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1 5 7 11
主要介紹三部
(1)
列寧格勒交響曲
即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1906-1975)的《C大調第七交響曲》(OP.60)。
《列寧格勒交響曲》堪稱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壹大傳奇。1941年希特勒的法西斯軍隊以閃電般的速度入侵蘇聯。在短短的五個月的時間裏便包圍了列寧格勒,直逼莫斯科。在圍困列寧格勒的幾百天裏每天用大量的炮彈轟炸這座城市。而列寧格勒的人民全體總動員,與法西斯展開生死拼搏的浴血奮戰。戰爭的殘酷令人想象不到……在那極端困苦極其艱辛危險的時期,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為了將這壹時期用音樂表達出來,為了歌頌人民頑強奮鬥的必勝精神,在非常艱難的狀態下開始創作這首註定是不朽的音樂詩篇。他說:“我要告訴全世界人民,我們依然活著,我們必將勝利!”當作曲家完成這個偉大的作品時,演奏卻十分困難。首先是敵軍炮火的轟炸,每天都遭受幾百噸炸彈的轟炸,安全很難保證;然後是演奏人員的匱乏,那時的城區幾乎全民皆兵,那還有音樂演奏員;其次是演奏場地,敵軍距市區最近只有幾公裏。為鼓舞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鬥誌,蘇聯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蘇軍派人到前線逐個尋找當年樂團的樂手並把他們安全撤回市區秘密進行排練,修繕演出場地,甚至用軍用飛機運送總譜。音樂會演出之前,蘇軍最高指揮部下達了重創敵人的命令,壹時間蘇軍陣地大炮齊鳴,用所有的炮火對敵軍進行猛烈的轟擊。強大的炮火換來的是短暫的寧靜。此時音樂開始!人民走出掩體,走上大街,聆聽廣播轉播的音樂。人們在這部偉大的音樂史詩中得到了極大的鼓舞,樹立了必勝的信心。
這部凝聚了人民必勝信念和反法西斯戰爭的交響曲在世界獲得極大的反響。當時許多著名的指揮家都希望能夠得到美國首演的指揮權,經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權衡,將此榮譽給予了指揮家托斯卡尼尼。這是因為托斯卡尼尼旗幟鮮明的反法西斯的的立場和在音樂的權威。當時為繞過德軍封鎖,將這部交響曲的總譜拍成微型膠卷用飛機運到美國。
1942年7月19號紐約舉行了盛大的首演式。繼而世界上幾千家電臺轉播了這場音樂會。從此世界通過這部偉大的音樂作品看到了蘇聯人民抗擊法西斯的頑強鬥誌和堅強的毅力。
從此反法西斯戰爭進入到了決戰勝利的階段。
結構上看,第七號交響曲顯得冗長(全曲約70分鐘,是他所有交響曲作品中最長的)。而且有些“不均衡”,光是第壹樂章就占了全曲近三分之壹的時間。根據肖斯塔科維奇1951年壹篇文章的說法,這是壹部壹列寧格勒為標題,每樂章各有主題的交響曲,分別是:“戰爭”(War)、“回憶”(Recollection)、“祖國的原野”(The expanses of my native land)、“勝利”(Victory)。如果我們依循這些主題聆聽,的確相當容易和作者產生***鳴。換句話說,第七樂章的主題都相當明確,幾乎讓人壹聽就知道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意涵,因此有評論者認為:“與其說本曲是交響曲,倒不如說比較接近大型的組曲”,這句話可說為這部交響曲的特性下了頗為精準的註腳。
第壹樂章 中庸的稍快板。首先呈示出“人的主題”, 描繪的是戰爭之前安寧的生活。小提琴明朗平穩地奏出主題,接著是肖斯塔科維奇作品中常見的氣息很長的木管獨白。突然,遠方傳來的鼓聲擊碎了和平的美夢,出現了進行曲風格的“戰爭主題”。
