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煞維 系喪葬習俗歌,為給父母和德高望重的長 輩送葬時不可缺少的禮儀。哭壹聲唱壹段,音調悲切。 莫丕差 即貝瑪(巫師)調,屬祭祀歌。因由莫丕 (即貝瑪)所唱而得名。各地曲調不同,有的莫丕差近 似呼喊。
其他如教育青年歌、勞動歌等,壹般都分別以哈巴 或阿哧的曲調演唱。 哈尼族民歌的特點是:①旋律以級進為主,常伴有 二度、 三度、 四度或六度下行裝飾。也有六度、七度、 八度跳進和個別樂句間的十度大跳。②歌詞多以兩個字 為壹組,形成前短後長前輕後重的節奏;句尾常任意延 長;多采用混合節拍。③曲式多樣,有單壹樂句的變化 重復,有由上下句或多樂句構成的樂段,也有由兩個有 壹定對比的樂段構成的結構。由於壹曲多詞,演唱時旋 律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和樂句的擴充或緊縮。④調式色 彩多樣,以五聲為主的各種調式均有。有些民歌旋律由 sol、la、do或la、re、mi3音音列構成,或由sol、la、 do、re或sol、la、do、mi4音音列構成。紅河地區還有 壹些極富特色的調式,如: ⑤演唱方法多樣,既有大、小嗓分別演唱的,也有用大、 小嗓結合演唱的,壹些地方的顫音唱法,使歌聲獨具風 韻。
歌舞音樂 有“哈瑟”、“羅作”、“得波措”、 竹筒歌舞等,以及為鼓舞、扇子舞、木雀舞等民間舞蹈 伴奏的由鼓、 鑼、鑔等合奏的打擊樂。 哈瑟、羅作 流行於紅河地區,由於與當地 族歌 舞音樂相互交流,音樂風格大同小異,哈瑟意為手舞,以 手的動作為主,音樂節奏舒緩適中,旋律優美。羅作的跳 躍動作較大,音樂節奏緊促,旋律歡快,加上舞者、圍 觀者的拍掌擊節伴唱,和不時發出的呼喊聲,氣氛尤為 熱烈。哈瑟和羅作均有簡短的舞蹈歌曲自由地穿插其間。 鼓舞、扇子舞、木雀舞為哈尼族所特有,由打擊樂伴奏, 節奏較為單壹,保留了古老的風貌。 得波措 是西雙版納等地哈尼族愛尼人最有代表性 的歌舞,有慢速和快速兩種,前者比較古老,後者歡快 活潑,如猛海縣的《得波措》: 竹筒歌舞 流行於瀾滄、猛海、孟連和景洪等地。 由壹群婦女拿著1米長的背水用的竹筒頓地擊拍,邊唱邊 舞,或齊唱,或壹領眾和。曲調高亢悠揚。竹筒擊節有 固定節奏和變奏兩種,兼有大鼓、 鑼、鑔等樂器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