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宋代著名婉約和豪放詞人的介紹和作品籍

宋代著名婉約和豪放詞人的介紹和作品籍

風雪漫道——蘇軾

就宋詞的格式來說,不外乎婉約豪放兩種。現今詞學研究界認為,應該是重豪放,輕婉約的。因為豪放派基本上以愛國,保家,民族,大氣為重,內容健康,而婉約派則以酒色和風花雪月為描寫對象,忽視了思想、內容。然而在宋代詞流行的時候,是以婉約派為主流的。自唐末五代花間詞流行開始以來,到宋代蘇軾開豪放壹派壹直是以婉約派為代表的,況且婉約詞在數量上也占有絕對的優勢且佳作頗多,就是豪放派代表人物蘇東坡和辛稼軒也不乏婉約名作。現在我們就來說說蘇軾的婉約代表作品。

蘇軾是豪放派代表作家早有定論,然蘇的婉約詞作也非常難得,大詞學家吳世昌先生認為:蘇軾真正稱的上豪放派作品的不過十數首而已,余者並未擺脫“旖羅香澤之態”。蘇軾的婉約詞作首推《水龍吟》。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壹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壹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首詞描寫了楊花的形態和神韻,幽怨纏綿,雖屬詠物,真是抒情,“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正說明了這壹點。“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化用唐人金昌緒的《春閨》詩“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形象的描述了閨婦的思夫之情。

“思量卻是,無情有思。”句化用杜工部的“落絮遊絲亦有情,隨風照日宣轉舉。”和韓文公的“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做雪飛。壹說有情,壹說無思,此句兼而化用,是乃妙句天成,又有“嬌眼”句,以佳人明眸喻嬌柔的柳葉,引李商隱的“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具有情”句。於是有宋詞人張炎贊蘇軾的《水龍吟》“真足壓倒今古”,實不虛也。

蘇軾是著名的文學家,和父弟並稱為三蘇,又是唐宋八大家之壹,在上文中我已經對蘇軾的婉約詞作了有關的說明,現在我們對蘇軾的其他方面說說。

蘇軾不光作詞開創豪放壹派,而且蘇軾的詩也寫的很好,蘇軾的詩各體皆有,四五六七,雜今古什麽體的詩蘇軾都寫的很好。蘇軾尤其以七言古詩寫的最好。但是蘇軾的詩的成就相比於。其他的方面來說是最差的。

蘇軾的豪放詞開詞家壹派,蘇軾以前的詞人中能寫壹些較為豪放的詞的作家就是範仲淹,和年齡略長於蘇軾的大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蘇軾步入詞壇以後,便創立豪放詞,時值當時詞壇正是柳永聲名赫赫,婉約詞大行其道。蘇軾的豪放詞壹問世便給當時的詞壇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他的豪放詞成熟於其在密州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其作品高峰就是名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而蘇軾的某些詞雖然豪放但是卻不是同壹種類型,他的《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八聲甘州寄參寥子》等等卻是沈郁頓挫,寄慨萬端。這種豪放詞後來為辛棄疾所繼承,開南宋豪放派詞壹脈。蘇軾曾經有壹次問自己的門客自己與柳七詞相比如何,他的門客的回答也成為人們區分婉約與豪放詞的區別了。“柳郎中詞,適於十七八女孩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汗,銅琵琶,鐵灼板唱“大江東去”。蘇軾的婉約詞和清新自然的農村題材的詞也都很有特色,蘇軾歷來主張文貴自然,不願以聲律害人,這也與其豪邁不羈的性格有關,也是蘇軾使詞這原來的音樂附屬品變為壹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後來的蘇門四學士之壹的晁補之文中曾對自己的老師這樣評價:“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中縛不住者”。

