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重返故土,與祖國闊別三十多年的蔡繼琨教授開始在全國講學,同時在各地指揮演出,他先後被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吉林藝術學院聘為名譽客座教授,被長春電影制片廠管弦樂團、福建省歌舞劇院聘為名譽音樂指導及樂團首席客座指揮。蔡繼琨教授深受陳嘉庚先生愛國精神的教育,蔡繼琨教授對國內音樂界的狀況就深表關註。他敏銳地觀察到,國內音樂教育事業仍然十分薄弱,除壹些高校設有以培養音樂師資力量為主的音樂系外,還沒有壹所正規的音樂大學,他感到了壹種沈重的責任,萌生了創辦音樂大學的想法。他認為,在當時國家隊教育再投入存在著壹定困難的情況下,充分調動國內外社會力量辦學,以成人教育的形式為切入點,發展高等的音樂院校,達到培養各種不同層次的音樂專業人才的目的,是壹種切實可行的辦法。由此,他秉承著發展社會音樂教育事業,進壹步加強培養音樂人才的理想,深有遠見地實踐壹條創辦福建省高等音樂學府的艱辛的創業之路。
此前,蔡繼琨已創辦過兩所音樂院校,即福建省立音樂專科學校、中華音樂教育學院。福建省立專科學校成立於1940年2月,時蔡繼琨應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將軍之命,在當時的福建省會永安,籌建這所學校,擔任首任校長,後更名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為抗戰時期國統區三所高等音樂學府之壹,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音樂人才,解放後,學校合並到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即現在的上海音樂學院。1942年,蔡繼琨轉赴重慶在教育部服務時,與時任教育部政務次長顧毓秀(壹樵)創辦了中華音樂教育學院,這是壹所專門培養抗戰時期音樂專業人才的高等學府,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活躍在抗日戰爭各條戰線上的音樂精英,有的還成為世界上有影響的作曲家、歌唱家、指揮家。
1988年,已經定居福州的蔡繼琨立即投入到福建社會音樂學院的籌建中,經多方反復協商,最終決定福建社會音樂學院與福建師大、廈門藝術教育學院等院校聯辦,開展函授教學等靈活的教學方式,於1988年下半年開始招生。但此時的福建社會音樂學院畢竟還只是壹種過渡形式,沒有自己獨立的校舍。為促成音樂學院盡快完善,他不顧年邁,東奔西跑,親自勘察校址,後經省政府同意,最後定在了福州倉山首山村。為籌集資金,壹方面,他變賣在菲律賓的別墅、車輛、名貴書畫,帶著十壹箱的珍貴樂譜、資料和全部積蓄,回到福州;另壹方面,他到美國、東南亞等地,四處遊說,鼓動海外華僑捐資捐物,為祖國音樂事業貢獻力量,不少海外華人在他的感召下解囊相助。
1993年,福建社會音樂學院在福州倉山首山村奠基,1994年初,經過壹年緊張施工,壹座座造型新穎、設備齊全,雕著捐獻者名字的辦公樓、教學樓、綜合樓、宿舍樓、琴樓等拔地而起,結束了福建近半個世紀以來沒有專門音樂學院的歷史。1994年,福建省政府批復同意成立福建音樂學院,蔡繼琨親自擔任學院董事長、院長,並保留“福建社會音樂學院”院名。9月,學院招收了第壹批學員60多名,開設了聲樂(美聲與民族唱法)、鍵盤(鋼琴、手風琴)、管弦樂(含民族樂器)三個專業,由著名音樂家郎毓秀、朱雅芬、邵鐘世分別擔任系主任,蔡繼琨還親自擔任指揮課的教學任務,成為全院年紀最大、資格最老的“全職教授”。學院采取“開門辦學、關門教學”的方法,以“修德養藝、自強不息”為校訓,以“愛國第壹、品德第二、專業第三”為培養學生的方向,旨在為國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音樂人才。
蔡繼琨先生在耋耄之年,仍不遺余力地毀家興學的精神引起了國家、教育部和省領導的高度關註,也獲得了他們的壹致肯定。2003年11月,為表彰蔡繼琨先生在音樂教育和創辦音樂學院方面的卓越貢獻,時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的汪毅夫為蔡繼琨先生頒發了“樂育英才”獎匾、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