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元曲的作者是誰?

元曲的作者是誰?

元曲(也叫“元雜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戲劇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關漢卿(生卒年不詳)是元雜劇最重要的作者,他活動於13世紀的中國北方,以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為主要居住地。他壹生創作了六十多部劇本,傳世的有十多部,至今仍在戲劇舞臺上演出的則有《竇娥冤》、《望江亭》和《單刀會》。關漢卿在1958年曾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提名為“世界文化名人”,《英國簡明百科全書》稱他為“文藝理論界公認的中國最偉大的戲劇家”,目前他的劇作已被翻譯成英、法、德、日等多國文字。

和傳統儒生的“壹本正經”不同,關漢卿是個風流倜儻、“不三不四”的“書會才人”,經歷頗為豐富。他行過醫,曾擔任金朝的太醫,金為元所滅,元定“漢人”為第三等人;再說元朝文人地位低下,大多無法在政治上實現抱負,只好進入市井書會這樣的下層文人和藝人的組織中,寫作劇本或話本,以展才華。無緣也無意於仕途的關漢卿,是玉京書會最有名的才人。關漢卿博學能文,機智風趣,擅長歌舞,通音律。他於元曲,既是編劇,也是演員,還是戲班的班主。當時青樓女子和戲子的身份往往又是重疊的,所以混跡江湖的關漢卿還和妓女們相處甚歡,和他關系密切的女演員朱簾秀就非良家女。似乎自得於作為“郎君領袖”、“浪子班頭”的身份,他曾自許為“銅豌豆”,這是人們對老嫖客的謔稱。不過他是“關漢卿像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壹粒銅豌豆”,這裏有無奈,有不服軟的心勁,也有風流自賞,也多少見出他詼諧的才性。

關漢卿的劇作當中有很多是喜劇作品,如流傳至今的《望江亭》,就是壹出諷刺好色貪杯的楊衙內的喜劇。就是在他晚年創作的悲劇傑作《竇娥冤》中也常有插科打諢、諷刺挖苦之處。

《竇娥冤》是關漢卿的代表作,講的是壹名為竇娥的女子的冤苦之情。竇娥的父親,窮書生竇天章進京趕考前,把自己的女兒托付給放高利貸的蔡婆婆,竇娥實際上抵債成了蔡婆婆的兒媳婦,丈夫死後,她和婆婆壹起生活。放高利貸的蔡婆婆在追債時險些被人害死,幸好被張驢兒父子所救。不料父子二人聽說蔡婆婆與兒媳均為寡婦時,壹老壹少兩鰥夫竟然自作主張與婆媳相配:

(張驢兒雲)爹,妳聽的他說麽,他家還有個媳婦哩,救了他性命,他少不得要謝我,不若妳要這婆子,我要他媳婦兒,何等兩便。妳和他說去。(孛老雲)兀那婆婆,妳無丈夫,我無渾家,妳肯與我做個老婆,意下如何?(蔔兒雲)是何言語,待我回家多備些錢鈔相謝。(張驢兒雲)妳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賽盧醫的繩子還在,我仍舊勒死了妳罷。

本是荒唐無理的要求,張驢兒卻說得振振有辭,作者寫得樸素自然,而張驢兒的無賴嘴臉已躍然紙上。蔡婆婆被逼無奈只好答應,竇娥堅決拒絕。張驢兒想藥死竇娥,卻被其父誤食,中毒而亡。張驢兒賄賂貪官,竇娥以藥死公公之罪名被處以斬首。關漢卿對貪官的諷刺也是入木三分的,他安排此人在舞臺上向告狀的人下跪,因為他認為“但來告狀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他可以向原告被告索賄,以此斂財。

不過《竇娥冤》總的來說,還是壹部充滿哀情的悲劇。含冤的竇娥臨刑時許下三樁誓願,為自己申冤:壹是“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發誓自己的血絕不流入地裏,而是全部濺上高掛的白色旗幟;二是在行刑的夏天天降“三尺瑞雪”,遮掩她的屍身;三是當地“亢旱三年”。竇娥的誓言激憤悲愴,三年後全部應驗,而她的冤情最終也得以昭雪。

《竇娥冤》是悲劇,《望江亭》是喜劇,《單刀會》則是歷史劇。《竇娥冤》、《望江亭》展露了關漢卿長於寫婦人及其心理的特點,而《單刀會》則顯示關漢卿也“長於寫電掣山崩,氣勢浩莽的英雄際遇”。《單刀會》寫的是三國時的英雄關羽,他孤身壹人渡江前往敵營赴宴,憑著武功和機智,安然返回的故事。關羽過江時的唱段是非常有名的:

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壹葉。又不比九重龍鳳闋,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別,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

關羽明知自己要去的是“虎狼穴”,但他只把此行當作日常節慶時的比武,可見其英雄氣度。但面對滔滔江水,想起二十多年來的征戰,強有力的對手以及自己盟友的逝去,遂生發出強烈的歷史感懷:

(雲)好壹派江景也呵。(唱)[駐馬聽]水湧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得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壹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雲)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這段唱詞中提到的周郎、黃蓋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名將,二十年前關羽所在的蜀國聯合吳國,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統率的魏國將士。二十年後,周瑜黃蓋都已不在人世,而二十年來戰爭不斷,英雄的血“流不盡”。

由於創作了《竇娥冤》這樣壹部帶有“控訴”色彩的悲劇,人們往往註意了關漢卿的“批判現實”的力量,而忽略了他的劇作中莊諧雜出的特點。其實詼諧調笑倒是中國戲劇的基本精神。中國戲劇起於優人的表演,優人主要以口頭的諷喻供人笑樂,也事歌舞,到元雜劇之前的唐參軍戲、宋雜劇都以調謔滑稽見長。關漢卿發展了這種特點,他寓莊於諧,能莊能諧。這壹點,倒是和比他晚出三百五十年的莎士比亞(1564—1616)有相通之處。在他們的劇作中嬉笑怒罵、插科打諢隨處可見,而感天動地、莊嚴肅穆之悲劇場景也構造得分毫不差。這大約是這壹類“劇院”中生存的天才的***同特點。他們有著明晰透徹的生存實感,同時他們又能超越壹時壹地的喜怒哀樂,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就對本國戲劇的奠基性貢獻而言,兩人也有相近之處。元雜劇的體制十分嚴格,壹般以“壹楔子四折”為壹劇,楔子多用於戲劇開始時引出劇情,“折”是按照中國戲劇音樂“官調”的套數來劃分,簡單地比附,就是戲劇的場次。元雜劇的體制是由關漢卿首創的,至於開創了西方文藝新紀元的莎士比亞的貢獻,我們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