推行郡縣制,置會稽郡,次年建海鹽縣,治城在華亭鄉(今上海市金山區)山名柘山,林名柘林,平湖為其西南境。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治陷為湖,名柘湖,海鹽縣治移武原鄉(即今平湖,春秋時為武原鄉)。
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屬荊國王劉賈封地,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屬吳國王劉濞封地,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時屬揚州。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改縣曰展武。
東漢光武帝三年(公元27年)復名海鹽。順帝永建二年(公元 127年)縣治陷為湖(今東湖),徙縣治於齊景鄉之故邑城。
三國時為東吳屬地,設鹽場南場於白沙灣西。
東晉成帝鹹康七年(公元341年)治陷入海,移馬嗥城。
南北朝時,宋和南齊未變。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析置海鹽、胥浦兩縣,隸於吳郡。改為武原郡,不久復為海鹽。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分吳郡鹽官、海鹽、前京三縣置海寧郡,不久廢。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壹度入鹽官縣隸杭州。
唐高祖武德少九年(公元608年)復置海鹽縣,後多次置廢,三次入嘉興縣,壹次入吳縣。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復置海鹽縣。平湖為海鹽東北境。
唐武宗會昌四年(公元844年)置乍浦鎮遏使。
五代時,吳越(錢鏐)仍設乍浦鎮遏使。
南宋寧宗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設當湖酒庫。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設當湖務、乍浦務、廣陳務及乍浦市舶司。
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海鹽縣為海鹽州,隸嘉興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海鹽縣,當湖務改當湖課稅局,廣陳、乍浦務裁廢。
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邑人參政葉春,請遣官巡行江南諸大郡,上命大理寺卿胡概同行往,胡概進言,嘉興府所屬嘉興、崇德、海鹽三縣,為裏壹千九百三十有九,民二十九萬六千三百戶,稅糧八十五萬余石,課程軍需等項視他府加數倍,政繁事冗,宜增設縣治,建官分理。上命行在吏部員外郎佘亨往同浙江布政司,按察司相度其地,詢問其民,計議以聞。至是,亨還奏嘉興府宜增設平湖、秀水、嘉善、桐鄉四縣,詔報可。於是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二十八日析海鹽縣東北境置平湖縣治當湖鎮,轄大易,齊景、武原、華亭四鄉,隸屬嘉興府。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信國公湯和置乍浦守禦千戶所,勘地築乍浦城。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九月十二日,為禦倭築縣城城墻。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置東北二甕城,四十壹年(公元1562年)增築城垛,城高2丈5尺,寬2丈,周圍9裏,有陸門、水門各5座,城河闊5丈多。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上旬,清軍南下抵達嘉興,六月二十三日朱圖龍署平湖知縣,閏六月初五清軍令“剃發”遭民反抗,知縣朱圖龍遇刺身亡,七月二十三日清兵屠縣城,在平的丹陽人王四在東城門口抵禦清兵身亡,城內居民得以逃生。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開海禁,乍浦為開放口岸,歸寧波海關轄15口岸之壹。
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十五日,太平軍攻克縣城,十八日離去。八月初五復克縣城,復退兵嘉興,十壹年(公元1861年)三月初十太平軍三克縣城,建立地方政權,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十壹月初七,太平軍戰事失利,平湖守將陳殿選降清,十壹月十二日乍浦守將熊建勛亦降清,太平軍統治平湖結束。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十六日新豐有300余人來平湖自稱民軍,著知縣高莊凱交印,未果。九月二十日嘉興軍政府派民軍來平湖,知縣高莊凱逃逸,地方各界推薛振基為民政長,平湖光復。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建立縣公署,改民政長為知事,撤道廢府,平湖直隸浙江省。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浙江省復設道,平湖隸屬錢塘道。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5月廢縣公署,成立縣政府,知事改縣長,取消道制,平湖直隸浙江省。