蘇軾能列名唐宋八大家,足見其文章寫的如何了,其實蘇軾的散文無論是叢數量還是從質量上來說在八大家中都是首屈壹指的,蘇軾的前後《赤壁賦》我個人認為是可以和諸葛孔明的前後《出師表。相提並論的,蘇軾的這兩便文賦都寫的很美,而且寫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境界。前壹篇寫秋遊赤壁“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而後壹篇寫冬遊赤壁“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前壹篇寫秋夜之景,後壹篇寫冬夜特色,卻都給人以美的感受。蘇軾壹生宦海沈浮從仕四十年時間,有三十年是在地方上度過的可以說是“身行萬裏半天下”,他先後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穎州,揚州,定州,英州,惠州等等,最後死於常州。其壹生足跡遍及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海南安徽等省。所到之處寫了不少的遊記。別人的遊記都是由景抒情,而他的確是由景而議論,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在高中時學的他的《石鐘山記》,那是反駁李勃的關於石鐘山山名由來的壹篇駁論性質的遊記。蘇軾壹生總想為國家盡忠盡力,加之其憂國憂民,並且與當權的王安石,後來的司馬光政見不同,所以寫了不少的政論,史論和奏議。如其成名作《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禦侍制科策》、《思想論》、《上神宗皇帝書》等等。這些文章雖然不是散文,但是確是最足以代表蘇軾文風的文章,其文風氣勢雄渾,縱橫恣肆,滔滔不絕。乃有孟子之風。

蘇軾是壹位全能型的作家,是壹位通才,其詩,詞,文等方面都是壹位宗師級人物,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而且蘇軾在繪畫,和書法等方面也是開派人物。他擅長行書和楷書,創蘇體寫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書法宋四家。他還擅長文人寫意畫,並善畫苦竹,並且開創了湖州畫派。

李白是浪漫派詩人,蘇軾是豪放派詞人。按詞義來說,“浪漫”和“豪放”絕不是近義詞,但我總覺得李白的詩風和蘇軾的詞風非常相似,同樣是氣勢磅礴,充滿豪氣。

其實,說李白的詩風和蘇軾的詞風相似是不確切的,可以說蘇軾的詩詞近於李杜,也就是說蘇軾身兼李杜兩家之長,蘇軾的詩詞具有杜甫詩的現實主義內容,但是卻不同於杜甫詩的沈郁頓挫的藝術風格,因為蘇軾的多數詩詞以明快的直露為特征,從蘇軾詩詞的藝術風格上來看,確實象青鳥所說的,蘇軾更接近李白,具有李白豪放不羈的浪漫主義特征。

首先說說蘇軾詩詞 現實主義近似杜甫,蘇軾壹生並沒有接觸過戎馬,但是蘇軾從青年時期就主張抗擊遼國和西夏的侵擾,在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西北望,射天狼。”其實就是抒發他的報國之心。即使在其被貶謫之時,他也不忘“臂弓腰劍何時去,直上陰山取可汗。”而且蘇軾也象杜甫壹樣,時時不忘民間疾苦。其著名的《荔枝嘆》揭露了統治者為了為了贏得“宮中美人壹破顏,”而“驚塵見血留千載”其作品的筆力實不下於小杜的“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也正是因為如此,蘇軾壹生才屢遭貶謫,寫下了大量抒發個人感慨的詩詞,這類詩詞消極情緒很重,而這類作品也正反映了蘇軾的懷才不遇的精神苦悶。

再說蘇軾的藝術風格近於李白,蘇軾的那些豪放派代表名詞自是不必說,其在《八月十五觀潮》詩中曾有“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又有在《遊徑山》中“眾峰來自天幕山,勢若駿馬奔平川”蘇軾這類詩詞的想象十分豐富,氣勢磅礴。記得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集註》中曾經寫到“李白以後,古代再也沒有人能趕得上蘇軾那樣豪放的了”。

蘇軾《定風波》中,“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雨中漫步,頗有浪漫色彩,吟嘯徐行,卻是豪氣逼人。

後來“烏臺詩案”,蘇軾被貶,詞中漸有看透世事之感,悟出“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仍不改疏狂,情願“江南好,千鐘美酒,壹曲《滿庭芳》”。

蘇軾被貶又如何?即使被貶黃州,“幽人獨往來”,仍不改“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傲;被貶嶺南,我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非有曠達胸襟,焉能如此?

雖然蘇軾被貶謫後,其詩詞還是豪邁,烏臺詩案”,蘇軾被貶,詞中漸有看透世事之感,悟出“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但是我認為,這以後蘇軾的詩詞卻越來越象陶淵明了,他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念奴嬌中秋》等等詩詞,都寫的清新礦遠,飄飄欲仙大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另外還有象他的 壹些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也極力學陶淵明的清新明凈,樸素自然,淡而有味。