第二樂章 稍快的中板,三段體詼諧曲樂章。相傳作曲家這樣描述本樂章:“……這是對愉快的事情,人生快樂插曲的回憶。但悲哀的情緒籠罩著這種回憶……”樂章主部由第壹小提琴輕松奏出的主樂念,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弦樂器那強烈的節奏背景,還有雙簧管優雅的副樂念等構成。雙簧管的副樂念由低音豎笛接替,豎琴、長笛的低音伴奏部分很有特色。此樂章可以說是最具肖斯塔科維奇風格的音樂。
第三樂章 慢板至最緩板。 自古以來人們都說:“俄羅斯人對自己的祖國和土地有著壹種深厚的摯愛。”這壹樂章在於表現“對自然的美之敬意”,猶如俄羅斯大地上郁郁蔥蔥、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壹般。
第四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轉中板。由定音鼓呈示出類似貝多芬“命運主題”動機的短暫導入部後,主題由弦樂器齊奏展示,然後進入自由發展的主部。依照肖斯塔科維奇的本意,這個終樂章在於表現“勝利之來臨”。 最後,第壹樂章“人的主題”由銅管樂器強有力地奏出,在排山倒海般的凱歌之後,四個定音鼓奏出樂章的中心主題,全曲結束。
作曲家們在從事創作時,總會有某些特別的“情境”刺激他們的創作靈感,無論是當時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親朋好友間的情感聯系、自己對於生活經驗或生命的沈思默想……等等不壹而足。身為聽眾的我們,則可以從他們所要抒發的情感總尋找***鳴、感動,或者從音樂中“回顧”他們創作的情境……。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自然也具有此項性質,不過,由於他身處於當時的環境,使得這件原本單純的創作動機變得較為復雜。
列寧格勒原名彼得格勒,為紀念列寧改為此名(現名聖彼得堡),自1703年建城開始就是俄羅斯帝國的首都,壹直都是政經文化重鎮,許多藝術家都曾活躍於此,納粹進攻蘇聯時,肖斯塔科維奇居於城中,並且曾親自在前線協助作戰,第七交響曲的前三樂章就是在此危城中完成,至於最後壹樂章,由於德軍在1941年9月切斷了列寧格勒所有的外界聯系,肖斯塔科維奇隨家人撤離到古比雪夫(kuibyshev),並在同年年底完成這部作品。從創作時間上來看,第七號交響曲的確是因列寧格勒而生。
此曲的標題“列寧格勒”本來已經大致告訴我們它想要呈現的主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納粹軍團圍攻的列寧格勒而作。然而,1979年壹部號稱是肖斯塔科維奇回憶錄《證言》(Testimony)的出版,為原本單純的寫作動機平添了復雜的因子,諸如:“我在寫作此壹主題(註:指第壹樂章的“入侵”主題,小鼓聲不斷重復的樂段)時,心裏想的其實是另壹種摧殘人性的敵人”、“我寫的是……暴政下犧牲的幾百萬人的追悼之歌”等字句,強調的反而是譴責極權政體對無辜人民的任意侵淩,本曲想當然應具有的愛國主義反而未見著墨。不過,由於這本回憶錄的內容爭議頗大,它所陳述的內容可以作為我們研究肖斯塔科維奇的參考之壹,倒不見得要全盤接受。總之,無論肖斯塔科維奇真正的動機是什麽,德軍圍攻列寧格勒壹役,絕對是他創作第七交響曲最重要的觸媒。
(2)
第十壹交響曲——“1905年”(g小調,作品103)
交響曲是為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四十周年譜寫的。
1957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由蘇聯國家交響樂隊首次演出,H·拉赫林指揮;總譜由音樂出版社和《蘇聯作曲家》出版社於1958年第壹次出版,作者改編的鋼琴四手聯彈譜於1958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1958年交響曲獲列寧獎金。
