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中國搞點象梁祝那樣交響曲嘛,現在基本上是馬屁歌曲,中國音樂界真無人嗎?

中國搞點象梁祝那樣交響曲嘛,現在基本上是馬屁歌曲,中國音樂界真無人嗎?

,《梁祝》的愛情主題是人類***通的永恒主題,在全世界都能產生***鳴。在此基礎上,《梁祝》實現了東西方文化的有機融合,彰顯出獨特的民族性。《梁祝》在音樂語言方面充分吸取了中國傳統藝術精髓,比如越劇、古箏曲、紹劇、昆曲等。“《梁祝》是古典音樂民族化的典範。現在很多作品藝術性挺高,卻脫離了觀眾們的民族文化心理,脫離了其應有的生存土壤,自然也占據不了人心。”

《梁祝》使得中國的音樂家們在創作時愈發重視民族性和民族元素,不過真正能做到中西方渾然天成的並不多。正如《梁祝》曲作者之壹陳鋼所說,“融合”不是“湊合”,《梁祝》裏中西文化的融合非常自然,不勉強。現在很多作品中,中國的旋律、外國的技法像水和油壹樣彼此分離著。“《梁祝》的動機是越劇唱腔,是純中國的,但它既然是壹部交響樂作品,就必須要按照交響樂的創作規律辦事。當初我們也曾想過在裏面加點什麽‘中國特色’,比如民樂中的彈撥樂什麽的,但還是拿掉了,原因是和交響樂團不搭調。”

-技術堆砌怎能有靈魂?

《梁祝》誕生的年代,集體創作比較普遍,直到之後的樣板戲,也是這樣壹種有中國特色的創作模式。改革開放後,國外新思潮湧入,中國的作曲家們開始了實驗和先鋒作品的探索,如譚盾的《離騷》、葉小綱的《第壹小提琴協奏曲》、郭文景的《川崖懸葬》等——交響樂創作逐漸從集體回歸個人。

不過,伴隨作曲家努力凸顯創作主體的獨立思考,出現了作品過於註重技巧、過於追求藝術個性的問題。換言之,很多音樂創作開始脫離大眾、脫離生活。作曲家關峽說:“現在音樂創作不乏純粹的技術堆砌,這樣的作品怎能有靈魂和情感?自然也難以和聽者產生溝通、交流,而靈魂和情感恰恰是創作壹部音樂作品最基本的前提。”他認為,創作者不接地氣,只能是把創作之路弄得越來越窄,交響樂愈發成為“小小眾藝術”。純粹為藝術而藝術,也很難走進人們的心裏。“這也是我們今天回望經典《梁祝》,應該產生的反思之壹。”

-“忙的忙死,閑的閑死”

當前,中國作曲家創作主要依靠作品委約。在關峽看來,目前國內委約呈現兩極分化——壹些業已成名的作曲家積壓了大量委約邀請,卻應付不過來;而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作曲者沒有太多機會。“打個比喻是忙的忙死,閑的閑死,簡直就是‘馬太效應’。”關峽說,“在國外,行業內有規定,壹個作曲家不能同時進行兩部或以上委約作品的創作。這樣的限制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使作曲家創作出高質量作品。”目前國內尚無類似規定,只能寄希望於作曲家們的自律。

另據了解,在世界樂團的交流中,有壹些不成文規定,如英國BBC交響樂團到匈牙利演出,首先演出英國當代最好交響樂作品,之後是當地匈牙利作品,再有壹首是最適合自己樂團表述和詮釋的作品。但是國內邀請世界級樂團來演出,卻壹般不遵守這樣的規則。各種國外團體到中國訪問演出,幾乎沒有被要求演奏當代中國作曲家作品的例證。

-“忘卻”《梁祝》往前走

客觀講,近年來中國嚴肅音樂作曲家在世界上也取得了顯赫的成就,不少作品在世界比賽中獲獎,產生了壹定的影響。與此同時,演出團體也愈加重視對中國作品的推介和演出。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多年來壹直致力於中國作品的推廣,並促成了中國很多作曲家的優秀作品的常演、長演。

然而,壹個現實的問題是,這些作品的影響力仍然難和《梁祝》、《黃河》的影響比肩。

“時代變了。”關峽說。他認為,《梁祝》的出現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是在特定時代環境下出現的特有的作品。在交響樂進入中國還不及半個世紀、中國作曲家在創作技法等方面還與世界存在很大差距的情況下,《梁祝》是個奇跡,不可復制也不可超越。如今,在世界上有影響的中國作品不在少數,只是未成“奇跡”。除了作曲本身因素外,不能忽視的因素是社會環境、傳播方式等發生了很大改變。

唐建平說,《梁祝》從創作技藝上講,並不具有絕對的優越性和不可比擬性。現如今中國的交響樂創作水平相比《梁祝》那個時期提升了很多,而創作出比《梁祝》藝術性更高的作品,才是更好的目標。這也正如壹位文藝評論家所言:不要再留戀於當初的形式,應該有新的尋找和突破。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其實應該“忘卻”《梁祝》,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