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國電子音樂
巴黎的作曲家也開始利用錄音帶來發展壹種稱為具體音樂的新作曲技術。這項技術牽涉到將事先錄好的大自然與工業聲音的片段編輯在壹起。巴黎的第壹個具體音樂片段是由皮耶·薛菲組合而成,他後來則與皮耶·亨利合作。
2、日本電子音樂
戰爭結束後好幾年,日本音樂家開始實驗電子音樂;在壹些機構的贊助下,作曲家得以應用最新的聲音錄制及處理設備。這些努力展現亞洲音樂與新興潮流的融合,並且最終為日本在數十年後成為音樂科技發展的主宰者鋪設了壹條道路。
3、德國電子音樂
卡爾海因茲·史托克豪森曾於1952年在薛菲的錄音室短暫工作過,之後多年都在WDR位於科隆的錄音室從事電子音樂工作。
4、美國電子音樂
在美國,電子音樂早在1939年便已被創造出來,當時約翰·凱吉發表了《想像的風景第壹號》,使用兩部唱機轉盤、波長錄音機、無聲鋼琴及鐃拔。凱吉於1942至1952年間又陸續創作了另外四首《想像的風景》系列作品,全部都包含了電子元素。
擴展資料
芯片音樂——
低價家用電腦的新能力在1980年代及1990年代導致了芯片音樂的興起。芯片音樂是以聲音格式寫成的音樂,借由壹臺電腦或電子遊戲機的聲音芯片,許多聲音材料被即時合成與定序,有時包括樣本為基礎的合成以及低位元樣本的播放。
芯片音樂的lo-fi(低傳真)聲音特性是早期聲卡技術限制所造成的結果;然而,憑著它自己的力量,這種聲音自此以後變成被追求的目標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