樂隊編制:短笛(=長笛III),2支長笛,2支雙簧管,1支英國管(=雙簧管III),2支單簧管,1支低音單簧管(=單簧管III),2支大管,1支低音大管(=大管III),4支園號,3支小號,3支長號,1支低音號,定音鼓,三角鐵,小鼓,鈸,大鼓,鑼,木琴,鋼片琴,排鐘,豎琴(2—4架),第壹小提琴(16—20把),第二小提琴(14—18把),中提琴(12—16把),大提琴(10—14把),低音提琴(10—12把)。(演奏時間——58分鐘)
這部交響曲,許多特點同作曲家以前的交響曲有著繼承的聯系,同時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那種新的東西,即十年來肖斯塔科維奇創作中——首先是作曲家在聲樂體裁(清唱劇,大合唱,合唱音詩)方面所獲的經驗。
如果不算單樂章的第二和第三交響曲(壹種試驗性的作品,並且在音樂舞臺上沒有上演),那麽第十壹交響曲是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壹部標題的交響曲,名副其實的標題交響曲,亦即具有標題,是作曲家在交響曲手稿上宣告的標題(交響曲和它各樂章均有名稱),而不是壹種沒有寫進手稿的壹些言論(和第七交響曲第壹樂章的標題甚至是情節性的,可是,其它樂章的性格,看來,阻止了作曲家把整部交響曲視為標題作品,並寫在手稿上)。
1905年革命的主題以前就引起了肖斯塔科維奇的興趣:它反映在合唱長詩的套曲裏(用革命詩人的詞)。套曲的核心長詩是《壹月九日》。它的主題材料運用在第十壹交響曲裏。此外,肖斯塔科維奇在交響曲裏還運用了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俄羅斯革命歌曲——《聽》,《囚犯》,《妳們犧牲了》,《發狂吧,暴君》,《華沙革命歌》以及選自蘇聯著名的作曲家T·斯維裏多夫的輕歌劇《亞洲金蓮花》的壹個主題,劇情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由此可見決定交響曲標題性的。不僅是交響曲和它各樂章的名子,而具是交響曲所運用的聲樂旋律的總的意義(還有具體的詞)。
實質上,第十壹交響曲是壹種新型的標題交響曲,鮮明的圖畫造型性與深刻的表現力,以及異常完整的交響戲劇性相結合。
第壹樂章,《宮廷廣場》(Adagio,g小調)體現黑暗的,壓抑的宮廷廣場的形象,成為沙皇俄國,君主專制,兵營和監獄的化身。
交響曲開始的主題可稱為“宮廷廣場的主題”。它由加弱音器的弦樂(與豎琴協助)同時在五個八度中,以最弱的聲音奏出。
這個主題,在調式方面是非常獨特的,創造出“空溫”,“冷漠的”空間總括形象,同時引起壹種憂郁的,痛苦的,壓迫的感覺。有的並同時機械式的定音鼓的主題和戰爭的信號(加弱音器的小號以壹陣陣的小鼓聲為背景,使場景具體化了)。
定音鼓的主題是用肖斯塔科維奇曲型的小調的三個音,降第四級音(g小調中降c代替通常原位c)的基礎上建立的。這些音調,運用小調音階的I音級,III音級和降IV音級,在交響曲的以後樂章裏也有很大的意義。
整個描寫主題的總和——“宮廷廣場的主題”及其主題構成物——重復出現(帶有變化號)。接著出現“宮廷廣場”主題的新的變體,象祈禱的宣敘調,最後,過渡到第壹樂章的以歌曲“聽”的旋律為根據的第二部份。
讓我們看看這首歌曲的第壹段詞(H戈爾次——米列爾詞)
秋夜黑暗,象暴君背信,象他的良心。比這個夜更黑暗,是霧中升起了監獄陰森的幽靈。周圍的崗哨懶洋洋的壹步壹步走在夜間的寂靜時,時而聽見拉長的,憂郁的聲音傳來,猶如呻吟聽……(各段副歌只唱壹個詞“聽”)
旋律(用降A大調)在交響曲中的長笛擔任,而它的短小的副歌(“聽”)——由加弱音器小號擔任,加弱音器的長號與低音號配合它們。
歌曲的出現非常自然,並非偶然:在它的旋律開始有壹個反復(八分音符三連音),是定音鼓主題中壹個音的類似反復引深出來的(這個主題在歌唱的時候作為背景繼續奏出)。
