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路花鼓戲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早期以小生、小旦、小醜為主,俗稱“三小”。其上演劇目多以反映民間生活小景或愛情糾葛的小戲為主。
後來分老生、正旦、花旦、小生及其他角色采取兼行代角的方法,生角代末角,正旦代老旦,老生代搖旦,醜角代花臉,但當家行當仍為花旦和小生。
東路花鼓戲的伴奏原來只有打擊的樂武場,其伴奏鑼鼓別有壹番韻味,聽起來使人感覺音樂明快流暢,情感貼切動人。
20世紀30年代,東路花鼓戲廣為流傳,影響甚大,職業和半職業劇團日益增多。僅麻城知名班社就有“盛家園班子”、“桂花亭班子”、“尉家嘴班子”、“駱駝坳班子”、“袁家河班子”、“斑竹園班子”。
東路花鼓戲造就了壹批民間藝人,其中著名藝人有戴桂亭、潘鳳仙、熊德清、鄒鑫、劉玉清等。
20世紀50年代,東路花鼓戲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1950年9月,由18名老藝人為基本隊伍組成了麻城第壹個公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麻城縣東路子花鼓戲劇團”。後來有壹批省戲校畢業生分配到該團,同時,也在當地招收學員隨團配訓進而上臺演出。
1970年劇團實行大換血,招收了70名青少年演員。以陣容好、行當齊全而著稱的麻城東路花鼓戲劇團,產生了壹批優秀演員。如女小生宋元珍,扮相英俊、唱做俱佳、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生角陶德凱,唱腔別具壹格、戲路寬廣,成功地塑造了多種個性的人物形象。
東路花鼓戲先後挖掘、整理了《白蛇傳》、《禦河橋》、《李慧娘》、《井臺會》、《大鬧公堂》等壹大批優秀傳統劇目,移植上演了《江姐》、《山鄉風雲》、《南海長城》等。
在東路花鼓戲發展過程中,東路花鼓戲藝人產生了自己的創作劇目,其中有麻城鄉土劇作家梅基癸創作的《兩個隊長》、《半邊天》、《桃花嶺》、《田秀秀》、《王老黑收稅》等劇目,也有東路花鼓戲劇團集體創作的《盤點》、《神兵天降》、《暴動聯絡員》等劇目。
經過東路花鼓戲所有藝人的努力,東路花鼓戲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戲種正健康蓬勃地在新世紀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