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鐘子期去世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再也沒有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了,於是將琴身摔破,琴弦扯斷,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彈過琴。
這句話出自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本昧篇》
全文如下: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誌,想象猶吾心也。
吾於何逃聲哉?”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白話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於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壹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什麽,鐘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
鐘子期去世後,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鐘子期的思念。
擴展資料:
《呂氏春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壹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規模宏大,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壹篇)***六十三篇。
六論每論六篇***三十六篇,另有《序意》壹篇,***壹百六十篇。十二紀按照月令編寫,文章內容按照春生、夏長、秋殺、冬藏的自然變化邏輯排列,屬於應和天時的人世安排,體現了道家天道自然與社會治理的吻合。
八覽以人為中心,基本上屬於察覽人情之作,圍繞人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個人修養展開。六論以人的行為以及事理為主題,包含了人的行為尺度、處事準則、情境條件以及地利等方面。
可見,《呂氏春秋》不是隨意編寫,它有著嚴密的計劃和預設,按照天、地、人三個層次的互相呼應確定主題,展開論述,體現道法自然之意。正如《序意》所說:“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兇也。
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它試圖歸納出治亂存亡的歷史經驗,形成壽夭吉兇原因的深層認識,解釋並驗證天地人之間的壹切現象,使是與非、可與不可的道理呈現於人。
呂不韋強調遵循自然之道,從自然之道中尋找治理之道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按照《序意》所載:“良人請問十二紀。文信侯曰:‘嘗得學黃帝之所以誨顓頊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蓋聞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可見,呂不韋是以黃帝教導顓頊為榜樣,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規矩,只要按照天地的準則治理國家,就能國泰民安。因此,從《呂氏春秋》開始,論證統治的正當性要以大道為準,治國的價值取向要由法天地自然確定。
例如,《呂氏春秋》強調天下之公,做事要無所私偏,就是以自然現象作為推理證據的。“天下,非壹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壹類;甘露時雨,不私壹物;萬民之主,不阿壹人。”(《貴公》)“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去私》)
百度百科-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