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浙江省設置九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湖隸第二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1月5日, 日軍在全公亭、金絲娘橋壹帶登陸。11月18日, 日軍侵入縣城,平湖淪陷。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 25日縣長關震東率員進縣城接管縣政,9月3日日軍離境。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5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十八師進駐平湖,國民黨暫編第八師潰退,平湖宣告解放。6月1日平湖縣人民政府成立,10月1日平湖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和國誕生。
1950年5月,埭乘鄉4個村劃入嘉善縣。騎蓮鄉10個村劃入海鹽縣。
1958年11月,海鹽縣西塘和嘉興縣鐘埭、曹橋3個公社劃入平湖縣。
1961年12月,西塘、海塘、元通3個公社劃還海鹽縣。
1968年11月7日成立平湖縣革命委員會,取代中***平湖縣委和縣人民委員會。
1981年9月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恢復縣人民政府。
1991年6月28日,撤銷平湖縣,設立平湖市(縣級市)。
2、南河頭,古稱鳴珂裏,位於當湖鎮,東與建國路相接,西至迎瑞橋,明天啟版《平湖縣誌》“縣治城內全圖”已有標註,清光緒版《平湖縣誌》載:“……西之北由胡家匯為橫街,壹日鳴珂裏,俗稱南河頭。”平湖設邑(1430)之時,鳴珂裏已頗具街區規模。歷史漸進,滄桑變遷,雖經時光侵蝕、兵燹戰亂,但南河頭古風古貌猶存。
據平湖市人民政府平政發(1998)127號文,南河頭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域);1999年4月14日,由省文物局、省建設廳組成的專家組壹行5人,來平湖調查考察,認為南河頭是平湖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保護價值。2000年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發(2000)27日號《批轉省文物局、省建設廳關於公布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報告的通知》,將南河頭列為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漢塘之水西來,逶迤流入甘河,似玉帶鑲嵌其間,用條石壘砌的駁岸整齊劃壹,駁岸上栓船石鼻隨處可見;姿態各異的水踏渡半淹水中,猶抱琵琶半遮面。梁式石橋迎瑞、鳴喜、利市、秀源、永凝,古樸莊重;武康石鋪就的石板路舊跡斑斑。壹群晚清民宅鱗次櫛比,包藏著江南古建築豐富的文化內涵。特別是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的莫氏莊園為標誌的名門望族宅第,其規模寬宏、布局緊湊、構造精致、雕飾華麗、高低有序、錯落適宜,昔日的威風可以想見。有比比皆是的白墻青瓦、壹門三吊撻;木結構的市民宅第,其樓上為臥室,樓下為客堂,後宅為竈間,舊時民情依稀可辨。有平湖望族葛氏所創的當湖最早的新式學堂――稚川學堂,辦學三十五年,培養了大批專家學者,如中科院學部委員冶金專家鄒元燨、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水稻專家俞履圻、著名古文獻專家周振甫等等,其輝煌永載史冊;現學堂舊址雖已移作他用,然睹其屋舍墻垣,仍可感受昔日風貌。
“文筆巍巍出水央,登臨直接五雲鄉。寒飛海上諸山雨,月落城中萬瓦霜。禮佛悠悠扳疊磴。法堂鐘磬朝還暮,不是瀛洲是上方。”這是明貢生馮敏效《沙汀塔院》壹詩。報本塔乃平湖標誌性古建築,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曾任刑部主事的邑人陸杲發起。當時竣工的寶塔有七層,拔地十九丈余,四周華檐圍繞,翹角皆有懸鈴,風動鈴鳴,聲傳數裏。塔建成後,陸杲等人又在塔旁建報本寺,至萬歷七年寺院建成,塔寺合稱報本塔院。
歲月荏苒,報本塔經塌圯、重建與不斷的修葺,現存之塔為五層,通高49.14米,平面為八角形。從南口入塔,有螺旋形石級直達頂層。層次之間有圓形空間,為穹窿頂所隔。頂層中有壹根雙人合抱的大木柱。木柱穿透塔頂,沈重壯觀的鐵塔剎套置其上。登臨報本塔,遠望九峰,近瞰東湖,旖旎風光,盡入眼中。
寶塔圩在東湖中,本不與陸地相連。後於康熙和雍正年間,分別建成啟元橋和通濟橋,俗稱西寶塔橋和東寶塔橋。清陸秋山有詩雲:“壹水拖藍打漿平,啟元通濟兩橋橫,斜輝半落雲山外,塔影波光照眼明。”壹派迷人的風景。
清代和民國期間,報本塔院為著名古剎,有僧眾數百,香火鼎盛,縉紳、富戶多在塔院舉辦佛事。塔院風景優美,引人入勝,壹年四季,遊人不絕。
數百年滄桑,歷經人為與自然的損壞侵蝕,報本塔有所傾斜,塔身日趨蕭索。2000年底,在市委市府的重視與有關部門努力下,報本塔糾編與基礎加固工程順利完成;2002年7月,報本塔塔身恢復性維修工程啟動,估計到2003年初全面完成。1992年,經主管部門批準,平湖市佛教協會在寶塔圩東南角靠湖邊重建報本寺,第壹步建天主殿,於當年四季度落成,開始接待香客。殿東側建小花園,園東又先後建平屋五間和兩層樓房五間,作為食堂、彌勒室和僧眾宿舍。1997年,在報本塔以東,興建大雄寶殿,殿基為漿砌塊石,五開間,黃色琉璃瓦頂,高大莊嚴。信徒慕名而來,香火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