“宮廷廣場”主題的提示以後,歌曲“聽”的旋律又壹次出現——這壹次加弱音器小號奏出的。此外,如果在第壹次陳述時歌曲的整個旋律保持不變的,那末,現在作曲家重新陳述它的時候,使之具有更加鮮明的高潮,接著出現歌曲動機的自由的展開,最後,是壹首新的歌曲——“囚犯”(H·奧加列夫詞):
夜是黑的,抓住時機!監獄的墻固若金湯,兩把鐵鎖,鎖住它的大門。
旋律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然後由長笛和單簧管重復。與旋律同時奏出的是歌“聽”的動機。
此後先前的主題材料以壓縮的形式反復,但次序相反:先是歌曲“聽“(大管)開了,然後是”宮廷廣場“主題和與之相匯合的定音鼓主題,信號,祈禱宣敘調(信號旋律的反復是激烈的:旋律由兩支小號奏出,第二小號比第壹小號進入晚壹小節並且低五度,形成了二聲部卡農)。
第壹樂章以小號演奏的歌曲“聽”副歌的兩個輕輕的呼聲結束了。自由處理的五個部份對稱是第壹樂章的曲式基礎。如果開始的主題的總和(宮廷廣場主題,定音鼓主題,信號,祈禱宣敘調)用字A標出。那段以歌曲“聽”的旋律為主的用字母B,而奏出歌曲“囚犯”的那壹段用字母C標出,那麽整個第壹樂章總的示意圖就是:ABCBA。曲式的對稱在這種情形之下再壹次著重指出這個樂章的基本形象的禁閉,發呆,壓抑的性格。
第二樂章,“壹月九日”(Allegro,g小調)就其戲劇意義而言,是作品的中心樂章,作品的主要情節的活動得到展開。而對於這個Allegro來說,交響曲的第壹樂章可以看做是壹個非常展開的前奏。
從形式上講,第二樂章是十分自由解釋的奏鳴曲Allegro(無再現部)。第二樂章明顯的分為兩半,用前壹個樂章宮廷廣場主題的陳述使用彼此分開。Allegro(呈示部)的前壹半的形象是人民的遊行隊伍,他們向沙皇的請願,後壹半是君主專制對這個請願的犯罪的回答。
之後,像在第壹樂章的最後的幾小節壹樣,弦樂聲音停息,只有用豎琴襯托的銅管樂的聲音,最後,副歌“聽”(小號)的呼聲靜下來,第二樂章以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急速運動開始。
這個“旋風的”主題可視為波濤洶湧的“人海”的主題。(降b,g,降c音)。
幾小節以後,在“旋風的”主題的背景上,陳述另壹更有歌唱性的主題(由單簧管和大管奏出)。不難看出,按照輪廓,新主題與“背景的”主題相似,但它的陳述使用了更大的音值和俄羅斯民歌常用的自然的小調(沒有降音級)。
這個主題是肖斯塔科維奇從它的合唱長詩“壹月九日”中引用的,在那裏這個旋律所配的歌詞是:“善哉,妳,沙皇我們的老爺,向周圍瞧瞧吧:沙皇的仆人讓我們無法生存,無法忍受”(在交響曲中旋律有些變化:每壹句都重復,這加強了總的範圍形成了,俄羅斯民歌曲型的結構a+a+b+b)。主題的民間風格顯而易見:它的音調近似俄羅斯民間器調的旋律。在借助於這樣的音調來體現痛苦的,受壓迫的人民的形象時,肖斯塔科維奇以新的方式實現了穆索爾斯基的傳統。
主題豐富的變奏發展形成增強和減退的兩個大的波濤,符合於奏鳴曲呈示部的主部和副部。在第壹個波濤的末尾,小號低聲吹出新主題,它也是從合唱長詩“壹月九日”中借用的,這個主題揭開長詩,它的歌詞是:“脫帽,脫帽!”這個主題在交響曲中具有巨大的意義,成為它的主導主題之壹。它的最初的出現仿佛預示著淒慘的事件。
從上面提到的兩個(“波濤”)部中的第壹部分用主調(g小調),第二部也就是在那個主題裏“善哉妳,沙皇我們的老爺”用的是新調性(降b小調),相當於呈示部的副部。——主部和副部的結構用同壹主題材料在十八世紀音樂中而在十九世紀音樂中罕見。
在這部分開始,主題曲第壹和第二小提琴用平行三度奏出。在合唱長詩裏——“善哉妳,沙皇……”也是用民歌特有的平行三度陳述的。在交響曲中,這個因素在最大的程度上使人聯想到低聲的請求,聯想到富有表現力的人聲。
第二個波濤的高潮比第壹個波濤的高潮獲得更為強大的力量,然後,園號和大提奏出新的,堅決的“脫帽”動機的變體。
