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金蟬脫殼
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準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壹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準備迎戰。哪知只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見壹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采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妳擂妳的鼓,我再也不會上妳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壹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沖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只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二)博而不精
博而不精”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常識廣博而不精深。
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即精即博,吾何加焉?
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興,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稱於世。他的兒子鄭眾,十二歲時就跟父親學習這部經學著作。後來,鄭眾還學習了《周易》,《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使他學識淵博,幾乎無所不曉,在上層社會很有名氣。
鄭眾當官後,在公務之余給壹些年輕人講解《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並且花很大的精力為《左氏春秋》作註。後來,終於完成了《左氏春秋》的註釋工作。這部書流傳後,和另壹位經學家賈逵所註的《左氏春秋》齊名,都受到學者們的好評。當時,最著名的經學家是馬融。他註過《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使古文經學達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達千人。馬融除了為經書作註外,又兼註《老子》、《淮南子》。講課時坐在高堂上,掛上紗帳,前面讓學生坐著聽課,後面列壹班女樂演奏音樂,很有特點。
馬融研究了《左傳》後,也準備註壹部《左氏春秋》,他仔細閱讀了賈逵和鄭眾的註本後評價說:“賈逵的註本精深而不廣博,鄭眾的註本廣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廣博,那我怎能超過他們?”馬融覺得,這兩個註本各有各的長處,合起來就彌補了各自的不足之處,便決定不再給《左氏春秋》作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