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領域的特點,再從能力,知識,情感態度,三方面去制定,教學目標最好是幼兒的發展目標,就是目標制定的主體是兒童,盡量避免從教師角度去提出的目標!
在導案、學案的設計過程中,教學目標該如何設計
(壹)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什麽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不同的教學理念,會帶來不同的教學活動,不同的學習效果。在我看來,只要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習任務適應學習者,教師為學生服務,是天經地義的。強調這壹點,是為了讓我們對學校教育的現狀,對課程教學的現狀,有壹個清醒的估計,從而在設計課堂教學計劃時,能夠更多地調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與實際興趣,能夠更客觀、更冷靜地分析學生的實際反應與教學效果。這樣才會使教學、教學計劃立足於壹個比較實事求是的基礎上。
(二)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方式,是讓學習者有可能從個人實際需要與可能展開學習活動。因此,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出發點。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的備課,實際上就是備學生,就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謂的教學設計,就是為不同的學生,起碼是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與學習進度。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學生之間的差異會顯著增大,進度統壹、任務相同的課堂必然會讓位給類似復式教學的課堂。不同組別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內容、完成不同的作業、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或許將會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而統壹的講解、答疑、點拔、指導,只能是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必要補充,是應學生的實際要求而安排的活動。
(三)教學設計要從學生的問題出發教學的任務是組織學生學習,教學設計敦要從學生的真實問題出發,而不是從教材或從教師假想的問題出發。著名的物理學大師狄拉克有壹次去作學術報告,報告之後有人提問說,他不明白怎麽可以從公式2推導到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請回答他的問題。”狄拉克說:“他並沒有問問題,只說了壹句話。”狄拉克的這壹著名回答,揭示了問題這壹概念的本質。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固有認識與新現象、新事實的矛盾。那位提問者並沒有講出自己對“公式2”的理解及其與“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當然就無法為他作出解釋說明。所以,從問題出發設計教學,關鍵之處在於把握學生固有認識與新現象、新事實的矛盾,在於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或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發現這壹矛盾,這樣才會引發真正有效的學習活動,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思。
(四)學習方式應該多樣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認識學生和認識學生的學習傾向,提供了壹個可資參考的理論框架。不論妳是否完全同意他對人的智能的分類,要關心學生的不同特點,要用多種方法來強化學習效果……都已成為實驗學校教師的***識: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聽中學”和“看中學”——學生聽教師講解,學生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錄像,在聽或看的過程中思考記憶,如此等等。新課程提倡“做中學”,這是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杜威倡導的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操作實驗或深入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字習.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例如對某些事實或現象的介紹資料)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當然,“做中學”也並不完全是新東西,人類的技能學習壹直是做中學的,體育老師教學生遊泳、打球,也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模仿.在做(練習)中學的,把“做中學”拓展到認識領域,拓展到智能學習領域,是本次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極其重要的要求。但是,除了“聽中學”、“看中學”與“做中學”以外,人們還可以“想中學”、“讀中學”、“聊中學”(討論中學習,又說又聽又想),等等。特別是在每位學生都有壹冊系統傳遞信息並體現著培養要求的教科書,每位學生都可以及時上網或到圖書室或到家庭藏書中去瀏覽查閱的條件下,怎樣在學習活動中讓有閱讀能力的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書刊、網絡,實現自主學習,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學習.應該是每位正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教師要格外關註的事。從這個角度看,對於壹切有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教師、學生而言,其實並沒有什麽“新課”,教師的教學,應該建立在學生閱讀學習的基礎上,應該從解決他們的閱讀學習中的障礙開始教學。
(五)教學設計實際是教學構想教學設計應該只是壹個教學構想,而不是壹份施工藍圖。施工藍圖要十分細致周全,不能留下任何空白死角,雖然在建設中免不了“洽商”修改的煩惱,但它畢竟要求按計劃施工。教學則不然,教學設計是教師為學生規劃學習過程,規劃主要發生在不同學生頭腦中的事情,即使教師進行了深入調查,我們也無法完全弄清所有學生的情況。所以,在教學中,改變甚至完全拋開事先寫好的教學步驟,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設計得越具體,越周詳,有可能需要改變的就越多。有些有經驗的教師,甚至完全放棄了寫詳細的教案(例如特級教師孫維剛就宣稱自己十多年來未寫過教案)。當然,課前,他們在依據自己對學生知識、經驗以及思維習慣、學習方式等了解的基礎上,對教學進行了具體的、充分的設計與構想,並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問題,憑借已有的經驗,在構想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
活動設計背景
考慮到大班幼兒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設計了豐富的內容,強調幼兒參與,重在激發和培養他們的音樂興趣。在《粉刷匠》音樂聲中,讓幼兒動手模仿日常生活中的油漆工人的工作,讓其充分表現自我。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熟悉歌曲旋律,能用歡快、活潑的歌聲和動作來表達歌曲的情感。
2、 初步學唱歌曲,體驗粉刷匠勞動的快樂。熱身音樂律動讓小朋友愉快高興的進入音樂氛圍。
3、 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歌唱形式演唱。能大膽的根據歌詞內容進行動作的表演。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幼兒充分的感受音樂的美,引發幼兒對音樂的想象和聯想。培養良好的音樂習慣,使幼兒逐步積累起感受和欣賞音樂的經驗。
難點:認識語詞節奏。演唱時吐字清晰。
活動準備
1、音樂:《小貓咪》《粉刷匠》、《再見歌》
2、節奏普
3、舊報紙坐的帽子、絲巾、
活動過程
導入:發聲練習(讓幼兒註意呼吸、坐姿、發聲方面)吐字正確清晰
準備:小律動《小貓咪》
1、 猜謎語:
師:小朋友們喜歡猜謎語嗎?我說壹個謎語妳們猜壹猜,仔細聽好了“兩棵樹,十個叉,不長葉,不開花,吃飯勞動全靠它”。(手)
說說妳們的小手能幹什麽?
下面看看老師的手能幹什麽?(拍手、掃地、洗衣服、刷牙、洗臉、粉刷)
2、 師:小朋友們壹看就知道老師的手在做什麽,我們壹起來坐壹坐,看誰的小手最能幹。
3、 師:小朋友,老師把剛才粉刷墻壁的動作編成了壹首小兒歌,妳們仔細聽(邊念邊拍語詞節奏)
我是壹個粉刷匠,粉刷本領強。 我要把那新房子,刷的很漂亮。
刷了房頂又刷墻,刷子飛壹樣。 哎呀我的小鼻子,變呀變了樣。
4、 認識語詞節奏, ×× ××︱×× ×︱×× ××︱×-‖
“今天我們就把這首好聽的小兒歌配上音樂唱出來。”
學習歌曲(清唱、伴奏)
“小朋友,妳們用什麽粉刷墻壁啊?”(手)
學唱後表演:配有(舞蹈)絲巾、帽子
“我們壹起跟著音樂試壹試吧!”
5、 再見歌結束活動。音樂中老師和大家壹起唱再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