這個動機由不同的樂器重復和“善哉妳,沙皇……”主題的尾聲漸漸地平息了,接著宮廷主題(用a小調)出現了。主題由木管樂器奏出冷淡無情。之後接著出現它的“答句”——定音鼓的主題和小號的信號(後兩者是用卡農陳述的,像在第壹樂章的結尾壹樣,但是卡農在時間上更壓緊了,音程更窄了——三度)。
信號之後,小鼓點聲突然的侵入。核心的悲劇的插部開始了:暴力的,死亡的可怕的機械開動了。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最強地奏出賦格主題(a小調)。(在主題最初幾小節中總***運用三個不同的音:小調,I,III和降低IV級音,像定音鼓主題壹樣,從那裏出再了賦格主題的這個音調。)
賦格的巨大的加強導致主要的高潮。在幾小節的進程中只聽見小鼓點聲,輔以大鼓和鑼的擊奏,然後用整個樂隊最強聲奏出的宮廷廣場的主題“傾倒”在聽眾頭上。
主題改變到幾乎無法辯認的程度。就是那個實質上是另壹方面展開了:冷的黑暗的變成了瘋狂——殘忍的,流血的。這個主題猝然中斷,定音鼓以最大的力量(在其它打擊樂的背景上)打出賦格主題動機(建立在前面提及的三個音的基礎上)。出現排炮的幻覺……
又壹次宮廷廣場主題,又壹次排炮,再壹次發狂,鮮血流滿了廣場——然後同時有排炮和它互相更換,整個樂隊兩次奏出“脫帽”的主導主題。
“排炮”嘎然而止。弦樂的顫音最弱地發出宮廷廣場的主題聲音(用主調性——g小調)。它的面貌接近最初的,但是畢竟是新的:在這裏仿佛聽見人聲的合唱,低微的哭泣。在弦樂顫音的背景上,小號的信號,祈禱的宣敘調,變化了的(轉入小調)歌曲“聽”的旋律流逝而過。這個樂章以定音鼓主題的原來樣式結束了。
在全樂章的整體結枸中,賦格和它之後出現高潮的插部,起著奏鳴曲Allegro中間部的功能,而就其形象內容和曲式中的地位而言,與第七交響曲中的“侵入插部”在許多方面是相似的。不過由於標題所說明的意圖,這裏沒有奏鳴曲形式的主要部中的第三部——再現部,而整個樂章由兩半組成。不過結尾部)在某種程度上起著再現部的作用。返回那個主調性(g小調),但主題的材料不是從Allegro的呈示部中引用的,而是取自交響曲的第壹樂章。重要的是用不同調性(尤其大調性)演奏的第壹樂章的各個主題,此刻在第二樂章的結束部中,都用壹個主調性:把原先的主題轉入壹個調性,這正是古典奏鳴曲再現部的特點。
上述情況再壹次提醒我們要把交響曲的前兩個樂章(每壹樂章節具有獨立的曲式),視為統壹的作曲結構,視為大(四樂章)套曲裏面的獨特的小(兩樂章)套曲我們曾提到第壹樂章具有的,獨立的展開的前奏的意義,它的主題材料(特別是宮廷廣場主題)後來在奏鳴曲Allegro起重要作用,並在結尾部中占統治地位,而這個結尾部兼容奏鳴曲再現部和結尾部的功能。
大套曲中的小套曲在肖斯塔科維奇的其它作品裏亦可看到(例如五個樂章的五重奏中的前奏曲與賦格)。在音樂文獻中,可看到獨立的二個樂章的套曲,其第壹(慢的)樂章對奏鳴曲Allegro而言,起前奏的作用(斯克裏亞賓的第四奏鳴曲)。而且在某些作品裏也可以看到奏鳴曲的再現部與結尾部合並的傾向。然而,盡管存在各種繼承聯系,第十壹交響曲前兩個樂章的結構(無論是分別看還是壹起看)完美的獨創的,都是機地產生於作品標題“所示”的意圖。
第三樂章,“永久的思念”(Adagio,g小調)——思念壹月九日被槍殺的犧牲者的送葬曲。
這個Adagio的形式——三部曲式(帶有壓縮的再現部)。著名的革命送葬曲“妳們犧牲了”旋律作為兩端部的基礎,在中間部裏提供另壹主題材料,這是作曲家以送葬曲和歌頌革命歌曲的精神寫的。
Allegro用兩個低微的和弦(拔弦)開始,——之後,這兩上和弦象結束前壹樂章的弦樂器低微顫音壹樣地平息了。接著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沈悶和斷續地(顫音)奏出陰暗的前奏的主題。幾小節之後,它成為中提琴(帶有弱音器,柔弱處)奏出的旋律“妳們犧牲了”的背景。在這個音域和它們音色的力度的條件下接近人聲。