既然是排行,就應該有壹定的標準,標準不同,結果也就迥異。最易操作的無疑是量化排名,如以流傳下來的詞作數量為尺度,按照這個方法,辛棄疾會是老大,而壹些知名度極高的詞人,如範仲淹嶽飛等,則將在百名之後。但文學終究不是數學,否則乾隆就是有史以來的頭號詩人了。又有壹些折中的方法,如依據入選各種版本的詞選的頻率,為名家提起的次數,以及和作的多少等,據我所知,這樣得出的排名與流行的看法相差並不會太遠,只有第三種辦法,也就是通過和作的多寡來衡量,得出的結果可能會讓現代人有些吃驚,因為周邦彥畢竟不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雖然他當年曾經叱咤風雲,號稱北宋詞的集大成者,開辟了整整壹個時代。

但是,這些數字化的方法畢竟不是正宗,真正的排名,應該是有相對系統的理論作為其支撐的。張炎的“清空”說,陳廷焯的“沈郁”說,王國維的“境界”說,都在各自的大旗下聚集了不同的精英。我不知道我是否受過他們影響,有些東西潛移默化,我無從壹壹追尋出處。我只知道我是努力的試圖按照自己的感知來對我所了解的詞人進行壹個排名,這種排名或許是無聊的,卻不能因此就否認我的真誠。

我想,文學的本質既不是題材,更不是方法,而是壹種對生命的體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卻完全可能殊途而同歸,在對生命的體驗上達到壹樣的深度。不是每個人都可能有曹雪芹那樣的遭遇,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李煜壹樣國破家亡,但是,妳瞧,魯迅,杜拉斯,他們不也是成了壹流的文學大家麽?我把這種體驗稱為“質感”,是我進行排名的唯壹標準,而我不想對它進行闡釋,因為我未必能夠說明白,而且中國人是相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婉約派

柳永(?-約1053), 北宋詞人. 原名三變, 字景莊. 後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崇安(今屬福建)人. 景佑元年(1034)進士. 官屯田員外郎. 世稱柳七、柳屯田. 為人放蕩不羈, 終身潦倒. 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 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 創作慢詞獨多. 鋪敘刻畫, 情景交融, 語言通俗, 音律諧婉, 在當時流傳很廣, 對宋詞的發展有壹定影響. 《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等頗有名. 但作品中時有頹廢思想和庸俗情趣. 詩僅存數首, 《煮海歌》描寫鹽民貧苦生活, 甚痛切. 有《樂章集》.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

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

誠***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

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

雅、情致,提出詞“別是壹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

,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

》,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註》。

周邦彥(壹○五六~壹壹二壹),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豐六年(壹○八三),獻《汴都賦》,七年,為太學正(《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四)。出為廬州教授。哲宗元佑八年(壹○九三),知溧水縣(《景定建康誌》卷二七)。還為國子監主簿。元符元年(壹○九八),除正字(《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九)。徽宗即位,為校書郎,遷考功員外郎,衛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政和元年(壹壹壹壹),以直龍圖閣知河中府(《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書監,進徽猷閣待制、提臯大晟府。未幾,知順昌府,徙處州。提奉南京鴻慶宮。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彥是宋著名詞人,有詞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雜著》三卷(《直齋書綠解題》卷壹七),已佚。事見《王觀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遺事》。《東都事略》卷壹壹六、《鹹淳臨安誌》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姜夔(約1155-1221),字堯章,壹字石帚,別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波陽縣)人。南宋著名詩詞作家、音樂家。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才華和成就是多方面。不僅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成為當時壹大詞家和詩人;且嫻通音律,善吹簫彈琴,有樂論著述,能配合詞作自創曲譜,成為南宋唯壹詞調曲譜傳世的傑出音樂家。他的書法也為當時人所稱道,有論書法的《續書譜》傳世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景德中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謚元獻。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晏詞造語工七巧濃麗,音韻和諧,風流蘊藉,溫潤秀潔.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豪放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傑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壹。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於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壹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註意安定民生。壹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壹帶。晚年壹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張孝祥(1132-1169) 字安國,號於湖居士,簡州(今屬四川)人,蔔居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廷試第壹。曾因觸犯秦檜,下獄。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贊助張浚北伐而被免職。後任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治水有政績。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其詞早期多清麗婉約之作,南渡後轉為慷慨悲涼,多抒發愛國思想,激昂奔放,風格近蘇軾;但有些詞作也有不夠清新生動,遠離生活之弊。其中代表作有《西江月》(壹)、《念奴嬌》、《浣溪沙》(壹)、(二)、《水調歌頭》(十壹)等,其作與張元幹的愛國詞章壹起,對後來辛派詞人的創作很有影響。作品有《於湖集》,詞集為《於湖詞》。

《辛稼軒詩文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