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西方古典音樂的特點及十九世紀西方浪漫音樂的特點?
18世紀下半葉,“啟蒙運動”遍及整個歐洲,成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基礎。“自由”、“平等”、“理性”則成為這壹運動的思想核心,並成為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旗幟。以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其音樂風格正體現出了“啟蒙運動”的基本思想,因此,人們常把音樂史上的18世紀下半葉稱做“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古典樂派”的音樂風格可以概括為樸素、親切的音樂語言;明晰、勻稱的結構形式;音樂中不斷加強、深化的矛盾沖突以及與民間音樂的密切聯系。這種音樂風格,基本上代表了這壹時期歐洲音樂的總特征。另壹方面,“維也納古典樂派”在交響音樂、歌劇等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代表了這壹時期歐洲音樂的最高成就。所以說18世紀下半葉是“古典樂派時期”。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壹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浪漫主義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所不同的是,它承襲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傳統,在此基礎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相結合,提倡壹種綜合藝術;提倡標題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沒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視戲劇,研究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學,從中吸取營養,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是繼承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誇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在音樂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樂均衡完整的形式結構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單樂章題材的器樂曲繁多,主要是器樂小品,如即興曲、夜曲、練習曲、敘事曲、幻想曲、前奏曲、無詞曲以及各種舞曲——瑪祖卡、圓舞曲、波爾卡等。在眾多的器樂小品中,鋼琴小品居多。聲樂的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藝術歌曲,並將諸多的聲樂小品串聯起來形成套曲,如舒柏特《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樂派創新的藝術題材。和聲是表現浪漫主義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諧和音的擴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轉調在樂曲裏的經常出現,擴大了和聲範圍及表現功,增強了和聲的色彩。作曲家創立了多樂章的標題交想曲和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這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的形式。浪漫註意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如果貝多芬的音樂只是黑白電影或版畫的話,那麽浪漫樂派作品則像水彩畫和五顏六色的油畫。這壹時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壹種是以勃拉姆斯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義,另壹種是積極浪漫主義。