整個32小節的歌曲旋律,作曲家未加改變地留用了。而伴隨的聲部含有肖斯塔科維奇典型的降低小調音級,這個聲部使色彩陰暗把悲痛的感情更為強烈的(於對交響曲的統壹具有意義,伴隨聲部的最初三個音——依然是那三個音,即構成結束第二樂章的那個第壹樂章定音鼓主題的三個音。
旋律“妳們犧牲了”第壹次進行以後,第二次開始了。但是在這裏作曲家只保留前三小節的原樣,之後以新方式發展主題動機,使之具有個性旋律風格的特點,使旋律的線更廣闊,個別的音調更悲哀
同樣,歌曲“聽”的旋律在第壹樂章中起初是用原樣,之後用作者的自由變體。中間部在低音區和送葬曲(降f小調)的節奏裏用銅管樂的和弦開始。然後用同樣節奏奏出更明亮的,歌曲的曲調,它後來發展具有頌歌的性格,仿佛歌頌烈士為之獻出生命的美好理想。立刻接著頌歌的曲調的出現是非常自然的和心理上的證明恰當的,作為Adagio“脫帽”主題的高潮。這以後,在小號和定音鼓發出壹個響亮聲音反復的背景上,Adagio前奏的動機又出現了。但是現在它們由整個弦樂組用最強音奏出的。然後產生歌曲“妳們犧牲了”個別的樂句,最後,回到歌曲自身(再現部)——用的是它在第二次陳述時的變體(即在新的,作者寫的變體,而不是原來的樣子)。而且這次進行在再現部中十分簡縮。
第四樂章,“警鐘”(Allegro non froppo,b小調——g小調)體現了對壹月九日事件人民革命的回答,當時,用列寧的話說,槍殺了對沙皇的信仰。這個樂章特點是有巨大的積極性,快速成和各種不同的運動。
終曲的曲式——自由處理的三部曲,在這裏作曲家巧妙地把大量不同旋律統壹起來。終曲以革命歌曲“發狂吧,暴君”——“發狂吧,暴君,愚弄我們,用監獄,鐐銬兇殘地威嚇吧;我們力量在於精神,那怕粉身碎骨,可恥,可恥要消滅妳們,暴君!”的第壹樂句開始,銅管樂和低音木管樂奏出最強的聲音。
Allegro non troppo
旋律的進行和這首歌曲的節奏在第壹部中占主要地位,這裏也有時出現其它主題的音調。在這段高潮中園號和小號隆重奏出主導主題“脫帽”。
中間部主要是以革命歌曲《華沙革命歌》曲調為基礎。旋律(像歌曲“發狂吧,暴君”旋律壹樣的)不是立即全部陳述,而且用個別樂句的快速反復(弦樂器)
接著在這個部份中,小號吹出了T·斯維裏多夫的輕劇“亞洲金蓮花”(在輕歌劇中這個旋律是歌曲,工人們唱著歌走上街頭)的主題。
這是終曲的唯壹的大調主題,仿佛體現出戰鬥的愉快。
在再現部中,(交響曲的第壹樂章小號的信號預示了它)“發狂吧,暴君”主題擴大了(大的音長——低音木管,銅管和弦樂的)而且這時陳述的不只是第壹樂句,還有整個歌曲的旋律:
與歌曲的主題同時發出小號和園號的信號。接著出現輕歌劇“亞洲金蓮花”主題的高潮(弦樂和木管最強奏出),之後閃現出第三樂章中頌歌的動機接著又是是小號和園號的信號(在快速運動中)。
終曲(Moderato)的主要的高潮中奏出的是力度很大的(樂隊許多樂器用八度同音陳述的)人民的主題“善哉妳,沙皇我們的老爺”。這是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典型的悲壯的高潮,強烈而憤怒地宣聲真理,號召報仇,鬥爭。這裏絲毫也沒有像第二樂章副部開頭那種器泣,“哀求”性的旋律了。
高潮猝然中斷。在意識中立刻產生出對所經歷事件的回憶。弦樂輕輕的奏出宮廷廣場的主題。這是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曲的又壹特點:在悲壯的高潮之後接著出現悲哀——抒情的“脫帽”的旋律,但是不像交響曲中迄今不止壹次的出現的僅僅開始的幾句,而整個悠長的旋律,像它在“壹月九日”合唱長詩的開始那樣。
然後結束部的開始。由低音單簧管以強音奏出交響曲第二樂章中“旋風”的主題——人民憤怒的旋風,它消滅暴君。旋風運動增強。在它的背景上園號響亮地奏出“脫帽”主導主題。其它的樂器加入到園號裏邊了。整個的主導主題越來越擴大,具有號呼——英雄的性格。排鐘在叮嚀響。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他將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